晉江迭代
“鞋都”晉江是全國聞名的“千億縣”,疫情阻斷了原本高度依賴的出口,年輕的“創二代”轉向直播電商謀求突圍,兩輩人經營模式的迭代正在重塑晉江鞋業。
從張文彬家向外眺望,晉江陳埭鎮的新與舊一覽無余。近處,是改革開放后修建的“老晉江風”樓房,兼具居住、辦公、生產等功能,頂樓帶花園,外觀視主人喜好而定,樓與樓之間風格迥異。遠處,是21世紀以來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現代化高層住宅,樓棟間距固定,規格相似,體現著新一代晉江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張文彬家樓高10層,一到九層用作企業辦公,頂樓被他稱作“空中別墅”,是一座帶花園的豪華住宅。這種居住方式在當地隨處可見,深受“老晉江”們喜愛,是成功人士的標志。他從臥室窗口指向遠方嶄新的商品房,表示自己不久后也要搬到那去了。
晉江陳埭鎮,鬧市里的古廟,不遠處是當地一座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酒店。
晉江安海鎮,一間服裝廠里的私家高爾夫球場。
晉江位于泉州市東南部,三面臨海。20世紀80年代,為了擺脫人多地少的困境,當地利用“海內外500萬晉江人”的僑鄉優勢,發展起第一批小型企業。一時間,緊貼港澳臺潮流的時髦服飾,新奇的日用百貨和玩具,紛紛在當地的小商品市場里上架,吸引大量國內外商家采購。也正是這一階段的創業潮,催生出了安踏、鴻星爾克、361°等多個以鞋業發家的知名國產品牌。40多年過去,晉江已成為全國聞名典摹扒б諳亍保鮮釁笠凳看?0家,連續28年領跑福建省縣域經濟。
中國鞋都電商創業園里,碼放在一起的鞋盒。
繁華背后,是“老晉江”們的一部奮斗史。他們大多早早開始獨立謀生,有驚人的意志力和冒險精神。
開達鞋底廠的員工宿舍墻外,印有“拼搏”兩字,過去每間宿舍至少住 7 個人,現在則寬松到 4 人一間。
張文彬1963年出生,不到13歲便離開了學校,先是幫父親拉草木灰賣到農村做肥料,而后到鞋廠上班,接著干脆自立門戶,辦廠生產皮包。20世紀80年代,他帶著大隊開的介紹信和營業執照,把皮包從晉江賣到了上海的百貨商場里。20世紀90年代,張文彬去內蒙古馳霾釷保醞揪襯鈉蠐∠笊羈獺5筆閉墻餉承南鄹叻澹欣鐨枰胖玫母稍錛粒聰噬儆腥伺恐譜鰲K庸愣暗靡惶ɡ匣鰨亟忌爛蠱C幌氳交骶3鑫侍猓皇卑展ぁ7牌鴕馕蹲趴髑環淶惱盼謀虬鴉韃鵒俗啊⒆傲瞬穡固詡復魏螅沼諉辶慫腦恚采狹斯斕饋Pб婧玫氖焙潁惶炷苷跏竿蛟?
和張文彬一樣,已過古稀的張特開年輕時也走遍大江南北,做過藥材、煤炭、飼料、瓷磚等生意。1990年,為了照顧家中兒女,張特開回鄉開鞋廠。從拖鞋到童鞋,30多年來,張特開一直在尋找新的鞋業商機。
張文彬感慨,他們那一代晉江青年,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敢闖敢試,跌跌撞撞拼出了一番事業。
張文彬一邊在車間視察員工生產新產品香片,一邊處理業務,創業大半輩子,如今他依然停不下來。
70多歲的張特開,站在自己創辦的開達鞋底廠里。他20歲離鄉,走南闖北做買賣。1990年,張特開回老家辦廠。先是在安海生產拖鞋,后來轉做童鞋,遠銷海外。隨著市場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他的鞋廠規模不斷縮減,從高峰期的2000多名工人減少到如今的200名左右。現在他已經把工廠交給孩子們打理。
職業經理萬麗平坐在他的出租房里。他是江西人,16歲離鄉外出打工,在廣東東莞的裕元鞋廠從流水線工人做到了管理層,裕元搬離中國后,萬麗平來到晉江,進入安踏。隨著企業轉型,管理崗位更青睞大學畢業生,他遇到了職業瓶頸,最后選擇離開。在晉江這些年,他認識了很多同樣背井離鄉的朋友,甚至有了幾個拜把子兄弟,他認為這種人際關系比在故鄉的要親切得多。
安踏運動科學研究實驗室高級研究員楊禮。2007年,她從成都體院畢業后進入安踏,加入了當時晉江惟一一家做運動鞋研究開發的實驗室。
曾有人將晉江商人的特質總結為——“有錢大家賺;你能我也能;先讓事情發生。” 以張文彬、張特開為代表的“老晉江”們前半生的經歷,充分地詮釋了這三點。與此同時,他們也將這些自己用以安身立命的信條糅入對后代的教育。
開達鞋底廠里的員工多來自云貴川三省,熟練工月收入可過萬元。(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1997年出生的周善東,是個來自黔東南的侗族小伙,他手臂上的大片紋身讓他看起來跟身邊的工人都不太一樣,他說他以前就是學紋身的,但由于沒錢開店,只能出來打工,來晉江前,在浙江的眼鏡廠打工。到了開達鞋底廠后,他主要負責用機器壓鞋底,這個工作又熱又累,完全沒時間出去玩,但勝在工資較高,所以他堅持了下來。
王易每周五放學后就到廠里協助母親工作,周末也大多在此度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