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奈何落后于李寧安踏?
【-品牌觀察】提到國產運動品牌的先驅,很多人可能會先想到安踏和李寧。近幾年,簽約了勇士水花兄弟之一的克雷·湯普森,李寧也有“閃電俠”韋德成為球隊的先驅,但實際上,很多人都忽略了匹克才是簽約NBA球員最早并且也是簽約最多NBA球員的國產運動品牌。
從巴蒂爾到基德、帕克,再到后來的霍華德,自霍華德之前就已經陸陸續續簽約了接近20位的NBA球員和球星!不過你不難發現,和NBA球員簽約比重不同的是,匹克的品牌競爭力一直在走下坡路,近幾年甚至已經到了冰點。
縱觀匹克這兩年衰敗的原因,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他們沒有緊攀科技樹的高峰,這導致了消費者對匹克的觀念還是一如既往地陳舊——便宜、性價比高,但這些對于現在的國產品牌來說已經并不算是親民。像最新的韋德之道 7,預售價格已經賣到了1000RMB以上,像李寧云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當家科技,但匹克在這方面卻相當落后。
其次,匹克籃球鞋在設計上一直不夠前衛。我們以匹克的三角形logo為例,這一直是很多Sneakerhead的“嫌棄對象”。以霍華德4代為例,匹克在logo設計擺放上實在太隨性,(鞋身差不多腳脖子那個地方)完全沒有nike和的兼容性,或者是李寧的侵略性。
最后就是匹克的代言人了,比起韋德之于李寧,湯普森之于安踏,匹克的確需要尋覓更好的代言人,重新打響名號。霍華德、帕克已經老去,喬治·希爾、洛瑞又籍籍無名或者是沒能打出來,他們缺少如前兩大品牌一樣能夠撐起臺面的超級球星。
實際上,在李寧轉虧為盈,安踏也沒有簽約KT之前,匹克一直是國內影響力最大的球鞋品牌,他們在設計上可能不算前位,但營銷策略上他們的確是走在第一位的。當下,樹立品牌在球迷心目中的新形象、新觀念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