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鞋”、中國李寧等成為最潮單品,中國本土時尚該如何把握流行趨勢?
劉曉剛的團隊,已連續十多年研究國內的時尚流行趨勢,他們發現,影響時尚潮流的因素有很多,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眾多方面。“但是,每年預測時尚流行趨勢時,第一參考要素仍然是GDP的情況。”每當GDP上升時,牛仔褲上就會出現珠片、刺繡等裝飾。而GDP下行時,這些裝飾就會變成印染。經濟再下滑,更多的則是光板牛仔褲了。衣服上的鈕扣也是如此,經濟蕭條時鈕扣就會變成一個,甚至不用鈕扣,經濟上升時鈕扣數量也隨之上升。
在今天舉行的第25屆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時尚論壇暨第18屆環東華時尚周上,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劉曉剛教授直言,缺少時尚主張、盲目跟隨,已成為中國時尚品牌成長的瓶頸。
劉曉剛認為,我們在國際時尚領域缺少話語權,構建中國自己的時尚趨勢研究理論體系,已經時不我待。消費者購買服飾,不僅重款式更重文化內核
“除了經濟因素,文化對消費者購物行為的影響很大。”劉曉剛說,消費者花錢買服飾,認可的不僅是質量或款式,更看重的是品牌所承載的文化內核。服裝品牌的競爭說到底,最后都是文化競爭。
香奈兒(Chanel)作為全球時尚風向標,在20世紀40年代成功地將“五花大綁”的女裝推向簡單、舒適的設計,并一舉成為高雅、簡潔、精致的代名詞;()的晚禮服設計一掃“二戰”后女裝保守呆板的線條,讓法國乃至世界為之轟動。
在我國,對流行趨勢的掌握,也使得一些海派“老字號”通過改造,重新變成潮牌。比如,從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白色膠底鞋是當時的時髦單品,有牌、飛躍牌、雙星牌、箭牌等。其中最著名的回力牌球鞋,雖然承載著幾代人共同記憶,但進入本世紀后一度停產。
2005年,飛躍牌球鞋引入法國團隊的改良設計,“飛躍鞋”正式邁入法國,并在國外注冊了“FEIYUE”商標,一時風靡歐美,成為很多時尚達人的新寵。如今,在懷舊復古情懷的推動下,“飛躍鞋”成為國內外潮人爭相購買的時尚單品。
劉曉剛介紹,在拓展國際市場方面,一批本土的老牌子都在持續發力。比如,“三槍”收購了歐洲品牌,“佰草集”成果進駐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恒源祥”則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絨線制造商。服裝市場快速增長,善于把握流行趨勢的企業卻不多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服飾消費市場逐年增長。2008年中國的服裝消費首次超過1萬億元,2015年超過2萬億,2018年超過了3萬億元。
與快速增長的市場相比,中國服裝企業的整體生存狀況卻并不佳。服裝企業一年的生產投入是60億元人民幣,但30億元會變成庫存。大多數企業普遍不知下一季該投什么產品,不知道哪個會成為“爆款”。
“服裝是高利潤行業,只要銷售出50%的產品,就一定能盈利。”劉曉剛說,但在國內,很多企業卻是在等量生產每一款產品,坐等“爆款”出現。而實際上,一般每個品牌一季只有一兩款會賣得很好,剩下的往往就變成庫存。
對于企業來說,把握住流行趨勢就意味著市場銷量的提升。劉曉剛說,盤點成功的本土品牌,如之禾、江南布衣、例外等,無不是抓住了傳統文化的根,將其內化為設計理念,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波司登等本土品牌的成功,正是依靠原創設計和國際化視野,形成品牌特色,抓準了時尚趨勢。
要贏得國際話語權,當務之急是深耕海派服飾文化
“時尚總有自己的地域特征。未來的時尚流行趨勢研究不僅是提振本土時尚品牌的手段,更是塑造主流時尚價值觀,從而影響城市精神文化的手段。”劉曉剛說,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新海派時尚,其實已經脫離了地理的限制,不限于上海本土企業,還包括了認同海派文化和價值觀,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多元化、創新性、國際化視野的所有品牌。
最新發布的中國時尚指數白皮書顯示,上海時尚類消費群體人均年時尚消費支出領銜中國20大城市消費力排行榜。其中,長三角地區的滬蘇浙三省,文化相近、經濟相融、產業集聚,具備了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特色新海派時尚產業群的基礎。
因此,上海當下正在積極建設“時尚之都”,要在國際時尚圈贏得話語權,當務之急是深耕和發揚海派服飾文化,其中的重要一點就要構建我們自己的時尚趨勢研究的理論體系。“海派時尚已有不少的實踐探索,卻沒有自己的理論做基礎,實踐的走向難以把握,話語權就無從談起。”
今天的論壇還發布了《海派時尚流行趨勢研究》,這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也是我國首部系統研究“海派時尚流行趨勢”的專著,填補了以多學科知識系統運用等創新手段精準預測海派時尚流行趨勢的空白。但劉曉剛坦言,這一理論體系仍然需要不斷地調整并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