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失敗的,豈止“大眾鞋王”達芙妮
【-品牌觀察】種種跡象表明,曾經輝煌多年的“大眾鞋王”,在“自救”的道路上越來越力不從心。
在2015年采取“關店、裁員、降價”等一系列措施后,達芙妮已深陷虧損困境。達芙妮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達芙妮”,股票代碼0210.HK)日前向投資者遞交“答卷”:達芙妮繼2015年全年同店銷售增長下滑18.5%后,2016年上半年持續虧損,核心品牌(“達芙妮”、“”)同店銷售同比下滑11.7%。
值得玩味的是,達芙妮市值曾于2013年一度飆升至170億港元,短短三年又迅速跌至17億港元;與之相對應的,是其深信不疑的“自救之道”:2016年上半年銷售網點凈減少450家,累計關店總數已達5464家。
互聯網時代,一度成為傳統品牌獲利關鍵的“專賣店”,如今卻成了急于擺脫的包袱;深耕線上10年,卻依然無法擺脫電商盈利的窘境……諸多反差下,外界不禁質疑——從穩居高位到“斷腕自救”,達芙妮經歷了怎樣的興衰變遷?大面積關閉門店,能否扭轉業績下滑頹勢?以達芙妮為鑒,傳統零售轉型O2O的“正確姿勢”又是什么?
渠道變革:如何讓專賣店遍地開花?
達芙妮的前身,是1987年在臺灣做代工廠起家的永恩國際集團。1988年,創始人張文怡將工廠遷至福建莆田,生產重心隨之轉戰內地,1990年“達芙妮”品牌誕生。
很快,達芙妮憑借適中的價格、時尚的設計,在內地市場一炮而紅,1993年銷量巔峰期的市場占有率高達兩成,一度被視為國內中小企業高速成長的典范。
但高速成長背后,卻掩蓋不住潛在的“模式之困”。
1999年,達芙妮遭遇第一次渠道危機。脫胎于鞋服市場早期“批發”生意,讓其嚴重依賴于加盟商渠道,但該模式有著明顯的弊端:競爭者不斷涌現,代理商往往選擇利潤空間最大的商品而背棄品牌商;代理商牢牢掌握銷售主導權,品牌商無法接觸終端客戶,信息不對稱又加劇了庫存風險。
從2000年開始,達芙妮開始進行整體變革,更換品牌標志、店面裝潢,建立自營專賣店,經營范圍也由商場專柜轉向街邊店,且不同的專賣店各自定位,相互配合,一為確保新品銷售,二為清理庫存,快速盤活資金鏈。區別于1990年代同為代工起家的女鞋,達芙妮有意避開中高端路線,用“大眾、流行、平價”差異點占領市場。
至2002年,以上全新渠道運營思路,幫助達芙妮順利打開了局面:在面向美國市場開展OEM業務之余,同時以每年內地開設150家專賣店的速度全面擴張,并及時下沉至二三線城市,低線市場的超高占有率,也一度成為其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不僅如此,同年達芙妮還拿下經典產品中國獨家經銷權,2004年推出針對大眾市場的“鞋柜”品牌。
伴隨著“專賣店”連鎖經營模式的成功,達芙妮2012年創下了凈利潤9.56億港元的最高紀錄,市值高達170億港元。而業績飆升也讓其存貨積壓問題開始變得棘手:同年銷售收入105.29億港元,存貨也攀升至23.69億港元,存貨周期上升至188天,這暗示著,盡管此時達芙妮仍有造血能力,但資金鏈已開始趨向緊張。
達芙妮意識到這一點,于2012年也開始策略性縮小加盟比例,“單方面不續約”政策致使其與加盟商關系日益緊張。
“加盟模式雖然充當了達芙妮拓展二三線市場的‘開路先鋒’,卻無利于隨后大規模‘圈地’擴張。”和君咨詢合伙人、零售研究中心負責人丁昀分析認為,達芙妮專賣店分為直營和加盟兩種,對比加盟,直營尤其是旗艦店形象展示,不僅可以彰顯品牌實力,還會因直面市場而讓企業及時了解消費者需求特點,進而提高經營控制權,體現并執行品牌個性化行銷理念。
丁昀坦言達芙妮關閉加盟店,實則為一種戰略考量。品牌商最終都會選擇直營,因為只有自己掌控終端,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但“去加盟化”對一個品牌的人力、物力、財力及渠道管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品牌商需要提早布局。
電商迷途:高投入緣何低回報?
而一番高歌猛進之后,由達芙妮龐大門店數量帶來的經營壓力卻不斷涌現。
首先是租金和銷售費用逐年高漲,2012年達芙妮門店數量達到峰值,全品類店鋪共計6881家,但時年的銷售費用幾乎占到了銷售收入的一半;其次是存貨繼續走高,2013年銷售收入104.47億港元,存貨達到26.43億港元,加上218天的周轉期,資金占壓驚人;再者是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達芙妮2009年員工數2.1萬人,工資福利6.7億港元,到2015年盡管員工數減少至1.8萬人,但工資福利卻攀升至13.3億港元,人工成本近乎翻番。
2013年四季度,達芙妮開始大幅調整門店網絡,砍掉50個核心品牌銷售點,這也是其由盛轉衰的第一波“關店潮”。而從其近三年財報看,為清除存貨,達芙妮不僅關店鋪,還利用互聯網積極促銷過季產品,拒絕補貨訂單。
實際上,整個服飾品市場早在2011年便開始了“去庫存化”陣痛,由此達芙妮的業績下滑也帶有整體行業因素。更重要的是,時年電商大范圍侵襲線下服飾品市場,嚴重沖擊線下龐大銷售網點的渠道優勢。
而這對達芙妮而言,更顯尷尬。
因其并非缺少電商意識,而是早于2006年便開始布局線上,最初三年業務外包;2009年入駐天貓,并搭建自營電商公司——“愛攜”,一為專屬打造女性社區平臺,二為借助品牌優勢為鞋類做全網營銷,開發線上專供款;但“理想”終因2010年聯手百度投資“耀點100”而擱淺,隨著2012年該項目的倒閉,達芙妮“獨立B2C計劃”就此破產;直到2013年,“電商”字眼才首次出現在其年度報表上,而連續多年的持續投入,也終未帶來明顯回報——盡管達芙妮蟬聯2014-2015年“雙11”女鞋第一,但線上份額仍不及整體盈利的1/10。
有分析人士認為,所謂“電商沖擊”,本質是產品的沖擊,因為電商徹底改變了“渠道為王”模式,讓企業回歸產品本身。
但是,與其熱衷“專賣店”擴張相反,投資人很少在財務報表中獲取達芙妮“產品設計、制作和定位”的相關描述,這讓其徹底淹沒在無數品牌的競爭洪流中。
“向電商轉型并不是傳統零售商唯一的救命良藥,線下實體店的價值,廣泛體現在導購咨詢服務能力、顧客體驗以及銷售庫存的分倉能力等多個方面。”丁昀說。
丁昀認為,傳統零售發展電商業務,盡管可以有效地優化線下供應鏈資源,但也應在對實體店和工廠關閉整合、精簡遷移、提高效率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與目標客戶群的交互機會,增強與客戶的實質性聯系,采用信息科技、借助多個平臺進行品牌營銷;在整合客戶數據的同時,力爭實現“一對一”式個性化推介和服務,也可依托每家實體店鋪建立虛擬微店,完成線上與線下的無縫銜接。
扭轉業績:關店成“止損良藥”?
自2012年達芙妮市值升至頂點后,2013年開始下跌,截至目前,其市值已跌至17億港元,創歷史最低。
股價的背后,是達芙妮一路走低的業績:2013-2014年,達芙妮同店增長率分別為-10.4%、-3.4%;2015年,這家昔日“鞋王”在歷經連續兩年“滯漲”后,再次遭遇近10年來的首次“巨虧”,凈利同比下滑超300%,公司持有人應占虧損額為3.79億港元。
為扭轉銷售頹勢,達芙妮方面表示將加快關閉門店速度,2015年至今,僅用一年半時間就關閉了1277間店鋪,與2015年同期相比,核心品牌門店數減少17.3%。
2016年8月23日,達芙妮又發布最新中期業績報告,營業額已下跌22.3%至34.01億港元,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為1.64億港元。
至于原因,達芙妮認為,除大規模關店及同店銷售額負增長導致銷售額下降外,內地出現頻繁暴雨及洪澇災害也影響了店鋪客流。
這已不是達芙妮首次將業績下滑部分歸因于“天氣變化”。據達芙妮2015年年報顯示,其2015年營業額83.79億元,相比2014年103.55億元,同比下降19.1%。當時就將其歸咎于“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拖累消費品市場,且2015年冬季異常溫暖,很大程度影響了季節性銷售產品,包括女鞋的銷售情況”。
業內分析認為,達芙妮業績下滑源自其產品本身:不是產品質量不好,而是款式時尚度、穿著舒適度沒有與時俱進。
而在中國皮革協會產業部副主任路華看來,達芙妮電商所占比重并不高,同時購物中心的興起,對其業績也有一定影響,近年來購物中心呈快速上揚態勢,購物中心整體購物、休閑、聚會、娛樂一體化,對達芙妮原有街邊店傳統戰略造成很大沖擊,對整體人流、銷售也造成一定分流。
“達芙妮大幅關店,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虧損問題,反而會讓整個銷售渠道縮窄。這從達芙妮、百麗等財報中都得到了驗證。”服裝行業專家、獨立服裝分析師馬崗這樣說。
馬崗建議,轉型中的鞋類品牌,切不可過分壓縮實體店鋪數量:一是因為絕大多數百貨商場,從消費習慣、地理位置、零售效率等角度,仍存在一定優越性,暫時沒有發現一個更加有效的零售業態可以將其替代;二是因為鞋類作為一個非標準化、體驗型的時尚產品類別,有其內在需求和相關性,在主流實體渠道仍將保持應有的份額;三是因為鞋類品牌在購物中心渠道還處于滲透明顯不足的狀態,過去幾年中國內地大量建成的購物中心,至今仍處于培養期和成長期,鞋類業務在該等購物中心渠道的拓展仍有較大空間。
管理點評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轉型找死,不轉型等死”似乎成了魔咒。曾經的“大眾鞋王”達芙妮就正在面臨一場轉型之困:線下終端缺乏品牌號召力,線上銷售缺乏爆品張力,讓其逐漸脫離了新時代消費人群的購買習慣,品牌日顯老化。以達芙妮為鑒,我們看到電商轉型并非傳統零售商唯一的救命良藥,而是要用產品化能力和品牌化服務回歸商業品質,激活終端價值,讓產品重新引爆流行,重建與目標客戶群的交互機會,這才是傳統行業真正的“自救”良藥。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鞋網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