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年出口17億雙鞋到美國,他們卻說中國制造過時了?
報道指,在建立制造業務或是改造已有的制造業務的過程中,一些公司更愿意使用多個國家的工廠,包括在一些成本較高的市場,避免工廠過于集中帶來的政治、經濟和物流風險。一些管理人士表示,他們甚至將一部分生產轉到了美國,以縮短將產品運往美國門市的時間。
AlixPartners零售部門主管BillLewis表示,早在2011年棉花價格受到沖擊期間,許多公司就開始反思對中國工廠的依賴了。自那以來,另一些擔憂也在積聚,其中包括勞動力成本問題、企業面臨的政治壓力以及在中國經營的各種規定。
中國去年12月份出口額較上年同期意外下滑4.4%;在此前9個月中,由于企業為避免新關稅而提前下單採購,中國出口大幅增長。但分析師表示,最新的出口數據可能是一個轉折點,因為向美國買家銷售產品的公司正在找到其他可以生產這些產品的地方。
卡駱馳高管本周表示,該公司在美國銷售的約20%的鞋履制品進口自中國,如果關稅產生重大影響,公司可能會下調這一比例。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企業準備放棄中國。卡駱馳還維持強勁的在中國業務,中國工廠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不過有部分公司難以擺脫對中國工廠的依賴,即使在中國生產會給公司帶來更大的財務負擔,也難以停止在中國生產,因為有些工藝相當復雜,而且需要專門的供應商。
但報道指出,企業還是要反思他們的戰略,因為壓力不只來自投資界。一些零售巨頭已經在推動某些品牌尋找中國以外的製造選項,擔心關稅上升會導致產品價格上漲。美國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去年夏天要求美容產品供應商尋找其他地方生產唇膏、眼妝、粉餅等產品。
AlixPartners諮詢師Lewis稱,有許多方式可抵消關稅影響,包括逼供應商做出成本讓步,或者提高價格。但這些都是權宜之計,消費者和投資者期待的更多。這些公司,尤其是零售商,已經有能力將生產移出中國。中國只有做得更好,才能說服他們留下。
但事實并不是這么簡單。從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和這兩個國際巨頭就開始逐步分散其在中國的制造,而轉向勞動力更便宜的越南遷移。然而10年過去了,雖然這兩個巨頭在越南的產量已經超過中國,但其鞋服訂單仍未完全撤離中國。因為任何行業都存在高低檔產品之分,品牌亦是如此。低檔系列產品可以放到成本低但技術較不成熟的越南等國,而高檔系列產品仍依靠技術純熟的中國制造。
另外,據美國鞋類經銷商和零售商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美國從全球進口了23.8億雙鞋,價值251.4億美元,而美國本土制造的鞋僅有2500萬雙,從中國進口的鞋類數量最多,達17億雙,價值140億美元,可見中國制造于美國的重要性。該協會稱,如果關稅提高,一雙價值67美元的中國產將漲價30美元,一雙售價160美元的耐克運動鞋價格將躍升至200美元甚至更高,顯然,關稅提高帶來的市場反應必定是一系列水漲船高的表現,純粹轉移制造地并不是根治的最佳方式。
從宏觀上來看,雖然企業已經開始在反思對中國的依賴,但是大多數美國企業一旦離開中國市場搬回美國,成本必定會大幅度上漲。當然,除了成本因素外,其所附帶的風險也不是企業能夠預料和應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