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獲近15億元戰略投資,科技新國貨站上風口
最近幾年,很多大公司都在提二次創業,但真正轉型成功的鳳毛麟角,匹克可以說是其中一家,從2016年港股私有化至今的五年時間,第二次創業有了階段性成果。
9月26日,匹克宣布獲得近15億元的戰略投資,由華潤國調廈門消費基金戰略領投,建信信托等多家國有基金公司和多家市場化投資公司聯合戰略投資。
在消費領域,一級市場對從傳統品牌轉型而來的公司做大額投資,這種情況近年來并不多見。而在匹克CEO許志華的復盤中,這輪融資其實就在公司的計劃之內,“我們談了7、8個月,融這筆錢是因為我們計劃的時間節點到了,之后匹克還有更多的計劃要實施。”
已上市的國產運動品牌今年幾乎都獲得了資本市場的看好,背后是全民健身和“雙減”等政策以及國潮消費的直接推動,而匹克作為傳統的頭部品牌,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許志華告訴懶熊體育,本輪融資所得資金將用于研發投入、渠道擴張、品牌升級和股權優化等方面,而且匹克下一步將向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進軍。值得注意的是,本輪融資領投方華潤旗下擁有萬象城等消費場景,雙方將攜手開匹克態極店,這將是匹克深入一、二線城市以及核心商圈的重要抓手。
發現態極,找到重新創業的靈魂
五年間,匹克從在港股退市到如今拿下近15億元的戰略投資。回顧這一過程,許志華坦言是一次重新創業的經歷。
在這段經歷里,2016年是個不得不提的年份。這一年,匹克正式退出港股,同年與西安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共同開始研發“P4U+EVA”的智能鞋材彈性體——也就是后來為人所熟知的“態極”材料。
態極的面世對于匹克的銷售業績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搭載了該科技的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這也是國產品牌里少見的以科技為核心賣點的爆品,根據匹克提供的數據,態極系列產品目前累計銷量已經超過1500萬雙,銷售額超35億元。
更重要的是,態極科技幫助匹克在諸多細分領域取得了成功。從跑鞋到籃球鞋,從休閑鞋到拖鞋、洞洞鞋,態極自適應的材料特性讓匹克的產品能滿足消費者在不同場景下的穿著、運動需求。
好酒也怕巷子深,好產品需要好營銷。匹克這五年磨礪,除了研發好產品,在營銷上也找對了路。
“傳統營銷有一句話說,‘我知道有一半的廣告位是浪費的,但不知道浪費在哪里’,這是很經典的一句話,因為原來的營銷是拿機關槍掃射,覆蓋面大,但是不精準,”許志華如此總結態極的營銷心得,“但現在,互聯網技術越來越成功,整個企業的生態能和消費者直接連接,讓我們能多一個視角和維度,這樣也能降低雙方的決策風險。”
以態極拖鞋為例,因為態極中底材料的加入,步行時能提供軟的腳感、快走時能提供回彈,同時還有多種配色和聯名款,兼顧了實用性和時尚潮流需求,通過KOL們的講述和傳播,消費者很買賬。據匹克透露,態極拖鞋系列的年銷量近200萬雙,連續多月位列電商銷量品類排行榜頭名。
一切才起步。據許志華透露,態極材料目前的使用潛力才挖掘到30%,還有很大使用和升級空間。
了解用戶,切實解決他們的反饋和需求
盡管態極系列爆款頻出,許志華卻沒有過分沉浸在態極系列一路高歌猛進的喜悅中,他反而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拓寬品牌的護城河。態極材料正式投入使用已有三年時間,市面上其實并沒有出現類似的材料,證明其技術壁壘不低。但許志華認為,單憑技術的難以復制性還不夠穩妥,他還需要另一重保險——按照消費者的需求來做產品。這也是匹克態極產品能獲得市場高度認可的另一層原因。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企業整個生態現在都能與消費者直接連接,為決策者提供更多的視角和思考維度。匹克在和消費者連接的基礎上,會去找到消費者的痛點和需求,然后通過科技手段來解決,這樣才能構建起品牌的護城河。”許志華向懶熊體育介紹。
為此,許志華身先士卒,活躍在微博、直播間等各個平臺上,直接了解消費者的產品體驗和反饋。CEO親自上陣與消費者們互動,這樣的場景并不少見,疫情和電商一度讓其成為老板們的標配工作,但像許志華這樣高頻堅持做的CEO,掰著指頭都能數過來。
一個關鍵點在于,許志華的直播,并不追求銷售數據,他將其當作一個了解用戶的窗口,要實現這個目標,偶爾為之、蜻蜓點水的做秀式直播顯然達不到目的。
“消費者的評價是最終的考評指標和決策標準,這樣就可以更快地統一思想,達成共識。這也是我堅持直播的原因,給團隊帶來示范效應,”許志華說,“比如生產部門的老總,說實話,他們原來哪會關注消費者反饋,現在就是要去看產品發售后消費者的反饋,甚至進入粉絲社群。這樣他們就知道自己有什么問題,要如何改善,這樣最后端的部門都能有這樣的意識。這樣比起你問他為什么出問題,雙方爭論半天只會找出更多的理由來應付,效果會好得多。當然,從管理上,消費者的投訴和退貨率都會納入KPI考核指標。”
為了顯示決心,許志華會把從各渠道得到的反饋記錄下來,優先解決這些問題。匹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每周一的高管早會上,會有專人念客服統一收集的消費者意見,一字一句念出來,甚至是非常小的事,涉及到的部門高管要當場回應。這就是為了讓管理者見微知著,發現問題和痛點,改善工作,找到新的思路。他在內部提倡匹克人人是客服,很多高管和員工都在社群里,用戶很容易就能建立聯系,反饋問題或者提建議。久而久之,品牌和用戶之間就建立起了信任度,尤其是年輕用戶,他們更在乎這種參與度。
匹克不斷尋求通過新技術變革產品的可能性,也在積極聆聽消費者聲音。這種“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模式實打實地推動著匹克向前發展。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里,匹克的電商渠道迅速鋪開、壯大,營業規模從基本為零發展到今年預計的16億元。
“這是一個拿得出手的數字,而且我們這個成績不是靠低價換來的,而是高客單價。匹克的平均客單價全行業最高,增速則是全行業數一數二的水平。當然,前提是要以高科技、高顏值和高體驗產品為基礎。”從許志華的回答中不難聽出,他對于這番成績的自豪和滿意。
國資入場,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
匹克的成功也反映著新國貨崛起的浪潮。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國產品牌經歷著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
現如今,中國的消費者已經不再唯品牌論,而是更關心產品的質量、設計和性價比等要素。只要產品質量過關,設計有新意,自然能贏得消費者青睞。這也是為什么匹克通過態極一款自研科技就能屢造爆款。
在許志華看來,現在國產品牌的研發能力整體也在往上走,超越大多數國際品牌不成問題。至于與國際頂級品牌相比,不說超越,起碼現在也能在同一平臺上相互競爭。
1989年至今,匹克已經走過32個年頭,深知主動求變的重要性,“傳統品牌的優勢是有較好的市場認知,積累了對品牌認可的消費者,還有一個相對完備、完整的內部管控體系和管理體制。但它的弱勢是如何根據市場的變化來快速轉變,任何企業都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
而推動匹克適應市場變化的重要手段就是自研科技,他們于2019年在西安設立了全球新材料創新中心,這是繼洛杉磯、北京、廈門、泉州之后設立的第五個全球創新中心。除了態極科技之外,匹克目前還擁有輕彈科技、澎湃科技、3D打印科技等一系列自主創新科技。
除了科技的更新迭代外,匹克未來還將進一步拓寬業務范圍,進軍輕戶外和滑雪等專業運動項目和細分品類。在此之前,籃球和跑步依舊是匹克的核心業務。
重視科技研發,尊重消費者需求,這種雙管齊下的運作模式讓外界對匹克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期待,本輪融資也代表了資方的認可。暢想五年后的匹克,許志華希望在公眾的認知中,匹克是家運動科技公司,擁有獨特的科技產品,同時還能與粉絲深度連接、互動,在更多領域中獲得消費者們的喜愛。
融資完成后,許志華在公司全員信中寫道:“希望我們的團隊堅持‘科技創新、用戶為先’的品牌理念,繼續聚焦‘品牌+科技+國際化+時尚’的核心優勢,回報投資者與股東對我們的信賴,更重要的是,以品質和服務回饋用戶對我們的厚愛。”
值得一提的是,1月22日,據彭博社報道,匹克計劃于2022年在A股上市。而且根據德勤中國在9月24日發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IPO市場報告,A股市場與2020年同期相比,IPO行業占比出現顯著變化——制造業比例明顯上升,融資金額從2020年同期的988億元上升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1327億元,位居行業首位。
公司發展態勢良好,資本市場也有利好,此時又拿下一筆近15億元的戰略投資,匹克距離重返A股或許又近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