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分廠“下鄉” 政、企、民三方共贏
【網-要聞分析】繼廣碩鞋業公司在清新區浸潭鎮設立分工廠后,近日,該區又一家企業——萬邦(清新)鞋業有限公司在浸潭鎮設立的分公司正式開業投產。兩家骨干企業相繼下鄉拓展業務,不僅增添了工業發展新動力(310328,基金吧),還將工作崗位送至了村民家門口,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清新區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到邊遠地區設立分廠,是為企業解決招工難與邊遠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難矛盾而探索形成的新模式。這一發展模式,曾受到清遠市委書記葛長偉的充分肯定,并被譽為是就業就在家門口的“浸潭模式”。
閑置舊廠房變身新 【環保又賺錢】
昨日上午10時許,萬邦(清新)鞋業有限公司在浸潭鎮設立的分公司在浸潭鎮大灣崗村委會上灣村正式開業投產。
據介紹,這家新分廠的前身是一座閑置多年的軋鋼廠,經當地政府盤活資源,如今變身成為了一座新鞋廠。其一期廠房于2014年10月份動工興建,廠房基建以及購置設備投入約2500萬元,建筑面積達13000平方米,籌建生產成品鞋加工生產線5條,計劃用工需求為1000人,已招員工600多人。
“這個分廠主要以生產加工銷售"NEW BALANCE"()品牌運動鞋為主,2015年初期投產,預計可生產成品鞋30萬雙左右,產值約3900萬元。”該廠負責人何耀成告訴,隨著整個生產運作的配套逐步成熟,員工對制鞋工藝的操作逐漸嫻熟后,該分廠預計從2016年開始,產能將達到每年100萬雙,年產值約1.3億元。
下鄉設廠打造經濟新引擎【榜樣鞋廠】
記者獲悉,萬邦(清新)鞋業有限公司在浸潭設立分廠,在當地并非是首例。早在幾年前,清新區另一家制鞋骨干企業——廣碩鞋業公司率先在浸潭鎮設立了分廠——立廣健鞋廠,目前已初具規模,現有員工1000多人,近三年累計完成產值1.53億元。
兩家鞋業分廠在浸潭鎮相繼設立分廠,并建成投產,不但為浸潭鎮解決了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有效盤活了農村勞動力資源,也一定程度上為企業解決了用工問題。更重要的是,對于浸潭鎮的群眾來說,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好工作,既能打工賺錢,又能照顧家庭,有效地解決了留守兒童在家無人照顧的尬尷社會熱點難點問題。
據介紹,通過引導大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到邊遠地區設立分廠的新舉措,是清新區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為解決企業招工難與邊遠地主勞動力外出務工難矛盾而探索形成的新模式。這一模式為外出打工農民“回巢”就業提供了平臺,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實現了政、企、民三方共贏。為此,該模式還受到了清遠市委書記葛長偉的充分肯定,被譽為是就業就在家門口的“浸潭模式”。
清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清新區將繼續拓展“浸潭模式”,鼓勵企業落戶到邊遠地區,為清新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引擎、增添新動力。
在家門口就業 月均收入約2500元 【現場探訪】
參觀生產線之際,記者打斷了正在生產線上工作的工人唐燕玲,并與之交流起來。26歲的唐燕玲告訴記者,自己早年原本在東莞和廣州打工,從事手機行業類的文職工作,2009年因為結婚,回到了老家清新區浸潭鎮,此后幾年因生子帶小孩一直未外出務工。
如今,見小孩逐漸長大,為養家糊口,唐燕玲又萌生了外出打工的念頭。正當她準備外出找工作之際,她得知萬邦(清新)鞋業有限公司在浸潭鎮設立了分廠,并正在招聘員工。唐燕玲于是參與競聘,成為了該公司浸潭分公司的一員。
唐燕玲告訴記者,如今去珠三角城市打工工資確實比當地的工資水平高,但她目前在浸潭分公司每個月也能拿到3000元左右,現在的工作性價比更高。“我家就住在圩鎮,每天早上騎電動車過來不到10分鐘,很方便。”唐燕玲說,在家工作還能照顧到小孩以及家庭,可謂是兩全其美。
與唐燕玲有過類似工作經歷的趙小靜,此前也在東莞打工過十余年,由于嫁到了浸潭鎮,她選擇放棄大都市回到老家。談起如今的工資對比,趙小靜并未十分看重,她更在意是否能夠跟家人生活在一起,照顧到家中的小孩以及老人。
據了解,該廠目前員工月均工資為2500元,已招工了600多人,其中90%以上均為浸潭本地人,大多生活在廠房附近的村落,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行業觀察員亦蘭表示,鞋企下鄉推動了工業發展新動力,解決了企業招工難與邊遠地外出務工難等局面,政、企、民三方共贏,可謂是一舉多得。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鞋企能夠“下鄉”,帶動邊遠鄉村脫離貧困,為工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時鞋企也要注意工業化帶來的污染,把”破壞力“降到最低點。(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