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 東莞鞋企如何 “走出去”?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后,東莞企業加快向“一帶一路”國家走出去的進程。今年上半年,莞企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88.2億美元,同比增長29%,高于全市出口平均水平19.5個百分點,占全市的18.6%,比去年底提高2.6個百分點。
隨著廣東鐵路國際物流基地的建設,東莞將更深度地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可以預見,相比市委全會提及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莞市“十三五”規劃對于整個“一帶一路”將有更清晰明確的發展思路。
專家認為,“走出去”是東莞參與“一帶一路”的重要一步,一方面東莞要以改革加快開放型經濟建設步伐;另一方面,對企業“走出去”也要注重長遠發展,不能是“一錘子”買賣。
以開放倒逼改革
沈桂龍認為,“十三五”是“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時期。
他建議,廣東和東莞的“十三五”規劃,要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一方面要在規劃中,充分利用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的大好機遇,突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位置。另一方面,要強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接,實現“一帶一路”的共融共振。
他還提出,要將東莞的產業升級和“一帶一路”很好地結合起來,利用和沿線國家的產業落差,轉出低端產業的同時,引進更高質量和水平的外資制造業,要面向西歐發達國家,諸如高端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在內的高質量產業。
梁立俊說,“十三五”期間除了需要“一帶一路”更明晰的戰略框架外,更需要實際的規劃項目。廣東和東莞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本引進、產業引進、產業輸出、資本輸出等領域要規劃好項目。同時,要考慮“十三五”期間推進的“一帶一路”項目如何為“十四五”、“十五五”項目做好鋪墊。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李向陽撰文提出,中央政府推動“一帶一路”,并不僅僅是政策優惠與稅收優惠的新措施、上投資項目的新機會,而應當是對外開放,進而促改革的新機遇。在發展中要考慮自身的比較優勢,而不是打著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旗號規劃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以避免出現新一輪產業雷同、基礎設施缺乏互補性的投資熱潮。
李向陽認為,利用既有比較優勢是推動區域合作的前提,但在眾多國家之間開展合作不可能都具備優勢互補。充分利用既有比較優勢對于推動區域合作固然重要,但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形成新的優勢互補更加重要。而創造新的比較優勢絕非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在經濟學意義上,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創造新的比較優勢本身就意味著實現了經濟發展。中國在國際層面存在充分利用現有比較優勢與開發新優勢的雙重任務,在國內同樣存在類似的需求。
他提出,爭取納入到“一帶一路”的國家規劃之內本身并不能解決這一難題。能否利用“一帶一路”的對外開放功能,以開放促改革是這些地區面臨的共同任務。
“走出去”不能搞“一錘子”買賣
今年4月16日,埃塞俄比亞—中國東莞華堅國際輕工業園正式奠基成立。該項目占地面積126公頃,預計總投資32億元人民幣,計劃雇傭3萬人,是落實國家領導人李克強總理、汪洋副總理在2013—2014年訪問埃塞俄比亞后的重要成果。該項目以全新的模式搭建中非產業對接合作的高端平臺,不僅將推動更多東莞企業走向非洲、投資非洲,還將在世界范圍內吸引各國的企業投資落戶,成為中非民間經貿發展合作新的里程碑。華堅國際輕工業園是東莞到非洲投資最大的項目之一。
早在2011年初,華堅集團在埃塞俄比亞的工廠就已投產,截至目前已經完成投資1344萬美元,并建成6條現代化制鞋生產線和鞋材廠,員工3500人,其中3340人是當地員工。到今年上半年,埃塞俄比亞的華堅公司共向歐美出口了400多萬雙成品鞋,創匯4800多萬美元。
華堅是東莞企業“走出去”的代表。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貿易競爭中,中國與東南亞、南歐、中歐地區的貿易競爭性最強。主要原因是我國與這些地區的大多數國家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相似,都是發展中國家或處于轉型期國家,仍然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來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尤其是東南亞國家,近年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發展自身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所以與我國出口結構相似度較高。近10年來,我國與南亞貿易競爭性也在增強。而中國與北亞(俄羅斯)、西亞、中亞、北歐、東歐、地中海和南太平洋(601099,股吧)島國的出口結構差異大、貿易競爭性較低,且我國與北歐、東歐、地中海從較強的貿易競爭性變成貿易競爭性較弱,說明出口結構變化較大。
沈桂龍認為,東莞企業在“走出去”時要注意品牌的營造和影響力,不能搞一錘子買賣,要著眼于長遠,不能只滿足一時之利。同時,要充分了解目的國的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著重培養國際化經營人才,建立國際團隊,了解目的國的法律、習俗等。他特別提及,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避免在“走出去”過程中,因環保問題而遭到抗議和抵制。
梁立俊說,與前蘇聯國家貿易中,要考慮結算問題,用什么方式保障付款之后貨物有保障,或者發貨之后付款有保障。“此次石龍項目有雙方的銀行參與,應該充分利用雙方的銀行信用,也就是使用信用證、保理等金融工具防范風險。”他建議初次嘗試“走出去”的企業,先進行產品輸出,待條件成熟時,再進行資本輸出。“不要貪圖對方提出的所謂低成本,也不要輕信談判方的私人承諾。對于產權安排要特別小心,防止造成產權糾紛。”(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