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棄店保命,晚了 | 快時尚怎么辦
消費潮更迭,快時尚生意變天,昔日巨頭“必殺技”威力逐漸消退,新王者乘風而來。【快時尚怎么辦】系列,在“上位”與“傾覆”故事中,尋找出口。此為第1篇,ZARA。
“頂不住了,人人都愛逛的ZARA也要閉店了!”反反復復的疫情,撕開了“一號”快時尚巨頭的疲態B面。
截至4月20日的第一財季,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銷售額同比大跌四成,毛利率降至58.4%。史上首次凈虧損,高達4.09億歐元(上年同期凈利潤為7.34億歐元)。
1
與賺錢速度成反比的是關店時速。Inditex宣布了史上最大關店計劃——兩年要關1200家!顯然,屬于ZARA的黃金年代已然遠去。
曾經的它,靠著“仿大牌”的時尚設計俘獲了一批批年輕人。高效運轉的SPA模式,讓其標準化高端大店得以橫行全球。
7500家門店,是ZARA母公司緊緊握在手中的最大商業籌碼。但在租金上漲、好鋪難求、消費迭代,特別是疫情沖擊下,這個籌碼給ZARA帶來的盈利增量,正越來越小。
甚至于,漸成包袱。
01
上新頻次堪比生鮮,ZARA帝國初長成
ZARA創始人Amancio Ortega 12歲輟學,當過裁縫和店員,開過服裝加工店、做過批發……
一次生意中,由于批發訂單取消導致公司出現商品積壓、資金周轉危機,Amancio Ortega立志“單干”,開零售店。
制造行業摸爬滾打數年,Amancio Ortega早已看清服飾業生產后端與消費者間的長距離,以及由此產生的諸多問題:對市場反應慢,生產周期長。
砍掉“中間商”,直面萬千顧客,Amancio Ortega“縱向一體化經營模式”的服裝帝國之路,自西班牙拉科魯尼亞中央大街首店起步。
這也是ZARA的首家門店,那是1975年。摒棄傳統訂單驅動、以銷定產的代工模式,Amancio Ortega重新整合了生產、零售環節,商業模式雛形初定。
在爆品難求、產品煥新神速的快時尚服飾業,“速戰速決”從來都是個大難題。由GAP“發明”而來的SPA模式(自有品牌專業零售商經營模式)某種程度是上述難題的一劑解藥。
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同樣是SPA模式,制造業起家的ZARA實現了“像賣生鮮一樣賣衣服”:
供應鏈:整合生產,高頻上新
1977年,ZARA設立了首批制衣工廠,1984年引入計算機化管理系統,并開始投建首個物流中心。
原料通過其全資子公司提前集中采購,生產有自有印染廠快速跟上流行趨勢,產品采用總部中心倉模式——無論什么產品、何地生產,都會進入西班牙連鎖中心物流平臺,再被分發到區域分銷中心、門店。
高效的產品供應,疊加著鄰近生產、快速物流支撐,ZARA門店得以高頻上新,銷售渠道亦可散點式擴張。公開數據顯示,ZARA每周可向門店配送2-6次,生產和流轉速度堪比生鮮。
產品:時尚至上,過時不候
對消費者來說,ZARA的王牌特色在于產品豐富、高頻更新且定價適中。
不同于服飾行業通常“一年兩換”的推新節奏,ZARA門店商品設計始終追趕著最新時尚潮流。
因為在ZARA看來,時尚是過時不候的鮮品,最快地出現最快地捕捉,不合適的趕緊清倉,是極為要緊的事。
門店:櫥窗效應,“店鋪是最好的宣傳”
門店是ZARA最好的廣告,是直面消費者喜好的最核心一環。
ZARA全球門店落址場景層出不窮,但裝修風格、櫥窗設計和產品陳列,幾無二致。農場、吧臺、酒館、港口、街道等櫥窗布置大受歡迎。
而標準化的門店,亦是其服飾帝國初長成的原始積累。
主品牌ZARA之外,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旗下還有Massimo Dutti、OYSHO、PULL&BEAR、Bershka等品牌門店。
在正式出海亞洲前,它們已經攻占了歐洲多個城市的街頭,且出現在消費者視線中的頻次越來越高。當一個品牌的門店數量飽和后,Inditex的下一個新品牌已在路上。
雖然,在快時尚帝國初成期,ZARA攻城略地的步伐略顯激進,但并非毫無章法。據官方摘要記錄,其會遵從以下模式:進軍國家要有類似市場,準入門檻要低,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發展水平。
在Inditex集團內部,此擴張策略被稱為“油漬”(就像一滴油在織物表面慢慢延展的過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店試點,探知客戶喜好、購買習慣、門店物業等直觀信息;積累經驗,找到打入市場最佳武器,門店全面鋪開,市占率上揚。
靠此打法,ZARA漸漸步入高光時刻,而歐洲已然滿足不了其日益膨脹的野心。新興崛起的亞洲市場,成了它瞄準的新獵物。
02
洋貨光環加持,趕上中國“黃金十年”
2006年,ZARA馬不停蹄來到中國占地盤,內地首店落戶上海繁華地南京西路。2007年春節,該門店日銷售額80萬元,相當于當時中國80個同類服裝品牌日銷售總額,“一炮而紅”。
那時候,中國市場漸成國際快時尚巨頭心頭好。優衣庫、無印良品先行一步,2002年、2005年落戶上海;而繼ZARA后,H&M、GAP亦聞風而來。
混戰中,ZARA一路“開掛”,在中國一二線城市核心商業區立下醒目招牌。據Inditex財報,ZARA品牌進入內地第一年便開出7家新店,此后門店逐年新增,在2011財年達到頂峰——新增40家,總門店破百。
ZARA在中國的快節奏,有強大品牌勢能加持,也得益于中國購物中心發展,及消費人群成長的紅利。
服裝市場爆發,“洋貨”光環耀眼
據Wind數據,彼時國內服裝業正處快速增長階段。2007-2012年,中國限額以上服裝零售總額增速均超20%,2007年高達28.7%,潛力巨大。但本土原創服裝品牌剛起步,且網購潮流初生。
弱競爭環境下,跨洋而來的ZARA,以“秀場同款”設計與親民的價格,營造一種“大牌平價”的誘惑,收割了一大批趕時髦的年輕人。
跟著購物中心開大店,立時尚招牌
ZARA入華時,正趕上中國購物中心崛起潮。自帶引流特性的ZARA,成了商場們爭相追捧的熱門品牌,甚至不惜以低租金“招攬”。
于ZARA而言,跟著購物中心開大店,無疑可在最大程度上契合其“核心地理位置+標準化設計”門店策略。
于是乎,在中國商業場中,可看到ZARA與購物中心齊飛的盛況。
據贏商大數據,ZARA開出內地首店時,國內一二三四線城市購物中心(商業建筑面積≥3萬平米)共246個,到2018年,這個數字已飆升至3761個。
而至目前,ZARA在內地95城中有149家門店開在購物中心(商業建筑面積≥5萬平米),且其中多為萬達廣場、華潤系(萬象城/萬象匯/萬象天地)、大悅城、萬科系(萬科廣場/印象城)、龍湖天街等此類連鎖購物中心。
上述連鎖購物中心,為ZARA提供了高線擴張及低線下沉空間。數據顯示,ZARA目前僅有20家位于低線城市,而其中9家開在萬達廣場。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萬達成了ZARA下沉的關鍵跳板。
從城市商圈來看,在ZARA的149家門店中,有121家選址成熟商圈,占比超過80%。這些成熟商圈中的ZARA門店多數擁有兩層及以上,占據一二樓黃金位置,成為購物中心乃至整個商圈的“門面擔當”。
收割生活穩定、購買力強的年輕小夫妻、女白領等
贏商大數據顯示,149家ZARA所處購物中心周邊一公里范圍內,住宅小區、寫字樓數量平均分別為56個、23個,且24-34歲人群占比最高。
這意味著,ZARA的消費群體是擁有穩定家庭和一定購買力的年輕人,包括已婚未育的年輕小夫妻、女白領、家庭主婦等。
就這樣,乘著時代東風,ZARA在巨頭環伺爭食的中國乃至亞洲市場,享受了近十年聚光燈下的日子。
這十年(2006-2016年),以中國市場為首的亞洲業務,是拉動Inditex(ZARA)業績快速增長的主驅動力,公司的亞洲業務占比升至20%以上。
03
紅利過后,被門店拖累的業績出口何在?
可滾滾向前的車輪,也帶走了物以稀為貴的ZARA“黃金時代”。2016年前后,ZARA在內地擴張步伐緩慢,而后頻繁關店,這背后的牽制因素有三:
第一,優衣庫來搶食、UR平價替代,ZARA下沉不足。
優衣庫高歌猛進,去年底內地門店已超700家,遠超ZARA;而本土快時尚UR目前在國內擁有近300家門店,同樣覆蓋一線城市核心商圈,且尺碼、用料等更符合中國消費者。
一二線競爭遇阻,下沉亦不足。ZARA2015年透露有意進軍低線城市,但目前149家門店中,一二線以下城市的占比不到三成。
第二,存量時代黃金鋪位少,ZARA選址難。
據贏商大數據,2017年,一、二線城市新增購物中心(商業建筑面積≥3萬平米)增速分別為15%、23%,到2018年已跌至12%、17%。
第三,電商迅猛,ZARA線上動作慢。
ZARA中國電商之路始于2012年,自建在線商店,提供“上門退貨”等服務。可當時正值淘寶、京東平臺爆發,國內消費者網購的主流渠道不是品牌官網。兩年后,ZARA才選擇與天貓合作,意在觸達實體門店覆蓋不到的低線市場。
一步慢、步步慢。曾以門店為最佳武器的ZARA,在中國逐漸失勢。而類似的收縮擴張步伐、關店劇情,同樣在全球上演。
2017年底,據彭博社報道,Inditex已與買家簽署售出西班牙和葡萄牙16家門店的回租協議。次年9月,ZARA紐約首家旗艦店提前關門。關店不止,ZARA全球開店步伐亦明顯放緩。
顯然,ZARA以門店打江山、守江山的時代遠去了。隨之而來的業績增長乏力。自2017年以來,Inditex集團亞洲業務增速放緩,與其全球增速趨同。
ZARA依靠門店實現規模化增長的神話不再奏效,門店數量增長與營收增長正相關性正在減弱。因為在足夠大的門店基數上,無法沖刺前行,ZARA就像個戴著鐐銬跳舞的大象。
另一方面,與日俱增的門店數量及大額的租賃費用是制約Inditex集團業績增長的第二風險因素。數據顯示,門店租金構成了Inditex集團總營業費用的25%-27%左右。
從根本上說,尋找新門店干的是個投資生意。如何選址,如何談租,如何裝修、如何引流……在正式賺錢之前,與門店有關的每項活動都需要砸錢。一旦低效門店越來越多,勢必虧損加大,最終拖累集團利潤。
2018年,Inditex集團經營租賃費用高達23.9億歐元,約180億元。順風順水的年代,這看起來不是什么嚇人數字。
但當遭遇疫情超級黑天鵝,ZARA再也無法承受門店高昂的固定成本之重。截至今年4月,其出現歷史上首次虧損,虧損額超過4.0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2.72億元)。
無奈之下,Inditex集團計劃永久關閉旗下1200家店,約占目前總數量的16%。其明確指出,不是所有門店都關閉,而是那些“小型門市,以及商圈重疊而不能獲利的商店”。
行舟45載,ZARA服飾帝國終于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清楚的明白:既無法確保門店數量的增加會帶來總利潤提升,也無法保證門店這種增長節奏將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門店不再是紅利,曾經登上快時尚神壇的ZARA,也荒神了。它需要新的出口,新的業績增長曲線。
疫情陰霾之下,Inditex集團為數不多的亮點是線上賣貨,年化增加50%,特別是4月單月的增長率高達95%。
但在中國,這個有全世界最普及的電商文化的地方,ZARA在網店運營上被隔壁優衣庫狂甩幾條街。而在“潮流時髦”這一標簽上,其同樣拗不過柳井正。
那么,曾經令無數國人迷戀的ZARA,將GAP家SPA模式玩嗨的ZARA,把流行穿在身上的ZARA,還能靠什么翻盤呢?這里,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疫情升級,世界零售圈都在尋找新出口。而此刻,中國商業玩家們已走在了復蘇路上,暖春商潮正在涌動。關注參與在廣州舉行,由贏商網主辦的第15屆商業地產節,可與行業大咖共謀中國商業破局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