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王他年收入超過160億 比肩耐克阿迪全球排第三
截至2017年年底,安踏擁有9467家安踏品牌門店,1086家FILIA門店以及64家迪桑特門店。電商業績也發展迅速,“雙11”當日銷售額達6.7億元,創下新高。中國體育用品市場伴隨著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及需求的提升而持續增長。在資本市場上,安踏市值突破千億港幣,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三大的體育用品品牌。
30年前,晉江還只是福建沿海的一個小漁村,30年過去了,晉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縣級市之一。小小的晉江擁有3000多家,40多家上市公司,孕育出了安踏、、361度、貴人鳥、喬丹等上百個體育品牌,被稱為“中國鞋都”。
80年代初,這里遍布鞋業作坊,丁世忠從小就在鞋業作坊中長大。
從小丁世忠就看著家里人把半手工做成的鞋以很低的價格作為OEM的訂單,貼上之類的商標,運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不僅他家這樣做,鎮上許多家庭都將這樣的訂單看成發家致富的途徑。大家都很滿意這樣安逸的狀態。
1986年,16歲的丁世忠既沒有資本,也沒有經驗,他唯一有的是無畏的勇氣。他帶著父親資助的600雙鞋來到舉目無親的北京,硬是以一個少年毫不妥協的執拗和聰明,讓晉江鞋擺到了北京各大商場的柜臺上,包括北京王府井商場。
做自己的品牌,做內銷市場,做中國人能買得起的鞋—丁世忠的判斷日后被證明是一條通向光明的道路。從那以后,安踏完成了從生產到品牌批發的構建,并著重在二三線城市滲透。
位于晉江市的安踏體育,在二十年時間內,從一家民營傳統制造業企業,躍升為高居國內運動鞋服業龍頭老大的國際化企業。
當人們普遍認為安踏的下一步是加速走向海外市場時,這家廣告語為“永不止步”的本土品牌卻選擇了停留。
丁世忠曾公開說道:“中國市場太大了,國內還有5億人買不起安踏的鞋,未來5年內,爭取成為中國最大眾的體育用品品牌,將是安踏最主要的戰略目標。”
在過去10年銷售額大幅增長的背景下,安踏始終沒有輕易擴張海外市場。相反,該品牌選擇扎實立足于國內三四五線城市,將大量資源花費在建立生產線和供應鏈。
安踏在電商上的產品設計、采購及跨界合作等等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線上線下融合的“電商業務模式”,帶來了電商業務的快速成長;在線上業務增長的同時,也帶動了線下業務參與營銷。
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變化從2011年開始,那一年,安踏在業績上首次反超。隨后三年,李寧始終深陷虧損泥沼,而安踏則借此機會逐漸拉開了與李寧之間的距離。截至2017年年底,安踏旗下的門店數量首次突破一萬家。其中包括9467家安踏品牌門店,1086家FILIA門店以及64家迪桑特門店。
目前安踏僅次于國際巨頭耐克和,位列全球運動品牌行業第三。穩坐國內品牌頭把交椅的安踏,已經把李寧、和361°等國內領先品牌遠遠拋開。如今,安踏已經不滿足于僅在中國市場發展。在2017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安踏提出,2018年將正式開啟全球化的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