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快跑”
受制于“黑天鵝”影響,品牌今年更多的講目光聚焦在毛利、庫存等“高壓線”上,特別是隨著阿里推出迅犀制造后,供應鏈問題再次受到矚目。
供需矛盾成為疫情下服飾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執行其“數字化轉型戰略”,安踏集團執行董事、集團總裁鄭捷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安踏集團數字化轉型的四大核心項目包括官網建設、CRM整體模式建立,商品智能化項目,以及數字化中臺建設。
這意味著安踏將從產品研發到供應鏈再到營銷進行全鏈路數字化,恰恰是全鏈路數字化主力安踏集團在疫情下毛利率依然達到了56.8%,創歷史最高水平。
而從新品發布上看,安踏3月推出“泡泡鞋”、4月推出“氫跑鞋”、5月推出C37 軟跑鞋……疫情危機并沒有阻止安踏“更新速度”,反而助推了品牌數字化進程和變革速度。
安踏是如何做到的?
全鏈路數字化
“外面的進不來,我們也出不去,這是今年大部分中國企業面臨的困境”,安踏集團鞋采購副總裁張細祥毫不避諱,“今年疫情后很多工廠沒有開工,我們的很多樣品趕不及上預覽會,甚至預覽會也放在了線上,這時候我們需要團隊來協助我們,所以選擇了和時諦合作。”
根據時諦智能CEO林子森介紹到目前時諦能幫助安踏的就是提升效率。
“我們在安踏定了一個目標,產品開發周期要縮短,兩周時間完成第一輪的開發設計”,為了實現目標,時諦通過自家材料庫,利用A I技術自動生成拼色、設計,3D技術建模打樣,接下來還要通過快速抓取中國社交媒體資訊數據,通過信息抓取、分析,通過系統做不同配色,給到設計師參考“。
這其實只是安踏數字化的一小步,安踏要做的不是簡單的做VR的項目,而是做供應鏈平臺數字化。
“過去我們是從零開始,但是今天要的不僅僅是0到1,要的是0到10,”張細祥對于供應鏈數字化定位清晰,“一定要做到供應商所有的產出跟我的信息全部是共享的,投入、產出數據全部能清楚地掌握”。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變傳統的“生產為導向”為“市場為導向”,這是因為通過數據安踏內部可以掌握銷售端和供應鏈端的產出信息,也能讓供應鏈端看到前端銷售情況,以便根據銷售情況調整生產需求,用來滿足前端消費者的需求。
此外,通過中臺信息傳遞可以更好“品控”,而且通過產品售賣情況可以建立模型,通過模型供應鏈可以提前備料、補單,提升供貨速度。
更為重要的是成本可控,“通過數字化平臺,未來每一個產品都有ID”,通過產品ID可以精準的知道是投入及產出、殘次品占比,通過精確信息解決組織管理能力或者生產能力,以此更好的控制成本。
安踏運動生活品類事業部總監鄭明廉用“革命性”來定義這樣的數字化規模應用。除了上述應用外,該系統還同時支持線上細節評審和即時修改。“過去可能需要100人的團隊、幾十個供應商花一兩個月完成的工作,現在幾天就可以搞定。” 鄭明廉表示,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在提高設計產能、減少開發成本、在線無縫協同辦公、環保可持續性等方面,優勢十分明顯。
不過這種變革最深層次的還是商業模式變革。
直面消費者計劃
供應鏈變革其實對供應商配合度要求極高,通過直面消費者(Direct to Consumer)來實現“一個中心三個重塑”——以消費者為中心和人、貨、場的重塑,從而形成從產品開發、運營到營銷的良性閉環,安踏力求推動集團旗下各品牌由“知名品牌”向“至愛品牌”升級,與消費者形成“品牌共鳴”的深度鏈接。
為了更快速實現這一目標,安踏宣布進行模式變革,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走直營路線。根據安踏計劃,從今年下半年起將由“批發分銷的零售模式”向“直面消費者的直營零售模式”轉型,預計到2025年,安踏集團直面消費者業務占比將達到70%。
安踏計劃第一階段將全面收購長春、長沙、成都、重慶、廣東、昆明、南京、上海、武漢、西安及浙江等11個省市經銷商,大部分轉型為品牌直營。上述地區的3600家安踏品牌店,計劃約60%由安踏集團直營管理,40%由加盟商按照安踏運營標準管理。鄭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加盟業務、分銷業務中***的弊端,就是互通的弊端,而轉為直營可以實現線下、線上貨品的互通,使得商品效率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直營模式無疑也會為安踏節省渠道成本、更順利地推行供應鏈變革,以致于更貼近消費者。
“其實供應鏈變革不單單是節省成本、更好的推行客制化、定制化,更重要地縮短開發時常等帶來的增值。”
認清了這一點地安踏下一步將目光瞄準了智能制造,雖然目前并未公布具體策略,但是未來安踏將為行業帶來哪些變革,依然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