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虧56億 中國工廠撤出,以后買Nike可能更貴了
上個月,就一直有傳聞說:計劃關閉中國工廠,搬回美國本土。
很多網友開始擔心:本來在中國有代工廠,鞋子都賣那么貴,要是撤掉了中國工廠,那價錢還得了?
是啊,不過這一切,都是因為疫情的到來。它讓所有零售商都低下了頭,哪怕是世界最有知名度的運動一哥, 也沒挺住。
從開年到現在,整整半年的時間,耐克真的越過越慘。
1
01
巨虧56億,裁員將至!
進入2020年以來,誰都不好過,哪怕是運動品牌“國際一哥” Nike 也不例外。
1月份 CEO 換人、接著全球疫情大爆發、關閉大批實體店鋪、球鞋發售或取消或延期,自家王牌主理人,跑去開啟新的事業……
最近美國多地的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更是令Nike雪上加霜,商鋪被打砸搶都是常事。
亂毛線都纏在一團,結果自然慘淡。
從官方前不久發布的2020財報看來,僅僅是今年3月到5月,短短3個月時間,Nike 就虧損了7.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大概就是56億元!
市值更是直接縮水了120億美元!
虧得這么慘,誰能想到,就在三個月前,耐克CEO馬克·帕克才剛說完這樣的一句話呢:“對這家公司的未來,我從沒像現在這么樂觀。”
然而三個月后,Nike 也扛不住了。甚至有媒體放出消息稱:Nike 即將裁員。
盡管現在放眼全球,耐克的業績似乎不盡人意,但它在大中華區的銷量,卻還挺可觀的。
前期疫情導致中國的 Nike 實體店歇業,但線上生意卻一直沒斷。第三季度,僅僅是大中華區,就貢獻了30%以上的銷售額。
更別提后期疫情好轉,線下門店恢復營業之后,基本上每周的業績都在增加。
有的朋友就會問:既然耐克在中國這么賺錢,那中國豈不是成了它的救命稻草?
共和君看來,未必。
02
中國會是耐克的救命稻草嗎?
盡管耐克現在看似在國內,備受年輕人追捧,但如果要靠中國幫它度過這個至暗時刻,那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為什么?因為在大中華區,Nike 的內憂外患太明顯。
內憂存在于Nike本身的失責,外患則是競爭對手的奮起直追。
1.質量越來越差
共和君看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說十年前耐克贏取市場靠的是品質和科技,那么現在可能只剩營銷了。”
或許你也有這樣的感受吧:耐克的質量真的一年不如一年。
現在去知乎上隨便搜一波,就沒幾個人夸質量好的:
社交平臺上,也隨處都能看到大家對耐克質量的詬病:
如果你有幸買到一雙質量好的,可能那還是在中國福建生產的呢。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聲名鵲起的耐克為了節省人工成本,就找到了中國的工廠,每個工人一個月的工錢30-50塊。
人多、便宜、質量高,很快中國就成了耐克最大的加工廠。
但是后來,這個地位就被人工成本、材料費更加便宜的越南給取代了。
可是吧,由于東南亞經濟相對落后,勞動力素質相對較差,配合度也不好,動不動就要跟你講人權。這樣一來,對產品的把關,自然就會松懈很多。
所以其實不止耐克,還有很多的運動品牌,隨著代工廠不斷地向東南亞遷移之后,品質就開始走下坡路。
所以那雙可以陪阿甘跑3年的鞋,Nike可能再也造不出來了;
怎么穿都穿不爛的詹姆斯6,可能也不存在了。
有的,只有各種減配,各種敷衍。
你知道嗎?在知道很多中國人買鞋不是為了打球、跑步后,Nike在未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將炭板換成TPU、取消氣墊......
對消費者提出的質疑,它也很硬氣:要是你不滿意,可以退鞋。
畢竟只要 Nike 報復性清倉打折,那么就會迎來專屬的報復性消費......
Nike,這就是躺著掙錢久了,不愿意站起來做事了。
2.國牌崛起
說完內憂,外患其實更有威脅:國牌已經崛起。
光說一家吧,截止2017年,市值已經突破千億,門店超過9500家,成為與耐克、阿迪、安德瑪一同躋身全球四大體育用品公司之一,也是現在國內最賺錢的運動品牌。
KT3、報紙鞋在國外發售的時候,人山人海的場面不亞于Nike,外國朋友直接在店外排起了大長龍!
再看設計,完全長在年輕人的審美點上,誰還能說出“不好看”三個字?
說說,1年止損、2年盈利、3年沖破百億大關!頻登時裝周是常規操作,跨界聯名是加分舉動,設計更是誠意滿滿。
還有默默生長的,不僅是世界級運動會的合作伙伴及贊助商!還是央視體育頻道的指定供應商!更是奧運會的第一個中國品牌贊助商!
一雙跑鞋的背后,是361°長達4年的嘔心瀝血,是273項專利,是每年高達上億的科研經費,也是將近300科研人員的心血。
也因此,連續好幾年被業內權威雜志《跑鞋世界》夸贊、推薦。并成為跑步愛好者的新寵。
設計突出、質量上乘,相比起同樣品質的洋牌,國貨的價格又更為合理。所以,能崛起也不足為奇吧。
而正因為國貨不斷升級,買國貨、用國貨、曬國貨,國人們的國貨意識,覺醒得更快了。
3.國貨意識覺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身邊很多朋友對于“國貨”的認知,已經發生了變化,國人的國貨意識也逐漸覺醒。
有報道顯示:61.4%的人會特意關注品牌是否為國貨,也有90.7%的人表示更愿意支持國貨。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國人愛國貨,就連在國外也興起了一股“逆代購”風潮。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外國年輕人也在選擇中國品牌。
這么多年來,耐克的文化建設和流量營銷無疑是很成功,可如果它再不重視一下大家都詬病的“質量”問題,在外憂內患如此嚴峻的大環境下,中國市場,也不一定能成為你的“業績救星”。
Nike,別沉迷于往年的榮耀,如今捂上眼睛驕傲。穩坐龍頭的老字號想要活得好,也是要低頭聽聽市場和消費者要什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