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偏遠小鎮竟然有上萬人做鞋 夢想做成“鞋都”
這個小鎮,歷經40年光陰,加冕“湘中鞋都”美名,在改革開放40年的潮涌中,掀起了自己的一朵浪花。
目前,已有60余家皮家入駐青山橋皮鞋工業園,從業人員近5000人,年產皮鞋約800萬雙,年產值約7.6億元,創出了3個省著名商標。除制革外,青山皮鞋從設計、生產、包裝到銷售,實現了一條龍的產業鏈條。
8月21日,記者行走在青山橋鎮即將完工的青山大道,看到路邊鱗次櫛比的廠房內機械作業不息,南來北往的貨車將包裝一新的鞋子發往世界各地。
規模發展,崛起“湘中鞋都”
青山橋的制鞋史,源于上世紀70年代。那時,當地人民公社把下放的工人召集起來組建“公社皮鞋廠”,生產勞保福利鞋,青山橋皮鞋由此濫觴。
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風云激蕩。溫州、東莞等沿海地區的皮鞋制造業早已步入機械流水線作業時代,還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的青山橋老板們驚呼:“狼來了!”
“雖在做工方面可與沿海地區的制鞋廠一較高下,但制作過程效率低、產量低,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該鎮百舌鳥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碧輝是最早聽到“狼嚎”的老板之一。
她說,由于外來訂單的逐漸增多,市場競爭加劇,手工式制鞋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為此,她與丈夫商量,賣掉了家里的汽車,拿出家中積蓄,購置國內最先進的生產流水線,并引進現代工藝和管理理念。
2006年,湘潭縣興建青山橋皮鞋工業園,該鎮制鞋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2014年,湘潭縣實施“一區多園”發展戰略,青山橋皮鞋工業園位列其中。2017年12月,該工業園又被省發改委授予湖南省(青山橋)皮鞋皮具特色產業園。
抱團起航,共闖“浩瀚商海”
“2017年,園區制鞋實現出口國外零的突破,首次向德國出口20萬雙。今年,出口歐美地區的意向訂單有望增至50萬雙。”園區企業花之王鞋業董事長、青山橋皮鞋行業協會會長楊海斌自豪地說,青山皮鞋首次走向海外,與企業抱團發展密不可分。
據楊海斌介紹,2006年至2014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制鞋廠落戶青山橋皮鞋工業園,青山皮鞋的產量再上一個臺階,可企業間卻掀起了沒有硝煙的“價格戰”,制鞋利潤一低再低,相互挖人的現象比比皆是。
在經歷了幾近殘酷競爭后,園區皮鞋廠的老板們真正嘗到“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滋味。他們意識到,“只有五指聚力攥成拳”,才能打下青山皮鞋的一片天地。2014年底,在鎮政府的引導下,青山橋皮鞋行業協會成立,所有園區企業成為這艘“商船”的“劃槳人”。
經過幾年的磨合,青山橋皮鞋除面料生產外,從設計、生產、包裝到銷售,實現了一條龍的產業鏈條,改變了以往“散而不大、大而不強”的弊病。隨后,該協會還開辟了互聯網銷售渠道,與專業電商平臺合作,不僅資金回籠快,對市場的把握也更加敏銳。2017年,皮鞋行業協會出資400萬元,在浙江省溫州市設立產品研發室,緊跟世界潮流,為后方的產品設計提供專業性建議。
據園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趙祥介紹,為了逐步打開海外市場的大門,皮鞋行業協會已醞釀在廣東東莞設立外貿公司辦事處,讓青山皮鞋“走”得更遠。
產業興鎮,帶富一方百姓
湘潭鳳舞九天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方達培就是返鄉創業大軍中的一員。2014年,他與合作伙伴在工業園成立了湘潭鳳舞九天鞋業有限公司。方達培說,“班師回朝”看中的就是園區完備的生產鏈條,優惠的扶持政策以及大量的勞動力。雖然,這些年青山皮鞋名聲在外,但與沿海地區的制鞋企業相比,款式設計、制作工藝仍有一定差距。
“一家強不如眾家強。”方達培說,每年皮鞋行業協會的聚會,各個企業負責人都會互通行業經濟動態、款式潮流等相關信息。方達培把先前在溫州打拼的經驗與眾多企業進行分享,推動“老一代”制鞋廠在產品研發、制鞋技術上不斷升級,使得青山橋皮鞋在緊追沿海先進企業的足跡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返鄉創業潮不僅帶來了產業的興旺,也帶富了這一方百姓。
據統計,在皮鞋企業就業的人員中,有80%為當地人,人均年收入達4萬余元,遠遠超過青山橋鎮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