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整體業務正在回暖 王靜能否帶領其扭虧為盈?
根據探路者公告,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92億元,同比減少34.3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1.82億元,同比擴大114.4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虧損2.13億元,同比擴大14.85%。但探路者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4,048萬元,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82.45%,第一季度公司戶外用品主業的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6.05%。
2019年,正值探路者創立20周年,同時也是探路者最為關鍵的一年。按照最新的監管政策,創業板股票連續三年虧損就會直接退市,對于2017-2018年已經連續虧損2億多的探路者來說,2019年一季度的利好會是公司告別虧損的開端嗎?
從一頂帳篷到“戶外用品第一股”
上個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熱潮如火如荼,和很多敢想敢拼的年輕人一樣,探路者創始人盛發強和王靜夫婦都選擇了“辭掉鐵飯碗下海”,之后在廣西北海結識并成為情侶。
彼時,中國的戶外運動剛剛興起,國外的戶外品牌開始進入中國。在一次新技術博覽會上,王靜夫婦看中了一個折疊式旅游小帳篷的項目,之后他們購買了這項帳篷的專利,遠赴江蘇進行學習培訓,相應地,公司業務也從原先的印刷轉到開發旅行帳篷。
之后,二人決定到北京發展,并于1999年在香山腳下巨山農場兩排低矮破舊的平房里成立了“探路者”。最初公司以開發旅行帳篷為主業務,盛發強則負責談業務、送貨等,王靜主內,創造了探路者的第一個Logo和第一頂帳篷。
“那時的探路者大家庭,真的像一家人,大家在一口鍋里吃飯,一個院子生活,辛苦工作之余在小院子里打乒乓球、跳繩、踢毽子,周末常常一起爬香山,這是當時最好的休閑娛樂。”在自傳《靜靜的山》一書中,王靜這樣描述那段創業的日子。
據體育大生意了解,從2002年到2005年,中國戶外運動產業迅速膨脹,2004年,中國戶外運動增長幅度高達37.3%。作為入局戶外產業較早的品牌,探路者也隨著產業發展一路壯大。2004年,探路者擁有了自己的辦公樓和倉庫,公司走上了規模化發展之路。2009年,探路者成功上市,成為首批登陸中國創業板的28家公司之一。
從掛牌上市到2014年,探路者業績始終保持快速增長,數據顯示,探路者2009到2013年間凈利潤增長均值超過55%。其中,2011年凈利潤暴增達98.81%,2014年增長略放緩,但仍舊維持在近20%增長。
而在之后的幾年里,探路者開始了多元化發展,謀劃構建戶外用品、旅行服務和大體育三大業務社群生態。2015年6月,探路者公告稱,將向5名特定對象,發行約8000萬股,最終共募集資金12.7億元,用于公司戶外運動生態的建立。當年6月,公司正式更名為“探路者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往期相關報道:”探路者設立3億體育產業并購基金踏上體育產業布局路)。
“買買買”拖累探路者業績
探路者先后投資新加坡在線旅游平臺Asiatravel、中國老牌戶外活動網站綠野、極地旅行機構“極之美”、圖途、易游天下、行知探索等公司,布局冰雪運動、賽事運營、體育傳媒、體育培訓等多領域擴張版圖實現多元化發展。根據天眼查顯示,探路者如今對外投資的公司多達31家。
但如今回過頭看,探路者的多元化發展不能說是完全失敗,但過快的擴張、投后管理不足使得公司在短暫贏利后,陷入連續虧損中,特別是一些跨界發展和投資策略上的失敗,都使得探路者如今不得不逐漸剝離和主業務無關的業務,以此來保證公司不再虧損。
2015年,探路者以2.3億元投資控股了易游天下,這是探路者上市以來最大筆對外投資項目。易游天下曾經是一家旅游O2O明星企業,根據易游天下的數據,2013與2014年,公司營收分別為5.3億元和6.8億元,凈利潤分別達到13.6萬元和26萬元。
但直到2018年,探路者上市以來最大筆投資項目——易游天下上仍未獲利,并為此還輸血增資了1558萬元。也是從2015年三季度開始,探路者出現凈利雙位數下滑,到2018年第四季度,探路者已經連續14個季度凈利下滑。而在2017年,探路者遭遇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與此同時探路者在童裝領域的探索也并不順利。2014年,探路者推出童裝品牌TOREAD kids,并將該兒童品牌授權給派克蘭帝,包括生產、推廣、渠道等具體品牌運營業務,據報道實際上運營探路者童裝業務的是北京童創童欣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童創童欣”),童創童欣為派克蘭帝品牌的授權運營公司,據《童裝觀察》報道,雙方簽訂的合作時間為10年。
探路者此前并沒有童裝方面的業務,找一家有能力的公司合作無可厚非,但是這家公司的運營方式不當,導致雙方合作提前結束。僅授權三年之后,由于童裝業務未能達到理想預期,2017年探路者不得不提前將童裝品牌授權收回。
而在戶外用品方面,探路者還面臨著高庫存壓力。2018年上半年末的最新數據顯示,探路者的存貨金額高達3.99億元。
但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探路者過往的投資策略。探路者在旅游板塊投資遇冷與近年來旅游業整體增勢放緩不無關系,但一些項目依舊很有潛力,其投資的綠野國旅于2018年僅在攜程平臺就做了將近一億多元的定制游,在攜程定制游供應商中名列前茅。
王靜的回歸能否帶領探路者扭虧為盈?
2017年11月,探路者集團舉辦了“新啟程共征程”第四屆董事會新聞發布會,王靜當選為新一屆董事會的董事長兼總裁,并確立“聚焦戶外產業,圍繞主業進行資源整合和布局”的戰略方向(往期相關報道:回歸戶外用品主業探路者推進多品牌戰略,新總裁加盟將推動產品革命)。
“王靜的回歸能否帶領探路者扭虧為盈”是外界廣泛關注的焦點。體育大生意獲悉,作為公司創始人之一,盡管探路者上市后王靜便不再參與公司日常管理,但她一直是自家品牌最好的代言人和實踐者。王靜有一本自傳名為《靜靜的山》,同樣是登山愛好者的中國企業家王石曾為這本書寫過序言,其中提及王靜不放過任何進山的機會試用公司的新產品,比如太陽能充電器、連體羽絨服、綜合了睡袋功能的便捷式帳篷等等。“作為公司研發中心的產品技術指導,她腦子里還琢磨著不少稀奇古怪的想法,可以轉換太陽能的帳篷、超級保溫水壺、戶外用的筷子......”
在戶外圈,王靜早已是一名自帶流量的KOL。資料顯示,王靜曾先后9次成功7座登頂8000米以上雪山,其中包括3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2014年連續143天完成地球九極7+2(指七大洲的最高峰+徒步南北兩個極點)探險項目,也是世界上完成此探險項目最快的人。
王靜回歸后,探路者依舊保持著回歸主業務的戰略方向,但具體發力方向上,已經從原先的重消費場景、把店開在消費場景內,轉向更加時尚、并符合日常生活場景的產品。
據介紹,目前探路者公司的主營業務線包含戶外品牌探路者、探路者童裝、美國戶外品牌Discovery Expedition及戶外運動社區綠野網。盡管在2018年財報以及2019年一季度財報中,探路者并沒有提及具體業務板塊運營情況,但我們能看到,探路者主業務是整體營業收入的主要貢獻者。
2018年,探路者在營銷、渠道、供應鏈三方面都進行了調整。目前探路者根據用戶應用場景特點,將旗下的產品線分為戶外探險家(探路者品牌戶外產品線)、戶外旅行家(探路者品牌旅行產品系列)、戶外藝術家(Discovery Expedition品牌)、小小探路者(Toreadkids,探路者品牌童裝)四個主要產品系列,同時優化終端店鋪,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據了解,今年探路者將以Discovery Expedition品牌產品為試點,開始初步嘗試規劃針對2019年期貨的“四季上新,月月新款”的供貨更新節奏。
與此同時,探路者加強存貨的管理,通過折扣店、重點開發的特賣渠道等合理規劃過季商品的銷售,2018年末公司存貨賬面價值相比年初降低0.08億元,降幅2.42%。
此外,2018年探路者進一步加強投后管理,在持續整合與主業有深度協同的項目的同時,逐步退出重組與戶外主營業務不相關的業務。例如對于簽署了基于業績對賭回購條款的參股公司圖途。體育大生意獨家獲悉,經過有效談判與其原股東達成回購股權(最終圖途原股東應向探路者支付的股權回購款為人民幣14,660萬元)。據了解目前探路者已收到了全部股權回購款;易游天下經營業務負責人甄浩、張楠、梁巍向探路者出具《保證函》,承諾在探路者對易游天下持股期間將全職服務于易游天下,且對易游天下2019年1月1日以后每個年度的虧損及未予披露的實際存在或潛在的債務承擔100%賠償責任。
據體育大生意了解,在過去一年,易游天下已經逐漸剝離分社,解決公司此前的官司問題,加強內部管理和審計,將業務中心集中放在北京地區。今年公司第一季度終于開始實現盈利。
業界資深人士表示,市場應該對探路者保持信心,作為一個本土品牌,探路者在國內戶外旅游領域擁有一批忠實用戶。同時探路者的核心技術團隊在極限運動裝備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是中國南極考察隊、中國登山隊(西藏)和我國航天領域的合作者,擁有多項技術專利。通過管理層換屆、業務重組,探路者無疑正在逐漸找回屬于自己的節奏。
據體育大生意獨家獲悉,探路者2019年度戶外用品主業將力爭實現營收14億元以上,凈利潤1億元以上(注:上述經營目標僅包括公司戶外用品主業,未包括旅行服務等其他業務影響,同時上述經營目標不代表探路者對2019年度的盈利預測,能否實現取決于市場狀況變化、經營團隊的努力程度等多種因素)。
據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戶外用品分會(COCA)發布的報告,伴隨著大眾運動的升級轉化、徒步健身步道、露營地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增加、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臨近等因素,國內戶外行業有望逐步進入新一輪的健康、穩定增長期。探路者能否在這股浪潮下重新崛起?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