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淪為網民笑柄 但暴跌的80億又回來了
雖然有律師認為Nike可能需負起法律責任,但目前看來這并無損Nike在運動用品界的龍頭地位,尤其從這兩天的股價表現來看更是如此。
在威廉森事件發生后,Nike立刻在社群網路受到重砲轟擊。
在紐約專門為運動員打運動傷害訴訟的律師艾德斯坦表示,Nike可能須為這起事件負責,「這是典型的產品責任案件,這項產品是特別設計來支持像他這樣的運動員的活動,但顯然完全破功」;「除非有證據證明鞋子被不當使用,或是出廠后被動過手腳,威廉森如果針對受傷提告,鐵定能贏。」
不過,目前對Nike而言,最迫切的問題恐怕是其在運動界的地位會不會因此墜落。Nike在事件發生當天股價收盤跌逾1%,與大盤相比確實較弱,但22日隨紐約股市大盤開高走高,目前報每股84.89美元,漲1.1%,幾乎收回前日失土。
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古拉祖提斯也認為這件事很快就會落幕。
Nike和旗下Jordan品牌在籃球市場占有率逾90%,2018年度籃球產品營收高達43.5億美元,占其整體約14%。「Nike未來幾天可能會受到很大壓力,但我不認為會直接影響其球鞋。」
Nike股價兩年來上漲44%,相較之下,Under Armour等曾展現雄心壯志的對手卻慘跌。
Nike的市值目前已飆升至1,300億美元。因為該公司有著8%和15%的營收和獲利成長率,還有全球一大票運動明星替他宣傳。
Nike也做了不少睿智的決定,例如該公司預期至2023年止,其總營收的三分之一將來自其直接通路,這項策略使其最新一季毛利率躍升80個基點至將近44%。
全程事件回顧鏈接:
助力,制鞋三雄搶攻奧運商機
隨著美國運動大廠Nike在2018年展現強勁的成長動能,在十二月公布的最新財報超乎市場預期,營運表現亮眼,最新財報顯示,截至11月底的年度第二季營收93.7億美元,成長率9.6%,優于外界預期的92億美元,尤其在北美和大中華兩大重要地區的表現優異,營收成長分別為8.5%及26.4%,而在服飾及鞋類產品銷售皆達雙位數成長,推升單季獲利年增逾一成。
其中,制鞋大廠豐泰,可以說是臺灣最純的耐克概念股,有將近九成的營收來自耐克,而耐克的銷售成長表現,也直接反應在豐泰的獲利上,2019年仍維持出貨高檔,加上2020年東京奧運登場,再受最大客戶耐克對外說法表示今年展望樂觀,看好一九年銷售可望持續維持成長,以及會計年度營收年增高個位數的財測支撐之下,營收將增添成長動能,豐泰2018年全年營收達644.99億元,成長率9,9%,前三季EPS5.62元,一九年一月營收62.3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7.55%,創歷史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