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評論:“老人鞋”坑的是老人錢
12月15日訊,近年來,鞋類市場出現了一個看起來特別貼心的品種——老人鞋,號稱是專門為老年人設計,更加適合老年人的腳型特征,穿起來既舒適,又防滑。但據央視報道,相當多消費者反映,他們買到的老人鞋穿起來并不舒服,質量還不如一般的鞋子。日前,由長三角消保委聯盟對老人鞋質量進行的檢測也顯示:近半數老人鞋采樣不合格。
俗話說,人老先老腿。一雙舒服合腳的鞋子,對腿腳不靈便的老年人來說,不僅是生活需求,更是安全保障。基于這個認識,老人鞋的質量隱患就更加令人憂心。
在老齡人口迅速增加的當下,老年用品市場存在巨大缺口。同時,新一屆老年人也有明顯的消費特點,他們能夠自由支配的錢更多,更加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時因為熟練使用網絡,他們對網購、消費熱點一點都不陌生,甚至更容易被各種包裝過的概念打動。僅以北京為例,過去一年,來自老年群體的醫藥類和商超用品等外賣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10倍。所以,“老人鞋”概念一經推出,立即引發老人的購買熱潮。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關國家標準、行業規定的缺失,又使得主打銀發經濟的企業良莠不齊、泥沙俱下。“老人鞋”大行其道,同樣缺乏專業質量標準。就拿這次對老人鞋的檢測結果來說,這些質量毫無保障的鞋子,別說是作為老人鞋,作為普通鞋子恐怕也很難過關。劣質老人鞋,不僅會傷了老人的腳,也會窩了老人的心。無論從刺激銀發經濟的角度,還是從關愛老人的角度,都決不能繼續容忍這樣的亂象延續。
從短期目標來說,要先給老人鞋的生產、銷售和宣傳立規矩。不能讓商家掙昧心錢,像某些保健品一樣吃相難看。市場監管部門也得嚴查嚴管,認真處理消費者投訴,以懲效尤。從長遠來看,還是要早日出臺老人鞋的國家標準,什么樣的鞋子可以貼上“老人”的標簽,必須有權威的認定,不能任由商家忽悠。有了國標,才能為老人提供精準服務,讓老人鞋買的放心、穿的舒適。
除了劣質“老人鞋”,目前市場上炒作得風生水起的“偽銀發經濟”產品不在少數。希望更多細化管理規定出臺,來保障老人們幸福健康的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