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李寧”的逆襲之路
2021-02-18 14:14:09 來源:億邦動力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從教科書級的失敗,到國潮品牌的崛起,"中國”逆襲路。
從“體操王子”到“商業巨子”,這是一個商界的故事。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李寧一個人把三枚***收入囊中,“體操王子”實至名歸,他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光時刻。
4年后,漢城奧運會上,李寧因一個動作失誤,遺憾敗北。當時社會輿論表現出的巨大反差,讓李寧迅速成長。
時年25歲的李寧,選擇了告別體壇。
褪去奧運光環后的他,回到家鄉廣西柳州休整。1988年10月的柳州,滿眼都是嫩綠色的喀斯特平原,清澈的湖水與植被茂密的石峰穿插其間,景色完全不輸桂林陽朔,但李寧無暇欣賞。
國家給他安排的職務是,廣西體委副主任或國家體操隊教練,二者任由李寧挑選。
他很清楚,這一步跨出去,人生將被定格。
李寧最后的選擇是一家叫健力寶的鄉鎮企業,彼時,健力寶***是李經緯。
在眾人的質疑和不解中,只有李寧清楚,漢城歸來,接機口兩個男人的擁抱,決定了他退役后的職業起點,李經緯值得托付。
做出這個決定后,淚水在這個運動健將的眼眶里打轉。
在李經緯的幫助下,1990年李寧創建了李寧品牌。
還是這一年,在青藏高原上,已經榮獲14項世界冠軍、100多枚***的他,穿著李寧牌的運動服,接過了亞運會火種,通過電視機,把李寧品牌帶向全國。
亞運會剛閉幕,李寧公司就接到1500萬元訂單。
5年后,李寧公司從健力寶體系脫離,成立李寧集團。作為創始人的李寧,任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具體經營事務交由副總經理陳義紅打理,李寧本人赴北京大學攻讀本科。
在此后的30年公司發展中,最輝煌的時候,、年銷售額合起來都比不過李寧公司;最困難的時候,庫存比銷售額還大,經銷商賒賬進貨,導致李寧公司應收賬款增速遠超營收增速,現金流差一點兒崩斷。
2018年,李寧公司在2月亮相紐約時裝周,6月再戰巴黎時裝周,把一個單純的運動品牌,打造成“國潮”品牌。時隔34年,李寧本人再次迎來高光時刻,不過已經55歲的李寧,此時的內心不再有大波瀾。
大起大落后,李寧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打出“中國李寧”這張時尚王牌,將投資人的信心值拉高至***,市值沖進1100億港元大關,消費者直呼“李寧,潮了”。
2020年2月1日,瑞銀發布報告稱,李寧公司目標價由53.2港元上調至58.4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辛丑年春節將近,正值復盤過去得失,規劃未來發展之際,李寧公司絕處逢生的故事,電商人值得一讀。
輝煌
“1500萬元訂單。”
1990年亞運會那次體育營銷,對李寧公司來說,僅是小試牛刀。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李寧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專用領獎服亮相,結束了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穿外國運動服的歷史。此后,在連續三屆的奧運會上,李寧都穩坐贊助商頭把交椅。
圍繞著***賽事IP做體育營銷,讓李寧公司在1995年的營業收入就達到了3.6億元***。
不過,當時李寧公司面臨的問題也不少。它的主要訂貨都來自于體育博覽會,而非零售渠道。時任副總經理的陳義紅提議,通過特許經營,建立經銷商制的分銷網絡。
奧運營銷策略奏效、銷售網絡逐步鋪開后,李寧公司的收入幾乎翻了一倍。據西南證券研報顯示,1996年李寧品牌收入6.5億元,市場占有率超過了13%,而當時,國際運動品牌阿迪、耐克的合計年銷售額約為4億元,合計市場占有率為8%左右。
1998年,在渠道建設上,李寧公司在一線城市設立全資子公司建立直營門店模式,為二三線市場經銷商的開店做示范。第二年,直營門店對公司營收的貢獻就超過了50%。為了提高銷售效率,公司還引入SAP等信息化系統。
輝煌之下,也有隱憂。
一是初建的經銷網絡不成熟;二是公司內部出現管理危機,即1995年李寧雖將公司交由陳義紅管理,但李寧的哥嫂等親信并不服從,公司內部形成了兩派隊伍,姓“陳”、姓“李”之風日益蔓延。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創始人李寧決定讓自己及陳義紅的親屬都離開公司,由財務背景出身的張志勇擔任CEO。張志勇上任后,引進了一批專業人才,他們有著寶潔、路透集團、可口可樂等成熟公司的工作經驗。
而離任CEO后的陳義紅,敏銳地捕捉到了另一機會。
2002年,陳義紅毛遂自薦,要求出任北京動向體育(李寧集團成員企業)的董事長,開始代理Kappa品牌中國業務。其背景是,“陳李”爭斗的那段時間,意大利運動品牌Kappa在中國運動市場上備受追捧,風頭一度超過阿迪、耐克、李寧、。
上任后,陳義紅祭出“輕資產代理模式”,2002年、2003年,Kappa為李寧公司貢獻銷售額分別為1374萬元、4006萬元。
2005年,“北京動向”與李寧公司分家,更名為“中國動向”。至此,陳義紅全面執掌中國動向,李寧公司也不再擁有Kappa的品牌代理權。
失去Kappa以后,李寧公司陸續代理了戶外品牌AIGLE、意大利運動品牌樂途,收購乒乓球品牌紅雙喜、羽毛球品牌凱勝等等。另一邊,Kappa在陳義紅的領導下,2006年稅后凈***3.06億元,同比增長705%,2007年,中國動向在港股成功掛牌上市......
不得不說,“陳”“李”之爭,以及陳義紅執掌新公司的那段時間,給李寧公司帶來不小的觸動,例如,李寧公司的總經理助理、市場管理部經理、鞋業部經理等中層管理人員頻繁離職,多是被競爭對手挖角。
不過好在,營銷方向上的堅定不移,讓公司整體的發展態勢向上。
當時,已經嘗到體育營銷“甜頭”的李寧公司,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2001年以后,李寧公司與中國體育的合作全面擴大,一口氣贊助了體操、乒乓球、射擊、跳水、羽毛球等12支單項運動隊。
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之下,2001年至2003年,李寧公司營收分別為7.35億元、9.58億元、12.76億元,復合增速達到了31.8%。
2004年,張志勇力推李寧公司上市。那時,整個公司的營業額超過12.7億元,凈***達9400萬元,遠超國內其他運動品牌,安踏當年的營業總收入只有3.11億元。
上市后的李寧公司堅決地執行著“拓店”策略,2003年到2009年門店數量復合增速達到了25%。其中,2007年到2009年,李寧公司每年凈開店數量超過了1000家,到2010年,李寧品牌門店數量接近8000家。
新開門店數量的飆升,直接帶動了經銷商進貨的熱情,這直接反映在李寧公司營收上,從2004年的18.78億元到2009年的83.87億元。
5年間,李寧公司營收增長了4倍多。
危機
上市成功,營收翻倍,李寧公司的危機,早已埋下了伏筆。
“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寧。”
李寧公司在2000年公開宣稱的野心沒有實現。
國內市場,2003年耐克搶走了李寧公司保持了9年的市場第一的位置;2004年阿迪也超越李寧公司,市場占有率排在第二位。
國際市場,李寧公司在西班牙等國的經銷商瀕臨破產、美國門店接連倒閉,屢屢受挫。如西南證券提到的那樣,“李寧在海外的銷售額始終在低位徘徊”。
不甘平庸,李寧公司開啟了新一輪變革。
2004年,李寧公司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立國內第一個腳型數據庫,支撐球鞋核心技術研發;2007年建立美國研發中心,聚集了耐克前設計師何艾倫,前全球創意總監麥特瑞克斯......
然而,對李寧做出的改變,國內和國外的消費者都不買賬。
直至2010年,國際市場給李寧帶來的銷售額都僅只有1-2億元,約占總營業額的1-3%。
2004年至2010年,國內市場漂亮的年營收數字,都是依靠飛漲的應收賬款在支撐著,這一切都是泡沫。(注:應收賬款指經銷商、直營門店訂貨所需支付給李寧公司,但實際未支付的款項。)
財報顯示,2004年到2009年,李寧銷售額每年增長30%-50%,但應收賬款增速更快,達到50%-80%。
也就是說,當時公司銷售額的高增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銷商們從公司進貨是賒賬的,所以不論庫存再多,公司出了新品、新款,他們仍舊會大量進貨。當時的情況是,經銷商們普遍反饋庫存較多,實際銷售額比上一年增長幅度小很多,但進貨量卻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半以上。
可以說,庫存問題變成了李寧公司前進的攔路虎。
因為高估了北京奧運會的帶貨效果,再疊加金融危機的影響,阿迪、耐克都出現了存貨積壓,國際品牌的代理商2009年收入增長甚微,其中Kappa(此處刪除了括號的內容)、Puma等二線品牌收入下降11.3%......
同樣面臨庫存難關,國際品牌大多選擇了關店并削減代理商數量、打折清空庫存等措施,但李寧公司始終認為,只要積極開新店、出新品,庫存可以被慢慢消化掉,并沉浸在漂亮的銷售額數字泡沫之中。
為了扭轉大勢,2010年,張志勇決定進行全面的品牌重塑,打造“90后李寧”,將目標客群鎖定在一二線城市年輕人群上,走向高端化、年輕化,對標阿迪、耐克等國際品牌。在渠道上,整合小經銷商,鼓勵直營。
最直接的策略是,李寧產品全面提價,核心商品價格從250元-300元提高到400元左右。
這既是為了與高端的國際大牌接軌,同時也負擔了產品上漲的成本。此外,張志勇的改革還包括更換logo、標識語、廣告代言人等等。
激進的策略一下子把李寧公司推到了生死線上。
李寧主攻一二線市場后,安踏順利“撿漏”三、四、五線大市場。“當時的傳言是安踏做了一塊***匾,想要送給李寧公司,因為要不是李寧公司的策略改變,就不會成就現在的安踏,后來安踏就成功上市了。”一位體育品牌業內人談道。
而李寧原本想要“討好”的一二線市場的90后,并未爆發出公司設想的消費力。
“差不多的價格,他們(90后)就去買阿迪、耐克了,不怎么買李寧的,覺得土。”一位曾供職李寧公司的內部員工坦言。
實施“90后李寧”策略的3年里,李寧公司年營業額連年下滑,從2010年營收94.79億元到2011年的89.29億元,再下滑至2012年的66.76億元,降幅分別為5.8%、25.22%。
戰略失誤后,張志勇于2012年引咎辭職。
同年,投資機構TPG出身的金珍君接任CEO,做出的決定是一次性收購經銷商的過季庫存,解決當時最嚴重的庫存危機。同時,清理低效門店,2012年-2014年,李寧公司累計關閉門店4500家。
財報顯示,2012年李寧營業收入比上一年下降25%,經營虧損達到了約16億元。此外,公司聚焦核心品牌,降價重回大眾價格帶。
只有渠道改革,沒有產品創新,金珍君最終也失敗了。
2012年-2014年,李寧營收波動下滑,被安踏趕超,金珍君決定辭職。
圖源:西南證券
面對陳年累積的庫存積壓、產品創新不足、門店經營低效等問題,張志勇、金君珍用盡一切改革辦法,依然未能改變公司“一路向下”的發展勢頭。
彼時,李寧公司就像走在懸崖邊上,一個不留神,公司就會倒閉,墜入萬丈深淵,身旁還有著眾多的競爭對手,等待著李寧品牌隨時發生“意外”,并迅速蠶食掉屬于它的市場份額。
崛起
金君珍離開李寧公司的第二年,從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完成知識結構重建的李寧,選擇了回歸。此時他接手的李寧公司,資金鏈幾近斷裂,2012年、2013年營業額連續滑坡,2014年僅微增3.83%。
李寧上任后,對金珍君的改革方案沒有全盤否定,他認為過大坎也可以邁小步,不一定非要顛覆一切。梳理公司戰略時選取了上一屆團隊的精華予以保留,比如堅持聚焦核心品牌李寧。
但是把品牌標識語改回了“一切皆有可能”,這是作為運動員出身的他,對體育精神的理解。
在線下,他鼓勵高效大店,關閉低效小店,拉動業績增長,同時搭建暢銷品補貨,滯銷品減貨模式。
在線上,他將自營電商平臺轉為“外包”,將平臺店鋪交給專業團隊運營。同時,他要求所有線上經銷商價格和線下保持一致,此前經銷商大多利用電商渠道低價甩賣庫存,影響品牌形象。
“他(李寧)40歲的時候還老說‘對不起,我不懂(經營)’。”公司老員工對李寧當時的表現還有些訝異。
事實上,在退居二線的20年里,李寧在北大攻讀法律、歷史本科,在光華管理學院進修管理知識,在張志勇、金珍君管理時期,李寧的管理知識結構,重新開始構建。
李寧上任當年,就把公司成功扭虧為盈,并在2016年盈利1.13億元。
將李寧公司帶回***的最后一把“猛火”,是2017年底子品牌“中國李寧”的誕生。
2018年,“中國李寧”以“悟道”為主題登陸紐約時裝周,一改此前嚴肅呆板,甚至有些土味的品牌形象。紐約大秀落幕當天,“李寧”的微信指數暴漲700%;發布會結束后3天,有關李寧在紐約時裝周的推文曝光總量超過了1500萬次。
按照李寧公司內部的說法,“中國李寧”偏愛復古元素,勾起了消費者對李寧最輝煌時刻的記憶,且它穿在身上是一種民族標志,重塑了品牌形象,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了自豪感,準確壓中隱隱波動的“國潮風”。
2018年,“中國李寧”服裝系列銷售量超過550萬件,售罄率超過70%;鞋系列銷售量超過5萬件,售罄率超過70%。
“現在年輕人可以說他不買李寧,但他不會說不買中國。”某***營銷人對此指出。
吃中了國潮這波紅利后,李寧公司一改此前贊助體育賽事和贊助運動隊的的營銷做派,而是重點發力明星同款、跨界營銷、限量定制等方面。
“李寧,潮了”,一時間成為品牌留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
一炮而紅后,李寧公司將“中國李寧”這張王牌炒的更加火熱。
在產品及營銷定位上,公司重點突出“中國李寧”的時尚性;在策略上,將潮流設計與明星、秀場營銷打配合。
近兩年,中國李寧參加巴黎時裝周、紐約時裝周,與天貓超級品牌日聯合打造敦煌時裝秀,繼續引領潮流風尚的同時,還加大研發費用、收購專業運動品牌,逐步提升產品專業性。
在組織架構上,公司決定采用聯席CEO制度,錢煒上任后,繼續提升精簡產品結構,以及渠道管理效率。
很快,品牌形象便“救”回來了。
2017年始,李寧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國潮品牌,主打中國風元素,引領起一股“國潮”運動風。
2018年2月7日,李寧公司“悟道”主題的鞋服產品,出現在紐約時裝周2018秋冬秀場,全場為之驚艷。之后不斷在全球服裝周舞臺亮相,刮起了一場場的中國風。
C-BPI數據顯示,2019年李寧在運動服飾品類中的品牌力超越阿迪,位居國內第二;運動鞋方面,李寧位居國內第三,僅次于耐克、阿迪。
對應的是,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8.7元,增幅達30%;凈***14.99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10%。
在資本市場上,“中國李寧”也為公司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自推出至今,李寧公司的股價翻了五六倍,從9.71港元/股一路上漲到了53.2港元/股。
2020年2月1日,瑞銀發布報告稱,李寧公司目標價由53.2港元上調至58.4港元,價格上漲率為9.8%,維持“買入”評級。
李寧在一次采訪時透露:“李寧公司已走到一個發展的新階段,現在團隊非常穩固。”
總的來說,李寧和他的團隊,已經渡過了這場危機。
縱觀近幾十年中國的運動品牌市場,在李寧之前誕生的品牌,如康威、格威特、梅花等,現在基本被人們所淡忘;與李寧同時期誕生的安踏、、361等品牌,都在突出重圍,強勢增長。
李寧公司的這輪品牌變革,李寧公司依托“國潮品牌”的再度崛起李寧公司的本輪變革,促進了“國潮品牌”的崛起。這種文化表達,跟運動員出身的李寧,所融入血液里的榮譽感不無關聯。
從“體操王子”到“商業巨子”,李寧本人在緩解公司紓困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已不再重要。
未來更重要的是,作為運動員出身的他,對體育精神的理解,如何用商業語言來表達,這決定了這家公司的下一站,將去向何方。
從“體操王子”到“商業巨子”,這是一個商界的故事。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李寧一個人把三枚***收入囊中,“體操王子”實至名歸,他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光時刻。
4年后,漢城奧運會上,李寧因一個動作失誤,遺憾敗北。當時社會輿論表現出的巨大反差,讓李寧迅速成長。
時年25歲的李寧,選擇了告別體壇。
褪去奧運光環后的他,回到家鄉廣西柳州休整。1988年10月的柳州,滿眼都是嫩綠色的喀斯特平原,清澈的湖水與植被茂密的石峰穿插其間,景色完全不輸桂林陽朔,但李寧無暇欣賞。
國家給他安排的職務是,廣西體委副主任或國家體操隊教練,二者任由李寧挑選。
他很清楚,這一步跨出去,人生將被定格。
李寧最后的選擇是一家叫健力寶的鄉鎮企業,彼時,健力寶***是李經緯。
在眾人的質疑和不解中,只有李寧清楚,漢城歸來,接機口兩個男人的擁抱,決定了他退役后的職業起點,李經緯值得托付。
做出這個決定后,淚水在這個運動健將的眼眶里打轉。
在李經緯的幫助下,1990年李寧創建了李寧品牌。
還是這一年,在青藏高原上,已經榮獲14項世界冠軍、100多枚***的他,穿著李寧牌的運動服,接過了亞運會火種,通過電視機,把李寧品牌帶向全國。
亞運會剛閉幕,李寧公司就接到1500萬元訂單。
5年后,李寧公司從健力寶體系脫離,成立李寧集團。作為創始人的李寧,任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具體經營事務交由副總經理陳義紅打理,李寧本人赴北京大學攻讀本科。
在此后的30年公司發展中,最輝煌的時候,、年銷售額合起來都比不過李寧公司;最困難的時候,庫存比銷售額還大,經銷商賒賬進貨,導致李寧公司應收賬款增速遠超營收增速,現金流差一點兒崩斷。
2018年,李寧公司在2月亮相紐約時裝周,6月再戰巴黎時裝周,把一個單純的運動品牌,打造成“國潮”品牌。時隔34年,李寧本人再次迎來高光時刻,不過已經55歲的李寧,此時的內心不再有大波瀾。
大起大落后,李寧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打出“中國李寧”這張時尚王牌,將投資人的信心值拉高至***,市值沖進1100億港元大關,消費者直呼“李寧,潮了”。
2020年2月1日,瑞銀發布報告稱,李寧公司目標價由53.2港元上調至58.4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辛丑年春節將近,正值復盤過去得失,規劃未來發展之際,李寧公司絕處逢生的故事,電商人值得一讀。
輝煌
“1500萬元訂單。”
1990年亞運會那次體育營銷,對李寧公司來說,僅是小試牛刀。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李寧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專用領獎服亮相,結束了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穿外國運動服的歷史。此后,在連續三屆的奧運會上,李寧都穩坐贊助商頭把交椅。
圍繞著***賽事IP做體育營銷,讓李寧公司在1995年的營業收入就達到了3.6億元***。
不過,當時李寧公司面臨的問題也不少。它的主要訂貨都來自于體育博覽會,而非零售渠道。時任副總經理的陳義紅提議,通過特許經營,建立經銷商制的分銷網絡。
奧運營銷策略奏效、銷售網絡逐步鋪開后,李寧公司的收入幾乎翻了一倍。據西南證券研報顯示,1996年李寧品牌收入6.5億元,市場占有率超過了13%,而當時,國際運動品牌阿迪、耐克的合計年銷售額約為4億元,合計市場占有率為8%左右。
1998年,在渠道建設上,李寧公司在一線城市設立全資子公司建立直營門店模式,為二三線市場經銷商的開店做示范。第二年,直營門店對公司營收的貢獻就超過了50%。為了提高銷售效率,公司還引入SAP等信息化系統。
輝煌之下,也有隱憂。
一是初建的經銷網絡不成熟;二是公司內部出現管理危機,即1995年李寧雖將公司交由陳義紅管理,但李寧的哥嫂等親信并不服從,公司內部形成了兩派隊伍,姓“陳”、姓“李”之風日益蔓延。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創始人李寧決定讓自己及陳義紅的親屬都離開公司,由財務背景出身的張志勇擔任CEO。張志勇上任后,引進了一批專業人才,他們有著寶潔、路透集團、可口可樂等成熟公司的工作經驗。
而離任CEO后的陳義紅,敏銳地捕捉到了另一機會。
2002年,陳義紅毛遂自薦,要求出任北京動向體育(李寧集團成員企業)的董事長,開始代理Kappa品牌中國業務。其背景是,“陳李”爭斗的那段時間,意大利運動品牌Kappa在中國運動市場上備受追捧,風頭一度超過阿迪、耐克、李寧、。
上任后,陳義紅祭出“輕資產代理模式”,2002年、2003年,Kappa為李寧公司貢獻銷售額分別為1374萬元、4006萬元。
2005年,“北京動向”與李寧公司分家,更名為“中國動向”。至此,陳義紅全面執掌中國動向,李寧公司也不再擁有Kappa的品牌代理權。
失去Kappa以后,李寧公司陸續代理了戶外品牌AIGLE、意大利運動品牌樂途,收購乒乓球品牌紅雙喜、羽毛球品牌凱勝等等。另一邊,Kappa在陳義紅的領導下,2006年稅后凈***3.06億元,同比增長705%,2007年,中國動向在港股成功掛牌上市......
不得不說,“陳”“李”之爭,以及陳義紅執掌新公司的那段時間,給李寧公司帶來不小的觸動,例如,李寧公司的總經理助理、市場管理部經理、鞋業部經理等中層管理人員頻繁離職,多是被競爭對手挖角。
不過好在,營銷方向上的堅定不移,讓公司整體的發展態勢向上。
當時,已經嘗到體育營銷“甜頭”的李寧公司,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2001年以后,李寧公司與中國體育的合作全面擴大,一口氣贊助了體操、乒乓球、射擊、跳水、羽毛球等12支單項運動隊。
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之下,2001年至2003年,李寧公司營收分別為7.35億元、9.58億元、12.76億元,復合增速達到了31.8%。
2004年,張志勇力推李寧公司上市。那時,整個公司的營業額超過12.7億元,凈***達9400萬元,遠超國內其他運動品牌,安踏當年的營業總收入只有3.11億元。
上市后的李寧公司堅決地執行著“拓店”策略,2003年到2009年門店數量復合增速達到了25%。其中,2007年到2009年,李寧公司每年凈開店數量超過了1000家,到2010年,李寧品牌門店數量接近8000家。
新開門店數量的飆升,直接帶動了經銷商進貨的熱情,這直接反映在李寧公司營收上,從2004年的18.78億元到2009年的83.87億元。
5年間,李寧公司營收增長了4倍多。
危機
上市成功,營收翻倍,李寧公司的危機,早已埋下了伏筆。
“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寧。”
李寧公司在2000年公開宣稱的野心沒有實現。
國內市場,2003年耐克搶走了李寧公司保持了9年的市場第一的位置;2004年阿迪也超越李寧公司,市場占有率排在第二位。
國際市場,李寧公司在西班牙等國的經銷商瀕臨破產、美國門店接連倒閉,屢屢受挫。如西南證券提到的那樣,“李寧在海外的銷售額始終在低位徘徊”。
不甘平庸,李寧公司開啟了新一輪變革。
2004年,李寧公司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立國內第一個腳型數據庫,支撐球鞋核心技術研發;2007年建立美國研發中心,聚集了耐克前設計師何艾倫,前全球創意總監麥特瑞克斯......
然而,對李寧做出的改變,國內和國外的消費者都不買賬。
直至2010年,國際市場給李寧帶來的銷售額都僅只有1-2億元,約占總營業額的1-3%。
2004年至2010年,國內市場漂亮的年營收數字,都是依靠飛漲的應收賬款在支撐著,這一切都是泡沫。(注:應收賬款指經銷商、直營門店訂貨所需支付給李寧公司,但實際未支付的款項。)
財報顯示,2004年到2009年,李寧銷售額每年增長30%-50%,但應收賬款增速更快,達到50%-80%。
也就是說,當時公司銷售額的高增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銷商們從公司進貨是賒賬的,所以不論庫存再多,公司出了新品、新款,他們仍舊會大量進貨。當時的情況是,經銷商們普遍反饋庫存較多,實際銷售額比上一年增長幅度小很多,但進貨量卻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半以上。
可以說,庫存問題變成了李寧公司前進的攔路虎。
因為高估了北京奧運會的帶貨效果,再疊加金融危機的影響,阿迪、耐克都出現了存貨積壓,國際品牌的代理商2009年收入增長甚微,其中Kappa(此處刪除了括號的內容)、Puma等二線品牌收入下降11.3%......
同樣面臨庫存難關,國際品牌大多選擇了關店并削減代理商數量、打折清空庫存等措施,但李寧公司始終認為,只要積極開新店、出新品,庫存可以被慢慢消化掉,并沉浸在漂亮的銷售額數字泡沫之中。
為了扭轉大勢,2010年,張志勇決定進行全面的品牌重塑,打造“90后李寧”,將目標客群鎖定在一二線城市年輕人群上,走向高端化、年輕化,對標阿迪、耐克等國際品牌。在渠道上,整合小經銷商,鼓勵直營。
最直接的策略是,李寧產品全面提價,核心商品價格從250元-300元提高到400元左右。
這既是為了與高端的國際大牌接軌,同時也負擔了產品上漲的成本。此外,張志勇的改革還包括更換logo、標識語、廣告代言人等等。
激進的策略一下子把李寧公司推到了生死線上。
李寧主攻一二線市場后,安踏順利“撿漏”三、四、五線大市場。“當時的傳言是安踏做了一塊***匾,想要送給李寧公司,因為要不是李寧公司的策略改變,就不會成就現在的安踏,后來安踏就成功上市了。”一位體育品牌業內人談道。
而李寧原本想要“討好”的一二線市場的90后,并未爆發出公司設想的消費力。
“差不多的價格,他們(90后)就去買阿迪、耐克了,不怎么買李寧的,覺得土。”一位曾供職李寧公司的內部員工坦言。
實施“90后李寧”策略的3年里,李寧公司年營業額連年下滑,從2010年營收94.79億元到2011年的89.29億元,再下滑至2012年的66.76億元,降幅分別為5.8%、25.22%。
戰略失誤后,張志勇于2012年引咎辭職。
同年,投資機構TPG出身的金珍君接任CEO,做出的決定是一次性收購經銷商的過季庫存,解決當時最嚴重的庫存危機。同時,清理低效門店,2012年-2014年,李寧公司累計關閉門店4500家。
財報顯示,2012年李寧營業收入比上一年下降25%,經營虧損達到了約16億元。此外,公司聚焦核心品牌,降價重回大眾價格帶。
只有渠道改革,沒有產品創新,金珍君最終也失敗了。
2012年-2014年,李寧營收波動下滑,被安踏趕超,金珍君決定辭職。
圖源:西南證券
面對陳年累積的庫存積壓、產品創新不足、門店經營低效等問題,張志勇、金君珍用盡一切改革辦法,依然未能改變公司“一路向下”的發展勢頭。
彼時,李寧公司就像走在懸崖邊上,一個不留神,公司就會倒閉,墜入萬丈深淵,身旁還有著眾多的競爭對手,等待著李寧品牌隨時發生“意外”,并迅速蠶食掉屬于它的市場份額。
崛起
金君珍離開李寧公司的第二年,從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完成知識結構重建的李寧,選擇了回歸。此時他接手的李寧公司,資金鏈幾近斷裂,2012年、2013年營業額連續滑坡,2014年僅微增3.83%。
李寧上任后,對金珍君的改革方案沒有全盤否定,他認為過大坎也可以邁小步,不一定非要顛覆一切。梳理公司戰略時選取了上一屆團隊的精華予以保留,比如堅持聚焦核心品牌李寧。
但是把品牌標識語改回了“一切皆有可能”,這是作為運動員出身的他,對體育精神的理解。
在線下,他鼓勵高效大店,關閉低效小店,拉動業績增長,同時搭建暢銷品補貨,滯銷品減貨模式。
在線上,他將自營電商平臺轉為“外包”,將平臺店鋪交給專業團隊運營。同時,他要求所有線上經銷商價格和線下保持一致,此前經銷商大多利用電商渠道低價甩賣庫存,影響品牌形象。
“他(李寧)40歲的時候還老說‘對不起,我不懂(經營)’。”公司老員工對李寧當時的表現還有些訝異。
事實上,在退居二線的20年里,李寧在北大攻讀法律、歷史本科,在光華管理學院進修管理知識,在張志勇、金珍君管理時期,李寧的管理知識結構,重新開始構建。
李寧上任當年,就把公司成功扭虧為盈,并在2016年盈利1.13億元。
將李寧公司帶回***的最后一把“猛火”,是2017年底子品牌“中國李寧”的誕生。
2018年,“中國李寧”以“悟道”為主題登陸紐約時裝周,一改此前嚴肅呆板,甚至有些土味的品牌形象。紐約大秀落幕當天,“李寧”的微信指數暴漲700%;發布會結束后3天,有關李寧在紐約時裝周的推文曝光總量超過了1500萬次。
按照李寧公司內部的說法,“中國李寧”偏愛復古元素,勾起了消費者對李寧最輝煌時刻的記憶,且它穿在身上是一種民族標志,重塑了品牌形象,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了自豪感,準確壓中隱隱波動的“國潮風”。
2018年,“中國李寧”服裝系列銷售量超過550萬件,售罄率超過70%;鞋系列銷售量超過5萬件,售罄率超過70%。
“現在年輕人可以說他不買李寧,但他不會說不買中國。”某***營銷人對此指出。
吃中了國潮這波紅利后,李寧公司一改此前贊助體育賽事和贊助運動隊的的營銷做派,而是重點發力明星同款、跨界營銷、限量定制等方面。
“李寧,潮了”,一時間成為品牌留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
一炮而紅后,李寧公司將“中國李寧”這張王牌炒的更加火熱。
在產品及營銷定位上,公司重點突出“中國李寧”的時尚性;在策略上,將潮流設計與明星、秀場營銷打配合。
近兩年,中國李寧參加巴黎時裝周、紐約時裝周,與天貓超級品牌日聯合打造敦煌時裝秀,繼續引領潮流風尚的同時,還加大研發費用、收購專業運動品牌,逐步提升產品專業性。
在組織架構上,公司決定采用聯席CEO制度,錢煒上任后,繼續提升精簡產品結構,以及渠道管理效率。
很快,品牌形象便“救”回來了。
2017年始,李寧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國潮品牌,主打中國風元素,引領起一股“國潮”運動風。
2018年2月7日,李寧公司“悟道”主題的鞋服產品,出現在紐約時裝周2018秋冬秀場,全場為之驚艷。之后不斷在全球服裝周舞臺亮相,刮起了一場場的中國風。
C-BPI數據顯示,2019年李寧在運動服飾品類中的品牌力超越阿迪,位居國內第二;運動鞋方面,李寧位居國內第三,僅次于耐克、阿迪。
對應的是,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8.7元,增幅達30%;凈***14.99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10%。
在資本市場上,“中國李寧”也為公司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自推出至今,李寧公司的股價翻了五六倍,從9.71港元/股一路上漲到了53.2港元/股。
2020年2月1日,瑞銀發布報告稱,李寧公司目標價由53.2港元上調至58.4港元,價格上漲率為9.8%,維持“買入”評級。
李寧在一次采訪時透露:“李寧公司已走到一個發展的新階段,現在團隊非常穩固。”
總的來說,李寧和他的團隊,已經渡過了這場危機。
縱觀近幾十年中國的運動品牌市場,在李寧之前誕生的品牌,如康威、格威特、梅花等,現在基本被人們所淡忘;與李寧同時期誕生的安踏、、361等品牌,都在突出重圍,強勢增長。
李寧公司的這輪品牌變革,李寧公司依托“國潮品牌”的再度崛起李寧公司的本輪變革,促進了“國潮品牌”的崛起。這種文化表達,跟運動員出身的李寧,所融入血液里的榮譽感不無關聯。
從“體操王子”到“商業巨子”,李寧本人在緩解公司紓困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已不再重要。
未來更重要的是,作為運動員出身的他,對體育精神的理解,如何用商業語言來表達,這決定了這家公司的下一站,將去向何方。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