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數字化變革再進一步 首次實現規模化應用
兩周內完成超900個配色和所有樣品的制作,完成3D虛擬樣品訂貨會高質量呈現、整體進度節省約75%,大大降低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在疫情期間,集團試水數字化3D設計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2020年上半年,安踏集團在研發、生產、供應鏈、零售平臺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戰略性調整,以強執行力的鐵軍文化凝聚共識,統一行動,主動推進多項前瞻型變革,聚焦集團數字化戰略和直面消費者(Direct to Consumer)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
“以數字化和直面消費者兩大戰略為引領,探索設計數字化變革,安踏已率先在業內實現數字化設計的大規模應用,極大推動設計環節的降本增效,更將帶動其全鏈條數字化升級。”安踏集團副總裁李玲表示。
一次顛覆性的行業變革
記者在安踏廈門營運中心看見,工作人員在電腦屏幕中展示了兩張鞋款的圖,一張是由設計工具“Ideation”設計的3D渲染圖,一張則是用相機拍的實物圖照片。
“幾乎一模一樣!即便看紋路細節,兩張圖片也沒有不同。放在一起對比,比‘找不同’游戲還難。”在場不少人發出這樣的感嘆。
實現數字化設計圖和實物照片高度一致,是安踏在數字化設計領域的最新成效。據悉,安踏將設計師的2D設計圖,通過設計工具的算法和數據庫進行3D建模,最終呈現出3D設計效果。該設計工具平臺提供方、時諦智能CEO林子森介紹,數字化設計希望達到的就是“所見”即“所得”的效果,“最終生產出的鞋款和設計的3D圖無限接近。”
如何看待數字化設計大規模應用給鞋服領域帶來的效果?安踏運動生活品類事業部總監鄭明廉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相當于手機領域4G跳躍到5G的轉變。
區別于服裝設計,鞋類3D建模設計運用的是復雜曲線,與汽車、飛機、航天器的設計等屬于同一技術原理,而在具體生產中,衣服平均約50道工序,鞋類則約有120道工序。整個流程下來,一款鞋從設計稿到確認生產制成鞋子的總成本可高達萬元,一雙鞋從設計到上架全周期耗時8-12個月,且最終只有20%-30%的設計會進入生產環節。
圍繞回歸降本增效這一根本目的,安踏算了一筆經濟賬:以年設計1000款鞋為例,假設有4000個配色,全部制成實體樣品鞋需耗費約1000萬元。在傳統的模式里,這4000個樣品只有20%-30%會被選中投入生產,未被選中的實體樣品鞋作廢,則有700~-800萬元浪費在了評審環節“看一眼”的目的上,期間還有大溜流、人工費用。
而在數字化設計平臺上,可以直接用數字化設計的3D虛擬樣品設計圖進行選品,從4000個虛擬樣品配色方案中挑選300-400個虛擬樣品后,再制成實體,從而削減了一半以上數量的實體樣品,極大降低了打樣成本,總成本綜合下來約為原來的1/5。
帶動全鏈條的數字化
“外面的進不來,我們也出不去,這是今年大部分中國企業遇到的問題”,安踏集團鞋采購副總裁張細祥毫不避諱,“今年疫情后很多工廠沒有開工,我們的很多樣品趕不及上預覽會,甚至預覽會也放在了線上,這時候我們需要外部技術團隊來協助我們。”
據介紹,到目前時諦最直接能幫助安踏的就是提升效率。“我們在安踏定了一個目標,產品開發周期要縮短,兩周時間完成第一輪的開發設計。”為了實現目標,時諦通過自家材料庫,利用A I技術自動生成拼色、設計,3D技術建模打樣,接下來還要通過快速抓取中國社交媒體資訊數據,通過信息抓取、分析,通過系統做不同配色,給到設計師參考。
這其實只是安踏數字化的一小步,安踏要做的不是簡單的做數字化掃描、VR的項目,而是包括供應鏈平臺數字化在內的全鏈路數字化。“過去我們是從零開始,但是今天要的不僅僅是0到1,要的是0到10,”張細祥對于供應鏈數字化定位清晰,“一定要做到供應商所有的產出跟我的信息全部是共享的,投入、產出數據全部能清楚地掌握”。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變傳統的“生產為導向”為“市場為導向”,這是因為通過數據安踏內部可以掌握銷售端和供應鏈端的產出信息,也能讓供應鏈端看到前端銷售情況,以便根據銷售情況調整生產需求,用來滿足前端消費者的需求。
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
“國際品牌最先提出這個理念,但始終沒辦法實現批量應用。”在運動鞋服領域從業多年的安踏運動生活品類事業部技術工程副總監倪亞萍表示,“安踏已經實現一個季度幾十個款、上百個款進行數字化設計,率先實現數字化設計的規模化應用。”
據悉,曾攜手戴爾和Meta,展示了VR和MR等先進技術在未來設計中的潛力。和Adidas已經開始選用MODO(3D建模設計軟件)作為其概念設計。然而,兩大品牌依然停留在概念設計、局部應用的狀態。
事實上,安踏已經驗證了數字化設計的可行性,也看到了巨大的潛力。在疫情期間,受物流運輸的影響,企業無法將樣品送到給設計師,訂單成交只能依賴于樣品的照片效果和雙方信任度。
“我們通過平臺設計的3D虛擬樣品,高還原度呈現了設計和質感,我們還舉行了虛擬訂貨會,最后,品牌商、經銷商等通過虛擬訂貨會完成了訂貨。”鄭明廉透露,目前安踏全品類都在開展數字化設計變革,而運動生活品類事業部率先實現了大規模應用,并完整嘗試了整個流程。
不僅是安踏主品牌,安踏集團旗下FILA品牌在訂貨會即將來之際,通過Ideation建立的虛擬樣品,集團在兩周內完成了900+配色和所有樣品的制作,如期完成了評選會,這在以往不可想象。
事實上,以數字化和直面消費者兩大戰略為核心,安踏全鏈條數字化變革已經拉開序幕。上半年,安踏集團與IBM攜手進行最新階段的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通過打造數字化平臺提升管理效率;在營銷端,全面規劃與消費者互動連接的觸點,精細運營私域流量,盤活沉淀的上億消費者大數據資產,為快速精準營銷提供基礎;在生產端,聯合BCG制定集團供應鏈發展戰略,打造柔性供應鏈,通過數字化、技術突破與材料突破三大舉措,實現產品設計、開發、生產提速賦能各品牌發展,并有效地控制庫存,保持合理的庫存水平;在物流端,建立了O2O模式實現線上線下一盤貨整合,零售直配能力提升35%,減少貨品調撥,降低運營成本,最大化庫存效率,大幅節約開支。
“基于消費大數據為核心的數字化轉型是安踏整個集團今年的重中之重,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提升品牌數字化能力是明智之舉。安踏集團在數字化轉型的投入和以科技引領的極致價值的投入將超過10億元人民幣!”李玲最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