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發布 中國制造要靠它重塑競爭力
【-國外市場】一場意圖讓中國工廠變得更“聰明”的戰略變革有了它的規劃藍圖。
在12月7日的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期間,由工信部和財政部聯合制定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發展規劃》)正式對外發布。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解釋稱,智能制造將縮短產品研制周期,提高生產效率及質量,同時降低運營成本和資源消耗。通俗來說,智能制造的目的在于讓工廠變得更“聰明”。
今年5月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亦將智能制造作為中國邁入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認為,盡管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在發展質量、創新能力和品牌塑造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仍然是中國制造發展的瓶頸。
智能制造被賦予了為中國制造業培育增長新動能,并重塑競爭新優勢的重任。在辛國斌看來,全球范圍內智能制造正呈現星火燎原之勢,中國推進智能制造也是順應制造業發展趨勢之舉。
《發展規劃》列出了中國發展智能制造的十大重點任務,包括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等。而加大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的推廣尤為引入關注,其意在遴選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并將其經驗和模式在各個行業移植推廣。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朱森第表示,國內制造業的生產力水平參差不齊,整體仍處于工業2.0-3.0階段,國外的先進制造業已達到更為領先的工業3.0、甚至3.5水平。
新鮮出爐的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藍圖中明確指出,將在“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同步實施數字化制造普及和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領,以構建新型的制造體系。朱森第將其理解為“并行戰略”:處在工業2.0階段的落后企業抓緊時間“補課”;處于工業3.0的公司則加速數字化制造普及;在一部分領先企業中應用代表工業4.0水平的智能制造。
辛國斌介紹稱,工信部在過去兩年已遴選了109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這些項目覆蓋63個行業,分布在全國的27個省市區。
“這些項目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研制周期、生產成本和不良品率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這位工信部副部長舉例稱,通過個性化定制生產模式,作為智能制造試點項目,位于青島的服裝生產商紅領集團,將凈利潤率從2011年的2.8%提升到了去年的27%。
與《中國制造2025》規劃相呼應,中國的智能制造變革藍圖也提出了分步走的戰略:“到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
2025年則被定為智能制造轉型的第二個節點: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將在這一年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則初步實現智能轉型。“如果先進制造業未來能成為國內制造業的主體,中國制造業將有望實現由大到強的戰略轉變。”朱森第認為。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