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力鞋,記憶中的爆款竟然市場回春,真的是“回天有力”嗎?
現如今的大媽,甚至大爺,每天都會非常準時做一件事情,甚至頂風冒雨。
那就是廣場舞。
他們跟著廣場舞的動次打次的節奏,震蕩著廣場,非一般的癡迷。
曾幾何時,他們也是俊男俏女。
蛤蟆鏡、喇叭褲,還有燙頭,這些都是他們對時尚的追愛。
此一時彼一時,當今燙頭成為相聲皇后于謙的專屬。
蛤蟆鏡和喇叭褲也煙消云散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東西,也曾讓他們為之癡迷。
那就是鞋。
憑借簡潔鮮明的外觀設計,曾風靡全國,讓無數人為之癡狂。
一雙回力鞋到底能火到什么程度?
腳穿回力鞋,神氣出了門。
結果回來的時候,光著腳丫子。
因為啥?
讓人搶了。
誘人的回力鞋,當時已然成為搶劫的目標。
腳穿回力固然可以抖"俏",但是危險系數也是真的高。
80年代時候,回力鞋就是時髦流行的標志。
毫無疑問,一雙回力鞋,讓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既有神氣感,也有恐懼感。
穿著神氣,但是也真心怕被搶。
回力最輝煌的時候,年銷售額竟然高達 8 億元人民幣,那個豬肉幾個毛錢一斤的年代,可想而知,回力是多么的風光,堪比今日風口的互聯網企業。
90年代以來,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大潮后,面對、阿迪、等競爭者,它顯得毫無招架之力,只得在2000年申請破產。
其后,重組了上;亓π瑯I有限公司。
但是,2008年開始,竟然品牌回春。
從2014年到2018年,僅僅4年的時間,增長超過65倍。
其中,2018年回力鞋的銷售超過2億元,其中帆布鞋銷量增長500%。
沒有一個國產品牌的鞋子,像回力如此,蕭條了許久,竟然又市場“回力”。
現在讓我們扒一下回力鞋的神奇歷史。
從八吉到回力
準確的說,回力鞋誕生于1927年。
地點是,上海唐山路的義昌橡皮物品制造廠。
當時的回力鞋還不是這個名字,而是稱之為“八吉牌”的膠鞋。
很明顯,這個名字很有東洋氣息,因為當時制鞋技師就是日本人。
1929年,這家改名正泰橡皮物品制造廠。
恰恰不巧,這時世界經濟大危機來了,歷經各種危機之后,還是生存了下來。
1934 年,更名為正泰信記橡膠廠。
在危機中生存下來的正泰信記橡膠廠,深刻認識到要生存必前行革新。
于是,為“八吉”征集新名稱、商標。
當時剛剛畢業自杭州美院的袁樹森,毛遂自薦,拿出來了讓人驚艷的作品:彎弓搭箭的古希臘勇士和“ Warrior”字樣的商標。
該商標圖案的含義有兩個方面。
一是中國的后羿射日神話,不懼苦難,挑戰一切。
二是西方的“勇士精神”,敢于亮劍,勇于拼搏。
此外,“回力”這個名字,源于英語中“Warrior”(勇士)音譯,還有“回天之力”的意思。
“回力”商標圖案為壯男彎弓射日造型。
1935 年,中文“回力”和英文“Warrior”商標注冊,作為運動鞋的品牌,“回力”正式問世。
當時國人對回力的改造,并沒有止步于此。
首先是從質量抓起,引進國外的先進制鞋設備,高新聘用專業技術人才,并輔之以生產工藝的改進,打造出來好鞋,這才是王道。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不假,但是在市場中抓住機會營銷產品才是生存獲勝的關鍵。
產品好,更要做廣告,然后打開市場,賣得好,賺得多,才是好企業。
回力鞋大膽采取了今天看來都不過時的宣傳推廣手法,開始地毯式廣告轟炸,主流媒體的報紙幾乎期期不落下,全部都有它的廣告。
很快,產品打開了局面,一時之間上海時髦青年對其趨之若鶩。
1948 年,回力剛推出新型的弓形特制球鞋,由于正值“全運會”在上海江灣體育場舉行,場內大型廣告牌宣傳,甚至使用飛機空中飛撒宣傳單,一時間風生水起。
建國后
回力球鞋,最初由上海生產。
新中國建立后,全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公私合營,回力鞋廠也在其中。
此后,"北京橡膠總廠"也開始接著回力鞋的牌子,生產回力球鞋。
當時市場受到好評不斷,白色回力球鞋一度成為時尚。
1956年,為了生產更適合籃球運動員的回力球鞋,"北京橡膠總廠"根據對男女運動員的腳型、尺寸等進行測量,采集了大量的數據,隨之進行改進生產。
回力球鞋用料好,親和性好,能夠保護籃球運動員的腳踝,特別是鞋底彈性極佳,更有利彈跳力的發揮。
當時白色回力球鞋外形美觀,白球鞋和深色運動服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賽場上揮汗的男女籃球運動員顯得更加英姿颯爽。
那時的回力,一直以來都與中國的專業運動員保持密切的關系。
除了籃球鞋,后來回力在乒乓鞋、田徑等多項運動都與國家隊合作,為運動員提供比賽專用鞋,一躍成為國內專業體育界的運動員標配用鞋。
在設計過程中,回力沒有閉門造車,而是邀請很多運動員和設計師一同討論運動鞋的設計,郎平等知名運動員都曾參與技術交流。
最終,中國女排的姑娘們腳穿回力鞋在 1984 年拿下了第23屆奧運會冠軍。
此后,回力鞋風靡大江南北,成了當時人們心中“時尚”的象征。
當時回力鞋大概十多塊錢一雙,當時售價絕對不便宜,算得上奢侈品。
八九十年代,普通人族月薪30塊不到,回力一雙接近10塊錢,買雙要花掉1/3的工資。
一旦回力鞋蹬在腳上,穿什么衣服都無所謂,單憑這雙潮鞋,就能拔起份來,倍有面子。
為了讓白色的球鞋更加醒目,當時的年輕人還發明了“拿白粉筆為回力白鞋化妝”。
然而,此時的回力卻未能跟上市場化經濟的大趨勢,給未來的發展帶來了隱憂。
褪去色彩
改革開放后,國外涌入了一大批如耐克、和匡威的運動品牌,備受年輕人的追捧。
此刻國外有耐克,國內有雙星,回力在90年代開始褪去色彩。
憑借便宜、耐穿的特點,回力慢慢成為大眾心中的廉價耐用品。
而在國內,隨著計劃經濟的解體,大量民營企業涌現,東南地區的制鞋企業就有多達3萬家。
這個競爭情況本來就已經很嚴峻,更糟糕的是,回力鞋身處上海,竟然比外地開放得更晚。
一般制鞋企業在80年代就已經揮手告別了集體經濟,開始自主地建立完整的市場銷售網絡。
但回力卻慢了 10年才進入市場經濟時代。
1993、1994 年,回力鞋開始自主找銷路,打造銷售網絡。
這一下子,讓成長在溫室里的回力鞋陷入了發展的泥潭困境。
無數70、80后,曾鐘愛的品牌鞋子,落得無人問津的境地。
到了90年代中期,回力鞋已經開始逐漸消失于市場。
大城市里,回力鞋無處可尋,只有在鄉鎮的小攤上才能偶爾看得到。
從1994 年開始,回力的七家工廠不斷關閉。
時至2000年,7家分廠和1家研究所全部關門,8600名職工全部失業。
2000年正式宣告破產。
回天之力嗎?
回力公司破產之后,所幸的是“回力”商標轉至上海華誼集團,一絲血脈得以保全。
后來通過調整結構,公司境況才開始慢慢回升。
2008年,知名影星奧蘭多·布魯姆在紐約拍短片時,穿了“回力”鞋,照片流傳開來。
一時間,回力鞋再次回魂。
其實,這是一個烏龍事件,他腳上的鞋子是飛躍。
雖然是烏龍事件,不過此后,回力鞋越來越受國外的追捧。
08年北京奧運會,很多外國游客都會選擇買一雙回力鞋。
幾經周折,回力最終把目光瞄向國外,有了“回天之力”。
從2010年開始,回力鞋的銷售額、利潤總額一路狂飆,竟然起死回生了。
然而活下來后,回力鞋的轉型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
在消費者心目中,回力鞋知名度不高,市場定位低,實在難以與國內外運動品牌匹敵。
更大的問題是授權經營模式,也給這家老牌鞋企的發展帶來了諸多的隱患。
回力的授權廠商又多而散,他們還都有完整的產業鏈,這導致設計抄襲事件層出不窮,讓很多人對回力鞋嗤之以鼻。
“匡威只可能是匡威,然而回力就厲害了,除了回力 ,還可以是匡威, 萬斯 ,阿迪, 鬼虎冢!
今天的回力鞋之所以能夠有“回天之力”,無非是依靠國人的懷舊情懷,但是情懷總有用完的時候。
希望回力鞋能夠盡快真正回到市場,以優質、設計、品牌來打動國人。
如此,才能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