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打響制造業品質革命攻堅戰
【-要聞分析】隨著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品工業”升級,明確以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之需求,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一場圍繞品質革命的討論也由此逐漸成為輿論主流。顯然,對于占據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地位的中國而言,在制造業領域圍繞品質提升展開革命性的變革注定將帶來一系列深刻變化,而品質革命能否順利展開,也將最終決定我國能否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華麗轉身。
究竟何為品質革命?又該怎樣進行品質革命?當前條件下開展品質革命又面臨怎樣的現狀?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際剛。他認為,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無論從所處階段還是發展的內外環境看,圍繞品質提升做文章實屬必要。而且,這場品質革命注定將是一場攻堅戰,且實施領域也絕不該僅局限于消費品工業領域,而是應該將整個中國制造業一并納入。魏際剛強調,要按照市場需求導向,倒逼“中國制造”按照品質提升的方向轉型升級,繼而實現提質增效,強化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消費品工業引領制造業品質提升
不同于一般的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工業產品往往都是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的。目前,我國消費品共分17大類,包括紡織制品、服裝鞋帽、兒童用品、家用電器、通信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家具及配件等。作為全球重要的消費品制造基地和消費市場,我國消費品工業有著門類齊全、上下配套的產業體系,能夠有效地滿足國內外市場多層次的需求。據統計,我國已有200多種消費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世界70%以上的玩具、50%以上的電話和鞋類、30%以上的電視和箱包由中國制造。
在魏際剛看來,在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下,消費品工業正肩負起經濟新常態下帶動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的任務。而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近年來我國工業表現乏力,但消費品工業表現搶眼,特別是在外需疲軟、投資不旺的情況下,經濟的增長,尤其是工業的增長,正在受到國內消費品需求的有力支撐。統計顯示,2016年一季度,我國消費品工業投資保持增長,其中,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和醫藥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11.9%、16.2%、11.4%和12.1%。而消費品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上升2.7%,增幅高于全部工業5.7個百分點,也顯示國際市場需求有所復蘇。
“正是基于國內需求的有力支撐,才保證了消費品工業在經濟危機后的數年中依舊保持增長,但要認清,市場需求正在發生變化,而這一點在國內消費需求中變得尤為明顯。”魏際剛認為,盡管我們的工業增加值仍在增長,表面看并未出現大的波動,但從深層次看,“中國制造”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而國內需求的旺盛和升級不僅為這場以品質之名開展的變革提供了理由,更騰挪了時間和空間。
對于提升產品品質,魏際剛認為應該是當前中國制造業必須突破的關鍵領域,更是要解決的戰略任務,他表示,我國制造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都必須是以質量和效益的提升為前提的,而實現產品品質的提升,其間涉及的制造業品種、品質、品牌等都是亟待解決的短板,“至少,在消費品工業領域明確品質革命的展開,可以引領整個制造業朝著品質提升的方向前進和發展。”
樹立正確發展理念為品質革命奠基
既然明確了按照需求導向實施品質提升,且開展品質革命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實屬迫切,那么就有必要徹底認清對于我國制造業而言,造成其目前發展階段表現出的一系列品質低劣、缺少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現狀原因何在?魏際剛認為,之所以我國制造業的品質和發達國家相比,從產品種類、性能、客戶體驗和穩定性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原因是綜合、復雜的,這也意味著從制造業發展理念、研發設計、生產、信息數據的掌握、消費者參與度,以及市場的誠信體系和政府監管等全方位都需要進行系統性的改造提升。
以發展理念為例,魏際剛認為,現階段,我們的市場環境仍存在浮躁,大家更熱衷于爭取“快錢”,缺少把質量視為生命、把客戶滿意作為最重要宗旨的理念追求。由此,我們的制造業并沒有形成精益求精的價值取向。他認為,我們需要從產品設計開始就對產品質量、原材料、工藝流程和員工素質加以把關,從設計到制造環節共同發力,才能最終在品牌塑造上獲得造詣。
“中國制造業品牌欠缺,且缺少真正的世界品牌,而源于產品設計之初到終端銷售奠定的基礎不牢客觀導致了當前的產能過剩、附加值低、國際競爭力弱、頻遭反傾銷等問題,而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與企業的發展理念關系密切。”魏際剛說,究其原因,一是企業熱衷于爭取“快錢”,二是用大量勞動投入生產一些以數量取勝的產品類別,忽視質量的產品。顯然,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是首要任務,如此才能逐步打贏品質革命的攻堅戰。
之所以說是攻堅戰,魏際剛認為,這注定了品質的提升是漫長的過程,除了理念的樹立外,更需要切實的政策扶持,而產品設計、生產到銷售再到檢驗能否被市場接受更是漫長的過程。目前的市場環境已經到了倒逼制造業工業企業必須對接市場變化的需求,制造業的競爭面臨著消費升級、產品升級以及市場升級的多重局面,“當然這并非易事,其中各要素如人力資本、專利技術、業務流程、工藝、信息數據、市場環境、公平公正透明、競爭有序、消費者參與度、法律全面監管到位等都需要完善構建,顯然,我們需要很長時間來完成這個歷史使命。”魏際剛說,但品質的提升是必須要做的,如果任憑現狀繼續下去,中國制造業的世界大國地位也可能不保,被印度制造、非洲制造等取代。這并不是聳人聽聞,畢竟我們的制造業已經站在了世界制造舞臺的中央。
需求多樣化和政策碎片化并存
如果說國人熱衷海外購物反映了“中國制造”在產品類別上與發達經濟體存在差距,那么,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則源于國內市場的客觀條件。不可否認,我國制造業存在著較為普遍的仿制潮,大致汽車、家電,小到服裝鞋帽,其間不乏一些假冒偽劣產品的存在。魏際剛表示,對于中國制造業企業而言,應該對當前的世界經濟形成新的認識,盡量避免或者盡快從仿制的道路上走向創新發展的道路上來。
魏際剛認為,可以用三個字形容當今世界經濟的狀態:第一,世界是“平”的,即隨著全球化推進,全球貿易流通生產日漸發達,世界被置于同一平面;第二,世界是“快”的,即信息變化和產品的變化日趨激烈,真正活下來的企業并不是最強和最聰明的,而是能夠最能適應市場瞬息萬變的;第三,世界是“新”的,即要求不斷推陳出新,日新月異,生產新的產品、服務、業態、品牌,形成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模式。
“這樣的局面下,制造業企業要么適應潮流,尋求變化,要么就夯實基礎等待新的機會,而第三種,就是哪些依舊通過仿制、山寨、假冒偽劣等尋求生存空間的企業。”魏際剛說,很多制造業企業并沒有扎實推動技術和能力的提升,沒有尋求設計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只是通過仿制、虛假品牌和信息,通過降低品質提升銷量。一方面,我們在知識產權保護存在一定缺位,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理念中對自主創新要求不足,共同導致這樣的現象。
在魏際剛看來,杜絕這樣的現象,需要堅定轉型發展的指導思想、避免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強化誠信監管體系,但同時也必須認清,我國的消費發展階段與此仍密切相關。他指出,我國貧富差距大的客觀現實不得不提。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追求品牌和品質,但是貧困人口的存在,客觀上為仿制產品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我們的市場需求是多樣化的。”魏際剛說,貧富差距的存在客觀要求一方面我們的制造業產品向著品質革命要求走向精品制造,滿足中高端需求的方向,同時還需要很大的需求對接需要物美價廉產品的需求,但要強調的是,這不是假冒偽劣,而是物美價廉。
“品質革命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環節,但不要忘記,供給本質上還是需求引導的,市場肯定是核心,有需求就一定有市場,其中涉及很多環節,我們總體需求是在升級,包括中產階級隊伍的擴大,市場環境的改善,但是,中國目前的需求多元化會長期存在。”魏際剛強調,現階段,我國很多產業政策存在碎片化問題,很多政策之間存在有交集,有重疊,但又不完全一致,很多細分領域也確實需要專門的政策落實,但無論怎樣,品質革命是必須要推進的。我們的產業政策也要調整,要兼具針對性和引領性和可調整性。
魏際剛認為,品質革命攻堅戰已經打響,既定目標的道路已然清晰,下一步,就要解決“路要怎么走”的問題,應按照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分類推進,走出一條殊途同歸的品質革命道路。(中國鞋網-全球專業的中文鞋類加盟門戶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