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以各具特色的模式突破轉型升級的壁壘
【-國內市場】敢為人先是廣東這塊土地顯著的基因。近現代史上,從康有為、梁啟超到孫中山,都是敢于實踐、大膽探索的精神寫照。而廣東的鞋業界也有這么一群人,不但創新了鞋產業的運營模式了,而且為廣東制鞋產業在創新設計的道路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提高產品溢價能力,探索多種運營升級模式
被稱為“中國鞋王”的曾是國內第一個踐行“多品牌策略”、“多品牌集成店”模式的企業。集團旗下除了同名旗艦品牌百麗(Belle),還有思加圖、真美詩、、天美意、、百思圖等自營品牌,同時還代理了28個鞋類品牌的在華銷售。在過去十年里,百麗多品牌集成店的模式遍地開花,甚至有的商場整層樓銷售的全是百麗自有或代理銷售的品牌。
2015年3月以前,百麗結束了每隔2天開一家店的快速圈地模式。同時進入“每天關3家店”的渠道優化調整階段。“鞋類業務由于客流量下降、消費偏好轉變,持續呈現同店銷售下滑、盈利能力降低的狀況。”百麗國際在當年的財報中稱。
百麗國際主席盛百椒表示“不轉型只會慢慢死去”。百麗國際首先以調整定價策略,打破以往“高標價、低折扣”策略,標更實在的價格,改變線下消費者等打折再消費的習慣,更使線上線下價格一體化。其次,對線下鞋類店鋪做減法,優勝劣汰虧損店鋪清理存貨的功能由線上渠道取代。線上業務由原先的獨立運營轉為圍繞核心業務展開,28個省會倉可就近發貨,實現“線上+線下”無縫對接。
而同樣誕生于廣東地區的女鞋也正面臨著零售業急劇下滑的困境。2009年,來自佛山的星期六女鞋登陸A股時,曾被業界寄予超越百麗國際的厚望,如今這個內地女鞋第一股正在經歷連續5年凈利潤下滑。
面對困境,星期六把發展焦點轉向當前大熱的“時尚IP”、“網紅經濟”、“VR產業”等,并進一步弱化公司以鞋業為主業的形象,把公司正式更名為“星期六股份有限公司”。
同樣在2016年,天創時尚正式成為國內第五家上市。同年2月份在上交所掛牌交易,截止10月底,前三季度凈利增長超過1成。
同樣以做鞋起家,天創時尚把注意力聚焦在“時尚”兩個字。天創時尚規劃中的兩個大展廳尚未對外開放,一個是工業設計產品展廳,一個是服裝、配飾展廳。為什么把觸角延伸到工業設計呢?梁耀華坦言,時尚產業的產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類型的時尚產品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搭配體系中互有關聯的整體。
“未來是多元化的消費趨勢,新生代消費者對個性、款式、搭配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會適當增加不同品類的細分品牌來占領市場份額。梁耀華說。
成功模式與再創新,找到企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力
與梁耀華同樣來自香港的僑商陳小鳴則基于自身的成功經驗正在開發新的轉型升級模式。1986年,陳小鳴從香港來到深圳龍崗投資建廠,成立了嘉和和嘉豪運鞋業(深圳)有限公司,巨大的產業規模為30年后其企業的轉型奠定了資本積累的基礎。
同時,以代加工起家的陳小鳴意識到,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才有話語權,他先后創立了自主品牌雅倫迪莎、LA TOPRE、友男友女、駝旅三大女鞋品牌,其中雅倫迪莎和LA TOPRE憑借其時尚精致的特色,10多年來一直榮邀贊助歷屆香港小姐、亞洲小姐、中華小姐、華裔小姐、香港先生等大賽用鞋,使得品牌在專業品類保持適當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2014年以來,當大型企業紛紛籌備遷移東南亞事宜時,而陳小鳴卻不走尋常路,在云南保山投資建成寶佳和嘉和兩家公司,共有員工600多人,2條成型線,和8條面部流水線。“我們相信制鞋業的未來在中國,從深圳轉移到云南,希望還能一起帶動當地鞋產業經濟的發展。”陳小鳴認為,產業轉移是在復制原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產業升級的探索。
當勞動力和土地資源不再成為紅利時,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制鞋業如何擺脫對這兩個要素的依賴,正是制鞋產業元老們苦苦探索的方向。對于他們來說,這種社會結構和消費結構的重大調整對于他們來說無異于是“二次創業”。
“我們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做鞋的人,走了很多彎路,積累了一些經驗,希望能把這些分享給年輕人。同時也希望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一些新生代的精神。”陳小鳴說。
深圳西田鞋業就是這些新生力量的代表之一。公司旗下經營多個女鞋品牌,以自主研發、運營,代工生產為經營模式。旗下的主力品牌 honeyGIRL經過7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天貓top5品牌。
企業創始人之一柯偉達認為,想做好線上品牌,最重要的是抓住三個要訣:品質、運營、開發。為了專心做好這三件事,西田把倉管物流業務承包給專業的公司。目前公司的團隊規模僅40多人,能實現1億多的營業額。
“首先要有電商的管理思維,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其次,精細化運營品牌,產品質量不能疏忽,積極運用新媒體做推廣。”柯偉達總結道。
多種運營模式的串聯者,獨具探索基因的城市從來都是領先者
當某些地區的業務員還在重復20年前的原始采購模式時,廣東這個先行者已經構建了一個空中虛擬交易平臺,并讓每一個產品甚至每一塊切割好的皮料都擁有了自己的身份代碼。
電陶思創科技的深云智硬件云平臺就是管理并轉化這些代碼的系統。
“企業擁有云平臺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把生產商、消費者和設備商連接起來。企業建立云平臺后,每雙鞋都有自己的生產信息,生產商可以根據一雙鞋在市場上的表現,消費者的反饋來規劃產品,監督生產細節,了解市場動態,從而拿回源工廠的主導權。”據深智云企業合伙人皮金金介紹。
據了解,在深圳,擁有類似深智云平臺的功能產品的企業不在少數。而深圳精易迅不僅開發硬件系統而且同時自主開發軟件系統。自2002年成功研制出國內第一臺腳型掃描儀以來,已經研發出行業內支持腳型參數最多的軟件系統。“工業數據的核心技術在于算法,而我們的數據結果是計算出來的,不是測出來的。可以精確到毫米。”當精易迅的總監張永慧把一堆專業術語羅列出來,你不得不相信,你腳上穿著的一雙鞋竟然可以支撐起一個數據庫并轉化成為無數商業可能。
由此,我們可以預見,當三維掃描技術、3D打印技術為智能定制提供生產支持;智能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為生產端和銷售端提供數據參考預測支持;那么鞋業產業從生產到零售的“智能升級”之路必將成為可能。
縱觀廣東地區的成品鞋產業狀況,“多品牌運營、時尚休閑、原創設計”是產區產業特色的直觀表現。大部分規模公司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有能力轉型為多品牌全產業鏈的運營商,產品定位于中高端男女鞋市場,各品牌通過產品定位細分,以滿足不同生活閱歷和價值追求的消費者的差異化消費需求。
但是多品牌運營意味著庫存大,現金回流慢,企業基盤太大導致反應速度變慢,當產品結構不能適應消費結構的變化時,整個企業就會受到較大的沖擊。廣東作為中國制鞋產業的先行者,能否找到權衡矛盾的支點,值得我們關注。
此外,隨著3D智能定制技術的發展,新的生產、運營模式能否帶動傳統鞋業制造業完成產業結構調整,廣東這座城市正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中,讓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