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的手工制鞋 “幾十年都不會爛”
【網-滾動快訊】定型:敲打鞋楦,以撐緊鞋幫,達到給鞋子定型的目的。
手工制鞋,對79歲的王敏和72歲的魯月仙來說,已成為晚年生活的一種樂趣。
王敏審視著自己剛做出的鞋,像是在端詳一件藝術品。
王敏(左)和老伴魯月仙在做鞋。
糊粕:用漿糊將布片粘接。
劃線:在做好的底板上,用筆照著各種尺碼的鞋樣畫好裁剪線。
剪樣:按事先畫好裁剪線剪出鞋樣。
縫合:用縫紉機將鞋幫縫好,縫合的同時填充好棉花。
成鞋:鞋幫套在裝有鞋楦的鞋底上,再將兩者縫在一起。
走進王敏位于鄞州橫街上陣村的家中:滿滿一柜子的鞋楦格外引人注目;已經完工的鞋子,從春秋的便鞋到冬天的“保暖鞋”,一應俱全。
對王敏來說,手工制鞋算得上是家傳手藝。王敏的父親祖籍鄔隘石馬岙王家,12歲來到寧波,在“北大路”(現解放北路)的一家制鞋作坊當學徒。
學成出師,王敏的父親開了一家制鞋作坊。因為手藝出眾,很快成了當時寧波赫赫有名的老字號“老三進”的供貨商之一。
王敏14歲就到作坊幫忙,“利用課余時間,不算真正的學徒”,卻并不妨礙他學到一手制鞋的好手藝。
王敏至今仍留著當年的得意之作—一雙皮拖鞋,鞋底鞋面用的都是牛皮,鞋底上密密麻麻卻整齊劃一的針腳,“遠比現在機器制鞋來得牢固,穿幾十年都不會爛。”
屈指一算,這雙皮拖鞋也已經有“65歲”了,保存完好。
“幾十年都不會爛”跟手工制鞋的用料有很大關系—
機器化流水線用的縫線多是尼龍線,而王敏用的是“腈綸線”,而且還會在線上涂一層松香蠟,這樣做最顯著的效果就即便遇到水,也不會腐爛。
鞋子制作中有一道工序叫做“背粕”,也叫“糊粕”,就是將漿糊涂在全棉布上,曬干變硬作為鞋面的“底板”。
帶有刺鼻氣味的化學漿糊是要被王敏嫌棄的。他用的是面粉漿糊,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透氣性好,而且歷久彌新,越久越結實。
轉眼冬天快到了,魯月仙在做“保暖鞋”時,總會在鞋面里襯上厚厚一層有機棉,“早年用的是普通棉花,相比之下,有機棉可以拆出來洗,保持松軟!
手工制鞋,對于行將步入耄耋之年的王敏來說已經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早幾年,他曾經一個冬天做了500多雙鞋子,除了自己穿,都是用來送給左鄰右舍的。
和很多老手藝一樣,沒有年輕人愿意繼承手工制鞋這個行當,太枯燥、太費力氣,還得耐得住寂寞。
王敏有時也會感嘆這門手藝即將走入歷史。好在他也是在退休之后才重新拾起這門手藝,不似那些在這個行當里干了一輩子的老匠人,內心會有千百般不舍。(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 上一篇:兩家鞋材廠違法偷排工業廢氣被查處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