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開啟回歸A股計劃 品牌價值需重塑
【-品牌動態】近日,體育在福建泉州召開回歸A股發展論壇,正式宣布回歸A股的計劃。2016年11月,匹克體育完成私有化,從港交所退市,僅僅過去約3個月,便宣布計劃回歸A股,匹克集團總經理許志華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及全民健身國策的提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同匹克追求的國際化、專業化的品牌戰略。因此,我們認為這是回歸A股的最佳時機。”
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相較于港股市場,體育概念股在A股市場股價估值較高,同時A股平臺又能夠為匹克帶來更多的資金,這對于匹克當前的發展能夠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不過,匹克國內市場份額遭多方擠壓,經營業績不盡如人意,這是其IPO進程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匹克欲回歸A股
據匹克體育官網資料顯示,匹克集團創立于1989年,主要從事設計、開發、制造、分銷及推廣“PEAK匹克”品牌的運動產品,包括運動鞋類、服裝及配飾。2009年9月,匹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于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
在香港上市之后,匹克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上市首日,匹克的股價跌破4.1港元的發行價。7年時間里,匹克股價只有少數時候能維持在發行價之上,多數時間內匹克股價都遠低于發行價。
2016年5月,匹克體育發布了關于上市公司停牌公告,關于匹克私有化回歸A股的消息便迅速傳播開來。2016年7月26日,許氏體育有限公司通過協議計劃將匹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私有化。2016年10月19日舉行的開曼法院會議暨股東特別大會上,以99.45%贊成票通過私有化議案,同年11月2日,正式撤銷匹克體育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
匹克方面表示,“在體育產業深耕多年的匹克,投資價值長期被低估,公司很難有效運用資本平臺,進而影響公司經營業務發展。因此,在匹克大股東許氏家族的提議下,匹克實施了私有化計劃。”
僅僅過去了約3個月,匹克體育在福建泉州召開發展論壇,正式宣布回歸A股的計劃。維寧體育CEO紀寧告訴記者,“匹克退出港股、計劃回歸A股主要和兩個市場估值體系相關。在A股市場上市,公司估值相對會比較高,募資通道相對順暢。在港股,公司估值相對較低,而且對業績非常嚴,募資的規模沒有A股市場貢獻大。”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郭燕表示,“國內的幾個主要的體育品牌、、361度等都是在香港上市,品牌之間的相似性較高,市場競爭激烈,匹克在港股市場壓力較大,回歸A股對匹克的發展而言或許更有利。”
紀寧提到,“2014年10月20日,《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體育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政策紅利之下,不少參與布局體育行業的企業都有所受益,國內體育概念股的估值相對較高,匹克希望回歸A股也是因為看到了其中的好處。”
從私有化到計劃回歸A股,匹克的這一列動作都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匹克回歸A股的決心也十分明顯。費芮互動CEO蔣美蘭認為,“沖擊IPO,匹克體育可以選擇正常排隊或者借殼上市。近年來證監會對于借殼上市的監管十分嚴苛,給企業借殼回歸內地資本市場增加了難度。”
她表示,“若是正常排隊,不僅等批的時間比較漫長,而且對匹克的業績要求會很嚴格。企業的獲利能力直接關系到券商是否買單,企業的產品本身則會影響消費者對于品牌的信任度。二者反過來又能造就企業未來發展的基礎。”根據匹克2016年中報,該期匹克營業收入為12.98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為1.69億元,兩項指標分別同比下降了5.96%和3.73%。
業績承壓匹克產品需突破
據匹克方面透露,匹克私有化回歸A股的過程中,道格資本、光大體育基金、前海母基金、華泰金融、民生銀行、國信證券、廣發證券、中信建投等,均成為匹克體育股東名單上的新貴。許志華提到,“這些擁有強大資金實力、服務能力和產業資源的巨頭們,為匹克注入了新的動力,未來匹克將采取多種途徑,爭取早日上市。”
宋清輝認為,“匹克國內市場份額遭多方擠壓,經營業績不盡如人意,是其IPO進程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再者,匹克回歸A股之后,其品牌價值能否得到市場認可也是一個大問題。”
根據匹克的財報,匹克2009年全年凈利潤為6.28億元,2010年全年凈利潤為8.22億元。此后,匹克凈利潤遭遇連續3年的下滑,2013年減少至2.44億元。2014年和2015年有所回暖,匹克在2015年全年的營業收入為31.07億元,凈利潤為3.92億元。
然而,匹克2016年中報顯示,該期匹克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較上年同期皆有所下降。同期,安踏以61.43億元的營業收入繼續領跑國產體育用品品牌,其營業收入將近是匹克的5倍。紀寧表示,“未來匹克還將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這些壓力來自于國內外的運動品牌,尤其很多運動品牌在潮流度、科技型上不斷提升,開始精準地通過體育產業來占領體育消費市場。”
蔣美蘭表示,“目前,運動鞋服對于很多消費者而言不僅僅是運動裝備,它也日漸成為消費者服飾的一部分,是一種時尚性、潮流性的搭配,匹克面臨的競爭態勢正在發生變化,競爭對手也不僅是運動品牌,這將考驗其管理者對于企業的定位和對于設計思路的把控。”
紀寧認為,“國內的運動品牌與國際大牌之間在產品的功能定位、品牌調性和科技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對于匹克而言,當前最重要的是做出好的產品,尤其要做出拳頭產品,這在運動領域十分重要。”他指出,“消費者現在對于運動裝備的功能越來越了解,也十分注重運動裝備的功能性,一個品牌能否在細分領域精準定位,做到最好,對企業的發展影響較大。”
據媒體報道,匹克2016年中報顯示,匹克的研發投入為營業收入的2%;同期,安踏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4.4%。據《北京商報》報道,2015財年,運動品牌將32億美元用于產品研發創新,研發投入占據銷售成本的10.46%。與之相比,匹克在研發領域的投入仍有差距。
許志華表示,“回歸A股之后,匹克將會實施體育產業生態圈戰略布局,通過多品牌共進,多品類拓展,廣泛參與和打造籃球、跑步、足球、網球、自行車等國際體育賽事IP和大眾體育賽事IP,拓展體育培訓和體育服務業務,由單純的體育裝備制造銷售商升級為綜合性體育產業集團。”
紀寧認為,“目前,匹克應該回歸到精準的運動市場,集中精力單點突破,提高自身產品在細分領域的專業化程度,研究出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