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珠三角 港鞋企拓內銷守出春天
【-國內動態】皮衣箱包鞋履均是港商內地投資皮革制品主要領域。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皮革制品產業先后經歷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08年金融海嘯。隨后訂單縮水、利潤變薄和成本暴漲,促使不少港企搬遷。據香港鞋業商會會長張煒杰介紹,08年前,90%港資集中在廣東,現僅剩40%企業還在堅守。這批皮革業港企中,靠的是從外銷轉型內銷市場,及生產高附加值產品頂住高成本。
Lisa作為廣東江門地區首批跟單員,在江門萬勝皮制品有限公司度過自己最美好年華。她還記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公司連按時發工資都成問題,當時老板一臉內疚商量延后發錢。就在這年,公司開始從歐洲市場轉向開拓新的美國市場。短短一年間,訂單恢復原來水平,甚至比原來大幅提升。
提早轉型無懼海嘯
江門萬勝皮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崔祿芹稱,調整到以美國市場為重心后,萬勝從2000年到2008年迎來發展高峰,最忙時間24小時都在發貨,員工一個月才有一天休假。雖然一切向好,但管理層對97年亞洲金融危機心有馀悸,積極研究開拓內地市場。
當時外貿形勢一片紅火,考慮轉型升級的企業鳳毛麟角。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萬勝不僅手握5%內銷權,還通過多年研發擁有自主品牌和拳頭產品,盡管美國訂單受到一些沖擊,但與97年被動處境相比可說是大步檻過。
由于內地南北審美差異巨大,致彼此對潮流元素理解足足相差兩三年。09年以后,萬勝曾于全國鋪點設置專賣店,當時崔祿芹不止一次被廣東以外經銷商抱怨說皮衣款式“過時賣不動”。倉底貨產品兩年后遭遇哄搶,原來不是產品過時,恰好相反,是因為產品走在潮流尖端。從此萬勝將大范圍推廣改為收縮,如今只剩萬勝館一個展銷平臺,和工業旅游相結合,以此帶動內銷市場發展。
自創品牌拓展內銷
為更好拓展內銷市場,從貼牌加工OEM模式轉型為推出自己品牌ODM,這是大多數堅守港企扎根選擇,港昌鞋業也是其中之一。80年代早期,香港地盤工人還在穿俗稱“白飯魚”的白布鞋上班時,港昌鞋業就以生產廉價安全鞋進入少有人問津的工業鞋業市場。
06年,港昌涉足內銷,在珠三角建立銷售網絡,08年逆勢投資兩千萬元港幣在東莞成立研發中心,每年推出不同系列新產品。從事鞋業25年的港昌鞋業技術開發部主管張賀衛告訴記者,公司與西班牙團隊合作,每季推出100個新款、一年共400款新品,是一般鞋廠的2倍。雖然新技術開發成本高,但每雙鞋利潤比普通鞋類高出5個百分點,使港昌鞋業在內地市場份額持續攀升。
“在廣東留下來的60%鞋廠港商中,約40%決心堅守,進行轉型升級。”港昌鞋業董事總經理張煒杰慶幸自己選擇堅守。不少港企搬到東南亞后,仍靠珠三角鞋業供應鏈運作,人力租金等綜合成本下降,原料運輸成本陡然上升。未來張煒杰仍會堅守珠三角,轉型自主品牌高端生產線產品和加強研發,降低對成本上漲敏感度。
創意皮藝革新家居布置
走進大部分家庭,內部家居裝飾無非是各種纖維、紡織制品,以及各種掛墻國畫、油畫、漆畫。突破了傳統裝飾概念和表現手段的新穎皮革制品,正以其奢華及典雅端莊成為家居設計新寵,越加廣泛被應用于各種裝飾領域,為家居布置帶來清新氣息。
墻畫、屏風、靠枕、椅墊、紙巾盒……在圭峰山風景區萬勝館,各種各樣皮制工藝品,刷新記者對皮藝認識。這些巧奪天工的作品,都是江門萬勝皮制品有限公司研發部六名設計師多年來心血結晶。
最搶眼的正是《生命之樹──小鳥天堂》。遠遠看去,還以為這幅寬4.28米、高1.8米的作品是幅油畫,縱橫交錯、婀娜多姿榕樹林里,群起群落、形態萬千的棲鳥飛舞,整個畫面色彩斑斕,錯落有致。走到近處,皮料上刺繡、鑲嵌、編織等痕跡清晰可見。這幅作品運用制稿、起樣、繡花、剪刻、鑲掐、打孔、撞釘、塞線、手針、編織、卷繩、綴接、車縫等多樣工序和技術制作而成,大部分純手工制作,通過立體浮雕增加畫面層次感,并將傳統審美風格和現代手法相結合。
如果說《生命之樹──小鳥天堂》是多種技藝綜合使用的探索,那么《春夏秋冬》皮藝壁飾則是皮革藝術化嘗試。《春夏秋冬》高2.2米、寬4.2米,選取四季中最具代表色調:綠、紅、黃、藍,配以具象徵意義精致圖案,運用平面拼湊構成手法,描繪四季唯美浪漫景象。該作品同樣運用多種工藝,耗費近10位技藝高明縫紉師傅和手工藝人近2個月時間制成。
新穎民族風糅合古今美學
陳設藝術是萬勝近年研發新品一個方向。家具是室內陳設藝術中主要構成部分,隨著時代進步,除了實用更要兼備藝術性。皮革除單獨成為家具面料,它與木、竹、藤、樹脂等搭配,頗具創意。
中國元素皮藝家具系列是萬勝一個很受歡迎產品,它正是在明清家具上以皮革作為裝飾主體,使家具整體既有傳統明清家具穩重經典,也有皮藝高雅浪漫,不僅使家具剛柔兼備,且既有民族風又充滿現代感,形成一股新穎中國風。同時,皮料部分可輕松拆卸,容易搭配;夾了棉的皮墊溫暖柔軟,舒服體貼,彌補了木質家具的冰冷呆板。
“出走”港企鞋廠回粵補貨
香港鞋業商會會長張煒杰透露,港企從80年代工業北移珠三角至今,再度往成本低地區遷移,最大驅動力是成本上漲問題。
“原來金融危機前,海外訂單充足的時候,對成本并不太敏感。但金融危機掩至,訂單縮水非常明顯,當珠三角勞動力成本上漲更感‘肉赤’。”張煒杰又稱,金融海嘯夾卷而來的,還有人民幣開始長時間貶值,更嚴厲的新《勞動法》出臺,在沿海地區最先試行,多重打擊,讓港商叫苦不迭,從而放棄經營已久珠三角廠房轉投他國。
港資廠去而復返
“港資鞋廠特色是外貿做得好,歐美訂單往往占主流。香港跟海外客戶談外貿跟單,內地工廠進行打版和生產。”張煒杰每年進行團拜和了解協商會會員情況。他了解到,遠赴非洲、越南設廠的鞋廠,經營成績有勝有負。轉移到外地外國的,主要是接歐美訂單,尤其是在越南接美國訂單的企業,隨著TPP生效,越南和部分國家與美國貿易基本零關稅,可節省大筆成本,在國內出口美國則沒有這個優惠。另外,人工和租金都比較低。
不過,遷移海外有一個缺點,內地廣東產業鏈較完善,生產時需采購的物料材料基本源自國內,海外設廠導致運輸成本上漲。他計算后稱,綜合下來海外設廠總體能比內地設廠節省10%到20%不等。他表示,有個別港資鞋廠搬走后反而再搬回來。皆因不熟悉當地文化政策。
港企東莞嘉升鞋廠的總經理方志偉坦承,目前選擇留守而非搬遷東南亞,后者政局不穩是考慮原因之一。東昇鞋廠擁有近200員工,屬中小型港企,由此更看重工廠所在地產業鏈。“內地設備和技術近年更新很快,若搬離產業鏈,很可能跟不上內地潮流。”他又指,近年人力成本攀升,選擇留守須進行小規模轉型。目前,他的工廠內有3條流水生產線。
張煒杰沒有撤離的打算,他分析,外國和內陸的低成本“黃金期”能維持多久、政治變化、匯率變動問題等涉及太多因素,倒不如做好自主品牌轉型內銷,內地市場在加大發展,未來回報料更豐厚。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鞋網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