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未來的愿景是“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北京冬奧會馬上就要開始了。
一直以來,大型運動會不僅是運動員們的主場,也是各類運動品牌的秀場。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分水嶺,在此之前,中國代表隊的領獎服由李寧包攬,在此之后,這個角色變成了安踏。
而安踏的市值,也在與中國奧委會合作的14個年頭里,從40多億港元增長到3000多億港元,成為國內運動服飾的龍頭。
拿下如此高規格且極具商業價值的頂 級賽事,并且與奧運項目、國家隊進行深度綁定,安踏究竟是怎樣一步步甩開競爭對手的呢?
一、李寧包攬奧運的時候,安踏只是個“草根品牌”
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代表隊第一次穿上自家的領獎服,站上領獎臺。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使用外國體育品牌的歷史,宣告結束。
和奧運健將一起共享榮譽、見證歷史的,是中國本土運動品牌,李寧。它的創始人,是體操王子,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摘得三金兩銀一銅的李寧。
同樣是在1992年,安踏只是福建晉江一戶丁姓人家創辦的小制鞋作坊,招牌還是前一年才掛上的。
這家制鞋作坊的主人,有個兒子,名叫丁世忠,也就是日后在安踏執牛耳的關鍵人物。
如果說那個時候,李寧是全民偶像,給祖國帶來驕傲;那么22歲的丁世忠,就是他父親的驕傲,在整個陳埭鎮為丁家長了臉。
丁世忠17歲的時候,背著從家里帶出來的600雙鞋,和父親拗不過他拿出的一萬塊錢,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
在外闖蕩4年后,他帶著掙下的20萬,在1991年回到家鄉,不僅父親從此對他另眼相看,鄰里街坊也都驚異于他生意上的稟賦。
不過那個時候,他們絕不會想到,有一天,小鎮青年丁世忠會和那個李寧正面PK。
丁世忠憑借在北京闖蕩,學到的商業邏輯和品牌意識,把自家鞋廠的批發部,慢慢開遍了全國。
既有品牌,又有渠道,得益于這種代理分銷模式,安踏挺過了1997年和2001年連續兩次金融危機。在他身后,有無數倒下后再沒能爬起的代工廠子。
而安踏之所以能挺過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1999年,丁世忠力排眾議,拿出安踏年利 潤的20%共80萬,請到乒乓球運動員孔令輝為安踏代言。第二年,他又想借助悉尼奧運會的熱潮,在央視體育頻道黃金時段投放安踏的廣告,所有人都反對。
當時的央視廣告,只有很有實力的企業才能投得起,安踏在實力上根本不匹配。2000年時,安踏的銷售規模只有一億多一點,***只有幾百萬。
丁世忠再一次力排眾議,花了300萬重金買下央視體育頻道黃金時段的廣告位。最后,奧運期間的廣告費用加起來,投了將近一千萬。這對安踏來說是個很大的節點,就看能不能跨過去。
2000年,悉尼奧運會,世紀之戰,孔令輝在男單決賽一舉奪金,實現了大滿貫。
安踏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大家都不認識的品牌,變得家喻戶曉。
中國開始關注安踏,丁世忠也從這里開始關注大小體育賽事,并在日后,與奧運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如果將創業初期的李寧和安踏放到一塊對比,前者是出生就自帶光環的富二代,那么后者就是草根出生的窮小子。
李寧,從1992年巴塞羅那運動會開始,到1996年亞特蘭大,2000年悉尼,2004年雅典,連續包攬四屆運動會中國隊的領獎服。
至于安踏,則不惜砸錢承辦體育細分賽事,爭分奪秒的掐算賽場上自家廣告滾動的時間,設計關鍵鏡頭安踏LOGO出現的位置和大小等細節,甚至為自己簽下的體育明星不能上場而奔走呼號……
將一瓣時間掰成八瓣用,死扣每一個細節。丁世忠近乎極限地壓榨自己,他說“就算我跌倒,摔在地上,也要抓一把沙子揣在口袋里拿走。”
2008年北京奧運,阿迪達斯取代李寧,成為新的領獎服贊助商。
但由于這屆奧運,李寧在鳥巢上方繞行一圈,點燃了奧運圣火,再加之李寧贊助了中國乒乓球隊、體操隊、跳水隊、射擊隊四支奪金“夢之隊”。影響力比之前做贊助商時,還要大數倍。
2008年奧運會結束,李寧的國內銷售額反超阿迪,成為僅次于耐克的中國第二大運動品牌。
至于安踏,則在北京奧運會的前一年,在***完成了上市。
二、安踏取代李寧,成為奧運“寵兒”
奧運會的領獎臺之位,來之不易,頒獎時刻,國旗升起,全場肅穆,運動員的穿著大有講究。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隊共奪得51金21銀28銅的好成績,但每一次國旗升起,鏡頭切到中國運動員身上,映入眼簾的都是阿迪達斯的LOGO。
作為一名商人,更是作為一名中國商人,丁世忠心里很不是滋味。
2009年,阿迪達斯與中國奧委會合約到期,中國奧委會開始物色下一屆倫敦奧運會領獎服贊助商。
最終的新聞,是這樣寫的:“經過北京奧運會后的漫長談判,安踏最終與中國奧委會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成為2009-2012年中國奧委會體育服裝的合作伙伴。”
按照規定,安踏贊助奧委會的金額是不能透露的,不過當時的媒體,還是給出了一個猜測的數據,6億元。
那時候,安踏一年的凈利 潤也才8億元,一下子拿出6億,相當于拿出了安踏年利 潤的75%。這個數字占比,和1999年丁世忠不顧家人反對,花300萬買下央視體育頻道黃金時段廣告位時,一模一樣。
仿佛一個輪回。
這一次,丁氏家族依舊反對丁世忠一意孤行做出的決定。在他們看來,6億元的金額實在太過巨大,一旦打水漂 ,安踏就完了。
但丁世忠的態度堅如磐石,面對家族的激烈反對,他紋絲不動。最后實在是沒辦法了,他在來回不知開了多少遍的會議上,情緒激動的破口大罵“××,還有沒有比這個資源更好的?沒有?那就做這個!”
心急如焚的丁世忠或許還考慮到了另外一點。
北京奧運一過,國內對奧運會的熱情降了不少,對于李寧來說,再沒有比亮相鳥巢、點燃圣火更好的宣傳了,光是吃2008年奧運帶來的紅利,都吃不完,所以這次競爭,李寧顯得似乎不那么上心。
因此,對于鐵了心要登上奧運會領獎臺的丁世忠來說,6個億拿下中國代表團贊助權,相當于撿了個漏,這個價格,甚至不到2008年北京奧運的一半。
這一次,丁世忠,又賭贏了。
從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始,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再到如今的東京奧運會,再包括期間舉行的亞運會、冬奧會、殘奧會等等重大國際賽事,安踏包攬了中國隊所有的領獎服。
每當國歌奏起,國旗在莊嚴的注視下冉冉升起,電視屏幕上出現的都是安踏醒目的紅色LOGO。
安踏開始像當年的李寧一般,一發不可收拾。
至于李寧,卻在2010年遭遇了一次滑鐵盧。
當時,李寧公司決定對自己的品牌進行一次品牌重塑,將全面擁抱90后年輕消費群體,作為自己的重點品牌路線。但是,大眾對于李寧定位的轉變出現了嚴重的排異反應。
結果,李寧不僅沒能搞定90后,還流失了不少80、70、60粉絲,并隨即進入連續三年的虧損時期,期間大量門店被迫關閉。而這也成為了李寧發展歷史上,著 名的失敗案例。
2013年,李寧虧損了3.92億***,再加上內部高管換血、業務線亂成一團,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動蕩。這一年的12月,李寧結束了對中國國家體操隊長達23年的贊助。
當時的一則采訪中,李寧對此的態度頗為寂寥“體操培養了我,體操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但是,作為公司的總裁,這又是我不得不做的選擇。”
更讓李寧如鯁在喉的是,半年之后,安踏花5000萬,成了中國體操中心新的贊助商。
據說當時,情難自控的李寧,還通過體操中心找來安踏私下商量,看能不能把體操隊讓出來,蹦床和藝術體操愿意都給安踏,但被丁世忠一口回絕了。
2012年于是成為一個分水嶺。
李寧從暫時的失敗中站起來,慢慢從體育運動品牌,成功轉型為頗受年輕人青睞的國潮品牌,“中國李寧”在時尚界大放異彩。
而安踏,帶著收購來的FILA中國品牌運營權,實現2012年第一次營收超過李寧,并在此后穩坐頭把交椅。
2019年,安踏開啟了進擊的國際品牌收購之路,一舉拿下芬蘭亞瑪芬公司,得到了始祖鳥、威爾勝等十多個品牌,這些品牌分布在運動時尚、高爾夫、戶外、自行車、網球等各專業領域。
這次收購完成后,安踏如虎添翼。不僅同時覆蓋了大眾消費群體和中高端消費群體,還形成了多領域的運動品牌矩陣,以及提升了品牌國際化、高科技的含量。
安踏終于翻過它面前的一座座高山,從晉江那個叫不出名字的小鎮,走上萬眾矚目的國際舞臺,完成了一場脫胎換骨的改變。
三、安踏站上領獎臺
“安心創業,踏實做人。”是丁世忠的父親丁和木,最初為安踏取名的寓意。
對于奧委會來說,從不缺排著長隊,等待獲得贊助機會的企業。安踏能夠取代李寧、阿迪達斯,與中國奧委會連續合作16年,絕不是靠錢就能砸出來的。
作為如此高規格的世界性賽事,最重要的,當然是聚焦運動本身。對于運動員來說,奧運會上的比拼,不僅是自身實力的比拼,也是科技技術的較量。一套科學的專業比賽裝備,不僅要能幫助運動員在賽場上穩定發揮,還要能***的保護運動員身體不受到傷害。
品牌贊助的服裝,能否得到運動員的認可,讓他們心甘情愿穿著上賽場,不是件容易的事。
為此,丁世忠下了不少功夫。
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安踏在運動科技上的研發投入超過7億元,過去10年累計投入研發超過30億,居中國品牌之首。
在安踏最新的發展戰略中,安踏的副總裁李玲表示,“未來五年將投入40億用于科技研發,增加安踏的舒適度與專業性。”
這些年來,安踏共為中國28支國家隊打造了專屬奧運裝備。
前不久的東京奧運會,十支國家隊穿著安踏提供的服裝走上賽場。這其中就有包攬了7枚***的國家舉重隊。
在這套賽服的設計上,安踏采用了獨有的腰部保護技術,能最 大限度支撐運動員腰部,防止比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肌肉損傷;在舉重鞋的設計上,安踏采用了超耐磨的纖維材料,同時在前腳掌采用Taloon“爪”式抱緊系統,后跟和足弓部采用A-FORM緩震科技,可抗壓超過1噸重量。
除此以外,安踏打造的具備國際水準的賽場裝備,包括舉重、游泳、摔跤、拳擊、體操等,助力中國國家隊在全球重大賽事中斬獲了眾多***。
這次北京冬奧會,安踏繼續與中國奧委會合作,迎來自己的又一次高光時刻。
此次北京冬奧會,除了中國體育代表團領獎服, 15 大分項中,安踏為其中的 12 支中國國家隊,都打造了專業的奧運比賽裝備。
在丁世忠心里,對安踏未來的愿景是“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借助“奧運營銷”,安踏的每一次高光時刻,都在將其一步步推向通往世界的進擊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