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案有解丨“AJ”上萬?跟風“炒鞋”?暴利背后是陷阱!
近年來,各大品牌爭先推出各類“限量版球鞋”消費者一擁而上,市場上逐漸形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與此同時,官方渠道外的“炒鞋”之風開始盛行,不少年輕人紛紛加入“炒鞋”大軍賺取暴利,由此而引發的糾紛也逐漸增加。
廣州的90后男子小王,第一次炒鞋,不僅沒賺到錢還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終于追回了全部貨款…小王聲稱,自己因為對“炒鞋”感興趣,加入了一個微信群。不久,群里一名同為90后的男子小張,主動添加自己為微信好友。小王通過瀏覽小張朋友圈看到了一款網絡俗稱“倒勾”的球鞋。由于該款球鞋是限量版,小張稱只能“套碼”出售即一次性購買五雙連續碼數的同款鞋,并口頭承諾產品為正品。小王通過微信轉賬的方式向小張支付貨款26000元,卻遲遲沒有收到球鞋。
微信
“鞋商張老板你買的這個倒勾系列是限量版,必須買五雙套碼?是正品嗎?”
“這個你可以放心,貨款一共是26000,微信直接轉。”
“OK”
在小王的多次催問下,小張聲稱自己也是從上家拿貨,上家稱球鞋被海關扣押無法發貨,但其上家不發貨也不退錢,自己也沒有辦法。
于是小王便要求退錢,期間,小張還多次更換微信昵稱和頭像。經過多次催促,小張只退還了部分貨款9000元,之后便杳無音信,小王不得已將小張訴至南沙法院。幸運的是,小王在與小張溝通中,截圖并保留了全部聊天和交易記錄。盡管小張不斷更換微信頭像和昵稱,但法院認為小王的證據足以證明其和小張之間的買賣合同關系。
最終,法院判令小張退還小王剩余貨款17000元。法院判決之后,小張支付了剩余的17000元。“炒鞋”最初只是為了滿足個別用戶的收藏需求而產生,但現如今“炒鞋”行為已經脫離了收藏的本質,從單純的消費行為變為扭曲的資本炒作。不少年輕人受高利潤誘惑加入“鞋圈”,一雙原價一千多元的球鞋甚至可以賣出上萬元的價格,球鞋也由此從普通的生活用品變為資本追逐的對象。
南沙法院在此提示:
“年輕人有個性化需求是正常的,但務必樹立理性消費、健康消費的理念,切勿為牟取暴利而盲目跟風炒作,否則極易落入陷阱,導致錢貨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