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跌去187億,達芙妮徹底沒落
【- 國內市場】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鞋類生產和出口國,國內鞋類產業正在以15%的速度持續發展,中國鞋類總產量已占世界總產量的66%,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鞋類生產和出口中心之一。得益于消費者需求的提升,市場上也不斷增多。
近年來由于線上電商高速發展、新興品牌乘勢崛起,曾經風光無限的傳統行業巨頭,面臨著門店業績急速下滑,關店潮等多重打擊。和達芙妮作為中國女鞋行業的代表性企業,兩家公司過去十余年的成功之路也代表了中國女鞋市場走過的發展之路。
如今百麗也從過去的“鞋王”淪為退市結果,而同樣也不好過。今年4月,達芙妮交出了最糟糕的年度財表,2018年該公司營業額41.271億港元,同比下滑20.8%,虧損7.866億港元,并且關閉了上千家門店。
八十年代初,創始人張文儀帶著幾名工人白手起家,租了一間廠做鞋類代工。后來又在香港創辦了永恩國際,生產及銷售鞋類產品到美國。但由于香港的土地和人工成本日漸高漲,與此同時,內地市場正處于良好形勢。于是張文儀就把工廠轉移到了福建莆田。后來在看到中國市場女鞋消費的潛力巨大,于是張文儀創立了自有女鞋品牌達芙妮。
與走中高端路線的百麗不同,達芙妮的定位是大眾流行,在女鞋稀缺的內地市場,這種“平價時尚”很快就抓住了消費者的心。但由于達芙妮仍然是以批發為主,雖然能夠快速擴張,但背后巨大的庫存還是造成了不少壓力,品牌溢價又小,為了緩解庫存,達芙妮開始從女鞋的批發商改為自己開店。
達芙妮很快就找準了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采用街邊店與加盟的形式進行雙向擴張。達芙妮的目標客群也很清晰,分為“D18”和“D28”兩大系列產品,將25-40歲女性顧客都攬入懷中。隨后,達芙妮集團逐漸開拓多元化經營,還拿下了多家海外鞋業巨頭在中國的零售代理權。
進入21世紀,市場的高速增長,也為眾多企業發展提供龐大的契機。達芙妮通過一系列變革,推動業績繼續飛速增長。在最輝煌的時候,達芙妮年銷售近5000萬雙女鞋,一躍成為中國新一代女鞋王。
達芙妮曾經有過一段瘋狂擴張時期,從2003年到2013年,店鋪數由700家發展到6000多家,可以說是達芙妮門店的峰值,企業市值也一度達到近190億。也就是說,在這幾年間,達芙妮以每年以五百多家的門店速度增長。但在2013年達到巔峰后,業績便開始逐漸下滑。
為了緩解經營壓力,達芙妮決定“去加盟化”,消除中間環節、加快周轉速度并提高店面運營效率,成為提高業績的重要手段。而對于電商業務,達芙妮也曾嘗試過,到如今在集團整體銷售額的比例還是較小,可以說,公司已經錯失了電商發展的良機。
根據達芙妮今年8月發布的中報顯示,公司營收約14億,虧損3.94億,依舊沒有擺脫虧損的陰影,(截止到11月19日)公司市值僅2.33億,與巔峰時相比已暴跌187億多。達芙妮曾表示,公司未來將致力于強化產品研發,重點放在時尚、舒適的運動休閑鞋,亦將擴大其產品范圍,以滿足不同需求的顧客,適應快速變化的消費者偏好和消費模式。目前國內的女鞋市場競爭激烈,達芙妮想要再度崛起,已困難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