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民彭喜才:近萬雙鞋,記錄數百年歷史
【-鞋情話意】鞋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必備品。可是,冰城市民彭喜才卻賦予了鞋子一種新的意義——“用足跡記錄時代和社會的變遷”。四年來,他收藏了12000余件各時期鞋類及相關器具精品,時間跨度數百余年,有清朝格格鞋、老年間的“三寸金蓮”鞋、闖關東時期的土布鞋等等。日前,生活報記者采訪到了彭喜才,通過他和他的藏品故事探尋不同歷史時期的“足跡”。


A
近萬雙鞋
記錄數百年鞋文化史
從小喜歡鞋子的彭喜才,從2015年開始收藏明末、清朝、抗戰、闖關東等各個歷史時期的鞋子及相關器具,四年間共收集藏品12700余件,其中鞋子近一萬雙,定級文物428件。
“小時候時常看母親做鞋,那時她還經常提醒我注意鞋子的美觀和整潔。家人對鞋子的講究使我對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學著自己做鞋,從17歲開始從事鞋類相關工作。”彭喜才說,隨著對鞋子認識的不斷加深,他萌生了收藏鞋的念頭。
從2015年至2018年,彭喜才常年在貴州、福建、廣州、廈門、江西等地尋找“古鞋”。“很多鞋子不僅展示了其在各自歷史時期的穿著功能和特點,有的還是民族、王權,甚至一些特殊文化背景的象征。比如一雙清朝的格格鞋,全鞋都由銀絲楠木精制而成,沒有一根釘子,鞋頭突起并用純銀鑲嵌,鞋身刻有花紋,鞋底為雙木平底。這雙鞋是清朝的格格在舉行祭祀大典的時候才穿的。”彭喜才說,這鞋制作得這樣精致,并不僅僅是為了好看,也是對鞋子主人格格身份的展現。
彭喜才建了一個鞋文化博物館,館內收藏著大量各國、各個時期的鞋,以及鞋拔、制鞋工具等。這些制鞋工具有獸骨的、陶瓷的、木頭的、金屬的、景泰藍的等等,形狀更是匪夷所思。
館內還收藏著一雙側面有兩個彈孔、鞋跟處帶有刺馬針的日本大佐鞋,是國家級文物。“這名日軍將領是誰已無從考證,但是鞋子上留存的痕跡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幕硝煙彌漫的戰爭場面,這也是這雙鞋子價值的最大展現。”彭喜才說。
B
每一雙鞋都有自己的故事
據彭喜才介紹,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鞋曾經是人類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實用,同時還有審美裝飾的功能,有些鞋甚至代表了等級和禮儀規范,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比如,在他博物館的展柜中,有近700雙古代女人穿的“小鞋”,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寸金蓮”鞋。它人類史上最獨特的一種鞋類文化。“‘三寸金蓮’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李后主的‘杰作’,這位皇帝喜愛音樂和美色,他令宮女用帛布裹足,使腳纖小彎曲如新月狀,并在六尺高的金蓮花臺上跳舞,飄飄然若仙子凌波,纏足因此得名為‘金蓮’。”彭喜才說,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從相親到洞房男方追求的是一雙纖細的小腳,男方在選擇女方時“只見腳不見面,只見鞋不見人”。彭喜才覺得,這種殘酷的“凄美之作”源于女性從屬于男性的社會地位,這種社會風氣驅使當時的女性以擁有一雙金蓮腳為榮,而“小鞋”則成了這種文化的體現。
彭喜才還收藏了一千多雙虎頭鞋,其中有數百雙清末年間的虎頭鞋。俏皮可愛的虎頭鞋昭示著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盼:憨厚生動的豬頭圖案寄托著大人對孩子吉祥的祝愿;鞋面上繡著的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等五種毒物,寓意讓其遠離孩子,讓孩子免受傷害。“這些‘古鞋’都是一針一針縫制而成,從制作工藝上來看,鞋子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彭喜才表示。
C
厚底土布鞋
見證闖關東足跡
在彭喜才的鞋文化博物館中,還擺放著許多雙闖關東時期的土布鞋,帶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將人帶入了那個艱難困苦、頑強開拓的年代。
“收藏這類鞋,是受我大爺的啟發。大爺小時候,爺爺帶著他從老家山東遷移到東北。當時,從老家出來時,他們穿的是單鞋,到東北太冷了,就把單鞋里面放上草、棉花等,后期演變成棉鞋。家里的老人說,那些鞋子見證了一代人腳踏實地的頑強力量。”彭喜才說,后來他多次回山東老家,從祖輩、親屬及市面上淘到闖關東鞋及相關物品1800余件。
“闖關東時期的鞋子最大的特點就是鞋大、棉厚、口寬,而且鞋底厚,耐磨、保暖。”據彭喜才介紹,闖關東時期的鞋子多用黑色、深藍色等最普通的土布制成,東北地區冬天非常寒冷,為了保暖做得都非常厚,鞋底是用層層氈子手工縫制的千層底,現在依然看見細密的針線痕跡。“從這些鞋子上能看出闖關東時期的條件十分艱苦,闖關東精神就是人與大自然抗爭的精神。”
D珠峰勇士的一雙舊鞋再現英雄行為
“在所有藏品中,這兩雙鞋對于我來說意義與眾不同,也是它們使我更加明確了鞋子收藏的方向和價值。”彭喜才指著展柜中的兩雙男士皮鞋說,鞋子的主人是為了隊友能夠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自己甘為做人梯的登山英雄劉連滿。
“當時劉連滿老人剛剛去世,老人的家人希望后人了解劉連滿的奉獻精神,將鞋子贈送給我了。”談及此,彭喜才十分激動地向記者講述了劉連滿的壯舉:
1960年,劉連滿和中國登山隊的幾名隊員嘗試從北坡登頂珠峰,但在距離登頂很近的地方遇到了被稱為鳥也無法逾越的險地,幾人不斷努力但依然爬不上去,高個子的劉連滿見大家體力消耗嚴重,便主動要求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上去,最終隊友們成功登頂。而且他在急需氧氣的情況下,依然決定把氧氣給隊友下山使用。劉連滿的隊友都認為劉連滿很難有活下來的可能,可他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他甘當人梯的英勇故事傳便了大江南北,成為了中國登山界的一面旗幟。
“劉連滿舍己為人的精神被世界銘記,我非常幸運能夠得到這位英雄的鞋子作為永久珍藏。”彭喜才說,每次走到這個展柜前,他都會停下腳步仔細端詳,鞋子上的褶皺、鞋底摩擦的痕跡都是英雄的精神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