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峰下洋林鞋業園:走出“足下經濟”新道路 探秘橫峰鞋業涅槃重生
銀灰色的外觀,整齊劃一的樓房,安全規范的消防設施……走進橫峰街道下洋林鞋業園,一排排整齊又氣派的標準化廠房映入眼簾,一條條寬敞筆直的道路在綠化帶的映襯下伸向遠方,一個個停車位規劃得錯落有致,一股大建設、大發展的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7月21日上午9時,“園區新篇章 產業新輝煌”老舊工業園區改造系列直播首站來到橫峰街道下洋林鞋業園,探秘橫峰鞋業的涅槃重生。
下洋林鞋業園緊鄰曾經的橫石路“鞋業一條街”和橫峰鞋材市場,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讓人相信,這里以前居然是“低小散”的聚集地。告別過去的“臟亂差”面貌,這里不再有被擠得水泄不通的道路,不再有隨意堆放在門口的鞋架貨箱,不再有滿地的鞋業廢料和垃圾……如今,只有裝飾一新的鞋企門店、規范整潔的生產車間,一切井然有序。
一路走,一路看。富貴足鞋業和藍齊兒鞋業的生產區域里,流水線車間和針車車間機聲隆隆,幾十名工人正在生產線上緊張地忙碌著。裁斷、針車、鞋底加工、成型……工人們的動作非常嫻熟。而在這些車間外,工人師傅有的在清點產品,有的在搬運輔料,整個廠區干凈有序。
一提及新入駐的鞋業園,奇駿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趙艷麗就激動不已,從租用多年的破舊廠房搬入這里,她對公司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趙艷麗說,搬入下洋林鞋業園標準化廠房后,最大的改變就是產業不再分散了。“客戶在園區內就能進行多品類鞋子的選貨,一些未入園企業也會選擇在這里開設門店或展廳,客戶選貨方便又快捷,我們的訂單量明顯增多。”趙艷麗還告訴記者,自從搬入鞋業園,她和許多業主都可以睡個安穩覺了。“鞋業園內消防設施齊備,每層樓都有防火門和消防安全通道,噴淋和煙霧報警器等一應俱全,物業還配備了保安,一旦發現消防安全隱患,及時報告排除,讓我們放心又安心。”
從前,像奇駿鞋業有限公司這些鞋企,大多分布在橫石路和橫峰鞋材市場周邊,生產環境“臟亂差”,生產條件也相對惡劣,往往是門前陳列樣品,屋內加工生產的小作坊模式,擠在集買賣、生產、吃住于一體的民房內。入駐園區后,奇駿鞋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規模擴大了,引進了大型的流水線、前幫機,從之前的手工制作,變成了如今的智能化流水線作業,產品質量與企業形象大大提升。同時,企業的生產環境和生產條件也得到明顯改善。
“現在,每家入駐的鞋企都在生產車間配備了冷風機,對車間進行整體降溫,在炎炎夏日為員工們送去涼爽,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趙艷麗認為,員工是企業生產的核心,為員工考慮是企業發展的重點,因此,他們越來越注重為員工創造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
去年12月,橫峰街道下洋林鞋業園正式投入使用,首批小微鞋企隨即入駐。園區占地總面積約44畝,建筑面積101000平方米,有標準化廠房11幢,面積84796平方米,非生產性配套用房16204平方米,總投資3.2億元,于2019年11月竣工驗收。目前,園區內共有105家鞋企入駐,所有廠房均已出租完畢。園內還配備了員工宿舍樓、電商產業園等,配套設施齊全。入駐企業以生產制造類鞋企和鞋輔企業為主,是一個產業集群、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新型鞋業產業集聚區。
橫峰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塊原是下洋林鞋業租賃園區,有200余家制鞋業“低小散”企業,布局凌亂、安全隱患突出、環境壓力大、土地利用率低。2016年“三改一拆”整體拆除后,這兒因地制宜建設了橫峰街道首家特色鞋業創業園區。作為橫峰街道拆后利用重點項目,下洋林鞋業園緊鄰橫石路“鞋業一條街”和橫峰鞋材市場,區位優勢顯著。
橫峰街道以前有3000多家小微鞋企,其中80%以上沒有自有廠房,靠租借廠房或民房,甚至搭建違法建筑進行生產,企業發展受到制約。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橫峰街道和下洋林村共同組建了一個專班。同時,積極推動下洋林鞋業園建設,努力做通村民和部分企業的思想工作,為企業、員工提供場地、工作、資金等方面的保障,從而一手抓行業整治,全面清除隱患,一手抓園區集聚,推動產業升級。按照“民房不能辦企業、生產生活要分離”的要求,全面開展鞋業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倒逼生產制造類鞋企逐步退出民房、進入園區,以鞋企集聚發展帶動鞋業改造提升。
下一步,橫峰街道將持續推進小微園區建設和老舊工業點改造工作,加快馬鞍橋西區、洋江村等小微園區建設步伐,學習下洋林鞋業園產業集聚、引入物業管理等優秀經驗,走出“足下經濟”新道路,盡快實現園區的早日投產、早出成效,最終實現橫峰街道建設1000畝小微園區的計劃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