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3個品牌紛紛曬出中國成績單 誰最被認可
2017年,我們曾聚焦消費領域跨國公司的經營狀況,了解這些知名品牌在華生存狀況,進而洞察中國消費趨勢的潛在變化。
2018年,我們擴充了跟蹤的品牌數量,從餐飲、運動、商超、快時尚和美妝五大品類中,選擇了星巴克、麥當勞、優衣庫、等13個品牌,其中多數是該品類中最具代表性的外資消費品牌,家喻戶曉,其業績表現是所在行業天然的晴雨表。此外,加入了安德瑪、斯凱奇兩個小眾品牌,他們在中國體量不大,定位細分的市場領域,擁有潛力,這是眾多后來者的策略。
我們搜尋了13個品牌最新披露的財務信息,從中檢索有關中國市場的信息。多數跨國公司的財務視野著眼于全球,并未單列中國區/大中華區的數字,參考價值有限,但是,我們依然試圖還原過去一個財年其在中國的真實表現,尤其關注三類信息:中國區的營業收入、增長情況及業務發展規劃。
經過簡單的財務梳理,我們有四個發現:
○ 多數外資消費品牌認可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視作“掘金寶地”,計劃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例如,星巴克、優衣庫均計劃,未來5年內中國門店數量實現翻倍增長;耐克和兩家運動品牌,在財報中均將大中華區單列,予以重點關注。
○ 中國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外資消費品牌普遍受益。比如,中國年輕人旺盛的運動熱情,助推耐克和達斯營收增長,兩家增速已連續多年維持在20%以上,歐萊雅高端化妝品業績表現同樣令人欣喜,自述“中國數據尤其優秀”;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品牌,固然在一二線城市高增長不再,尤其同店增長滯緩,但是,他們依然在快速開店,以獲取中國廣袤腹地的消費紅利。
○ 中國消費渠道變革劇烈,各消費品牌“苦樂不均”。比如,沃爾瑪和家樂福的零售大賣場模式,在電商沖擊下均失去魅力,業務疲弱;互聯網渠道已成決勝關鍵,多數消費品牌正以進駐線上旗艦店、拓展外賣業務等形式,努力迎合新的渠道變化,歐萊雅和優衣庫等先行者,已在收獲線上線下融合的成果。
○ 外資公司開始重構產業鏈,“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可口可樂和麥當勞均在中國進行“減負”, 前者把生產和瓶裝業務賣給中糧和太古,后者將中國業務80%的股權出售給中信和凱雷,以將資源集中于市場營銷、新品開發等核心領域;沃爾瑪和家樂福在華的電商業務,也更依賴于本土的互聯網公司。
毫無疑問,中國市場依然“流淌著牛奶與蜂蜜”,但是,消費者變化日新月異,正驅動所有品牌拋棄固有思維,努力擁抱新世界(6.830, -0.11,-1.59%)。
耐克
2018財年(2017年6月-2018年5月),耐克大中華區的銷售額為51.34億美元,除去匯率影響,同比增長21%,增速在所有市場中拔得頭籌,息稅前利潤(EBIT)為18.02億美元,同比增長20%,毛利率為43.8%。
在大中華地區,耐克銷售額由鞋類、服裝和器械三部分組成,鞋類和服裝銷售額分別為34.96億、15.08億美元,去除匯率影響,同比增長16%、23%,器械銷售額為1.29億美元,同比降低1%。
全球范圍內,除去匯率影響,產品線NIKE Basketball、Sportswear(包括鞋類Air Force 1、Air Max和服裝等產品)熱銷,增長率分別為14%和8%。系列在2017財年表現強勁,2018財年遇冷,銷售額降低9%,是唯一負增長的產品線。
中國也是耐克產品的制造大國,2017財年中,27%的鞋類產量是中國制造,服裝品類中,中國的產量占比為26%。
阿迪達斯
2017年,阿迪達斯大中華區的業績,與耐克一樣亮眼。
除去匯率影響,大中華區銷售額達到37.9億歐元,同比上升26%,占全球市場的18%,僅次于西歐(占比29%)和北美(占比21%)市場;毛利為21.62億歐元,上升25%,毛利率下降0.5%,依然高達57%;營業利潤上升27%至13.42億美元。
在大中華區,阿迪達斯旗下的跑步、訓練、籃球系列、Originals和neo系列均獲得兩位數增長,銳步品牌的銷售額增長25%。
此外,中國市場仍然是阿迪達斯供應鏈上重要的一環,2017年,中國生產了阿迪達斯19%的鞋類產品,相較2016年下降3%,部分產能已轉移至越南和印度尼西亞,不過,中國依然是其服裝類和器械類產品的最大產地,占比分別是23%和40%。
&斯凱奇
同為運動品類,兩個品牌在中國的體量和影響力,遠不如耐克和阿迪達斯,成長態勢卻非常突出,尤其在細分市場。
2017財年,安德瑪亞太地區銷售額達到4.3億美元,增長率高達61%,亞太區為其成長速度最快的市場,貢獻了公司9%的營收。
2017年,斯凱奇國際市場(美國和加拿大以外)的銷售額為17.3億美元,上升24.3%,中國是助推業績高漲的五大市場之一。截至2017年末,斯凱奇在中國大陸有55家概念店和70家工廠折扣店,相比2016年,概念店減少13家,工廠折扣店增加42家。
同時,中國和越南是斯凱奇產品的主要產地,2017年在中國投資建設了分撥中心,鑒于其相對親民定位和價格策略,斯凱奇在中國潛力巨大。
沃爾瑪
截止到2018年1月末,沃爾瑪在中國擁有443家店面,其中,零售店424家,批發店19家, 占地總面積約684萬平方米。沃爾瑪在美國本土外的店面總數為6360家,中國的店面數量排名第五,占國際市場店面總數的7%,落后于墨西哥、中美洲、英國和巴西。
2018財年(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沃爾瑪在中國店面增速持續放緩,只有0.9%,之前的兩個財年分別是5.1%、1.6%。相比其在全球市場的疲弱,中國市場的表現差強人意,2018財年,其在墨西哥減少53家,巴西減少33家,日本減少5家。
2018財年,沃爾瑪發力線上業務,美國電商渠道的營收同比增長44%,高達115億美元,占到總營收的2.3%。在中國,沃爾瑪將京東作為撬動線上業務的戰略伙伴,2017年,在京東平臺上線山姆會員商店的旗艦店,借助于京東到家的合作,有超過140家店面可提供1小時內的遞送服務。目前,沃爾瑪持有京東約10%的股權。
沃爾瑪2018財報顯示,當下電商、店面改造、線上百貨業務的重要性超過增開新店,2018財年,共有45.21億美元花費在電商、技術和供應鏈建設上,占資本開支總數的45%,不過,主要集中在美國沃爾瑪,中國市場的發展,恐怕會慢半拍。
家樂福
2017年,家樂福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以恒定匯率計算,營業收入達到40.5億歐元,同比下降5.6%,其歐洲、拉丁美洲的業績均處于上升或平穩狀態,在掘金寶地的中國出現大幅下滑,著實出人意料。
業績下滑的趨勢一直在延續,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銷售額同比下降6.6%,其間涵蓋中國春節旺季,家樂福在華的整體疲弱可想而知。截至2017年底,家樂福在中國共有259家店面,較2016年多出5家,占到亞洲地區一半以上的店面數量,其中220家為大型賣場、39家便利店,但是,營業面積減少3.2萬平方米。
家樂福中國業務的救贖,已寄希望于外援。2018年1月,騰訊和永輝宣布共同投資家樂福中國,騰訊擁有流量資源和互聯網技術、永輝強在生鮮運營,三者能擦出怎樣的火花,需要拭目以待。
優衣庫
迅銷集團(優衣庫母公司)致力于成為“世界第一服裝零售商”,一直將戰略重點放在國際市場,公司管理層的策略非常清晰:優衣庫品牌的主要增長動力不限于日本,開始發展到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和東南亞地區。
迅銷預計,2018財年(2017年9月-2018年8月),優衣庫國際市場銷售額將第一次超過日本本土。迅銷CEO柳井正(Tadashi Yanai)認為,大中華區和東南亞市場的潛在體量可能是日本本土的10-20倍,同時,將把電商銷售比重由10%提升到30%。
2017財年,迅銷大中華區的營業收入為3463億日元(約21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1%,營業利潤同比501億日元(約3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7%,營業利潤率達到14.5%。迅銷計劃在5年之內,將大中華區營業收入擴大到1萬億日元(約600億人民幣),營業利潤擴大至2000億日元(約120億人民幣)。
截至2017年8月末,優衣庫在大中華區共有684家店面,同比增長81%,其中,中國大陸有555家,較2016年同期多出83家店。除了西藏和新疆,優衣庫在中國大陸已覆蓋到所有省級行政區,計劃2021財年在大中華區達到1000家店面。
H&M
中國是H&M的第五大市場。
2017財年(2016年12月-2017年11月),H&M在華的開店速度回落,新開店面62家,截至2017年11月初,中國店面總數達到506家店,2016財年,H&M在中國市場上凈開店是91家。
2017財年,H&M在華銷售額為110.3億瑞士克朗(約為81.3億人民幣),占到全球銷售額的4.8%,同店銷售額增長率只有1.7%,較2016財年的3%有明顯回落。
H&M正開始尋求電商業務的突破,2018年春季,在天貓商城開設了H&M、H&M家居的旗艦店,旗下其他品牌的天貓旗艦店也在籌劃中。
歐萊雅
2017年,歐萊雅亞太區銷售額為61.52億歐元,在集團占比為23.6%,同比漲幅為12.3%,是唯一一個實現同比雙位數增長的地區。歐萊雅中國CEO斯鉑涵(Stephane Rinderknech)曾公開表示,銷售額增長率同樣達到兩位數。
中國消費者是亞太地區獲得增長的最大動力,為歐萊雅總部格外關照,特別是數字化領域,2017年,中國市場超過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電商渠道,中國一個單一市場的電商銷售額,占到歐萊雅電商銷售額的25%。
2017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復蘇,“蘭蔻”等產品線表現搶眼,歐萊雅的高端化妝品部門從中受益,全球增長率為10.5%,財報中提到“中國數據尤其優秀”。2018年1月,蘭蔻開設了天貓旗艦店,隨后,旗下高端彩妝品牌YSL、奢華美容品牌赫蓮娜也分別在天貓和京東開店。電商和高端產品線雙線出擊,儼然已成歐萊雅的兩大“吸金利器”。
星巴克
星巴克最重要的兩大市場分別是北美和亞太,亞太又以中國為重。
2017財年(2016年10月-2017年9月),亞太地區的營業收入為32億美元,同比增10%,增速是全球市場的兩倍,比北美高出4%,營業利潤達到7.65億美元,增長21%。亞太地區的業務比重為全球的14.3%。但是,同店增長率缺乏后勁,2017財年為3%,與2016財年持平,此前的4個財年高達7%-15%。
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的單位箱量排行榜上,中國排第三,僅次于美國和墨西哥。2017年,可口可樂在全球售賣的飲料達292億單位箱,亞太地區占比23%,“大中華和韓國”地區銷量占亞太地區的43%,以此推算,占到全球總銷售量的9.9%,約銷售28.9億單位箱飲料。根據官方數字,“大中華和韓國”地區箱量同比增長為2%,高于亞太地區平均1%的增速,北美地區和日本的單位箱量未見增長。
麥當勞
麥當勞將中國定義為高增長市場(High Growth Markets),加上意大利、韓國、荷蘭、波蘭等國,高增長市場2017年的營業收入為55.33億美元,同比下降10%,占據全球24%的銷售額。營收下降,主要是出售中國大陸及香港特許經營權的影響,高增長市場的同店增長率為5.3%,同店客流量同比增長1.8%。
肯德基
2017年是百勝集團(肯德基母公司)分拆中國業務的第一個完整財年,百勝中國業績表現不俗,總營收同比增長8%,至71億美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3%,至7.85億美元。獨立第一年,同店增長率出現久違的翻正,達到4%,此前4年,同店增長率分別為-13%,-5%,-4%和0。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