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王思聰,究竟誰看錯了“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
【-電商資訊】自稱“網紅電商第一股”的如涵控股是一家背靠阿里的網紅孵化與營銷平臺,自IPO以來便質疑聲不斷,遭王思聰多次唱衰,上市當日便破發,兩個月市值蒸發了70%。
6月13日美股盤前,如涵控股發布了最新財報,第一季度凈虧損0.29億元,同比收窄53.3%。財報發布后,股價大漲23%。
GMV同比增長81.3%,虧損大幅收窄
2019年第一季度網站成交金額(GMV)為6.48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1.3%,凈收入為2.37億元,同比增長20.7%,這部分增長主要來自于平臺模式下服務收入的增加。
成本方面,公司第一季度的銷售和營銷費用為0.47億元,同比增長38.5%,主要是由于網紅孵化,培育,內容制作和培訓的費用增加,以及支持公司網紅銷售的廣告活動增加。
第一季度毛利潤為0.5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0.5%,毛利率為23.5%,較去年同期的21.7%略有增長。主要是由于毛利率較高的服務收入比例增加,但某些服裝和化妝品的折扣銷售抵消了部分增長。公司凈虧損0.29億元,同比收窄53.3%。
進階之路愈發艱難,三個網紅撐起半邊天
目前如涵的業績主要來源于張大奕等頭部網紅。如下圖所示,2019財年頭部網紅帶來的GMV為15.3億元人民幣,占總GMV的53%。
如涵旗下的網紅分為三個等級,頭部網紅、成熟網紅和新興網紅,這種劃分是依據她們的帶貨能力。2019財年,公司的簽約網紅數量從上一財年的83個增加到128個,但頭部網紅數量維持不變,成熟網紅也僅增加了一個。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華盛證券
這種過度依賴頭部網紅的局勢是相當危險的,肩負主要流量的網紅及店鋪一旦傳出負面消息,公司將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自營模式向平臺模式轉變
前面提到公司在第四財季的主要收入增長來自于服務收入,主要是由于公司正在將部分網點從自營模式向平臺模式轉變。2019財年,公司自營網店數量從去年同期的86個減少到56個,自營模式下的網紅數量從去年同期的33個減少到14個。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華盛證券
這種模式的轉變想必也是基于目前大眾對網紅已經審美疲勞,新興網紅的流量變現能力不強,所以公司打算只保留帶貨能力強的頭部網紅和成熟網紅的自營店鋪,而其他流量不穩定的店鋪均逐步轉變平臺模式,通過收取服務費來獲得穩定收入。
這種方式在當下是個不錯的選擇,短期內仍會有部分網紅躍躍欲試簽約平臺,但當網紅紅利完全過去,店鋪收入不足以支付平臺收取的服務費,公司就得另尋出路了。
結語
總體來說,如涵控股交上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市場也頗為認可,股價大漲超20%。目前網紅紅利時期還沒完全結束,投資者短期可以多關注。但隨著市場逐漸飽和,大眾審美不斷提高,網紅經濟還能維持多久尚不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