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體育市場 誰會是贏家?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8月28日上午,當任天走進公司的會議室時,幾名與會人員的手機恰巧同時發出了提示音——中國運動員劉虹封后田徑世錦賽女子20公里競走的新聞,正在被各大新聞客戶端不斷推送。這是中國代表團在北京田徑世錦賽上收獲的首枚金牌,而這一天,已是本屆世錦賽開幕后的第七個比賽日。落座之后,面露微笑的任天吩咐著手下趕緊發出祝賀微博,作為“路跑運動”和群眾馬拉松賽事的組織者,她已經對中國田徑產生了深深的代入感。
雖然距離2015年過去還有3個月,但今年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并舉辦的大型馬拉松賽事已達到100多個,幾乎兩倍于2014年的賽事總和。在這其中,任天主控的智美體育集團,獨家運營了廣州馬拉松、杭州馬拉松、長沙馬拉松、沈陽馬拉松和昆明馬拉松六站賽事,而她的目標,是在2016年將賽事數量擴大為十站。“在中國的運動人口中,大約44%是跑步人群,還有13.3%是廣場健身”,4年前,任天開行業先河,以廣州馬拉松為契機推動了這項群眾賽事的市場化,對于目前行業的“藍海”現狀,她也一直有著很強的自信:“智美幾乎把國內最大的運動人口都把控住了,馬拉松賽事需要有經驗的團隊,而我的團隊已經打下了品牌認知度,所以,我們并不擔心別人來搶地盤。”
智美體育集團的2015年無疑是忙碌的,1300場各類體育比賽讓公司許多員工必須在周末加班加點。而對于任天而言,站住馬拉松市場并不等于故步自封,5個月前,她就曾將收購目標鎖定在享譽全球的瑞士公司——盈方體育傳媒集團,至于與她展開競價的,則是王健林的萬達集團。最終,智美體育集團在第二輪競價退出,萬達集團以10.5億歐元(約70億元人民幣)拿下盈方68.2%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考慮到盈方作為媒體版權運營商,幾乎一半的收入都來自冰雪項目,王健林的這次投資,更像是為北京申辦冬奧會鋪墊的資本。當然,最終申辦結果也是皆大歡喜。
自2011年借與中國足協合作、冠名中超聯賽等舉措重回中國體育界后,王健林與萬達集團就在步步為營地拓展自己的體育版圖。特別是今年,在相繼搞定西甲馬德里競技(20%股份)、德甲美因茨(贊助)后,萬達集團還拿下了世界鐵人公司(100%股份)和盈方體育傳媒集團(68.2%股份)。可以看出,萬達集團正堅決地利用海外擴張,完善自己的體育產業鏈,無論前端(職業球隊——馬競、美因茨)、后端(青少年培養——北京萬達)抑或賽事(鐵人)、版權(盈方),萬達集團在體育行業的“一條龍”產業布局已經初見端倪。
可以說,智美與萬達,基本代表了當下中國體育產業的兩種行事方式:一種是主營國內體育賽事,另一種是竭力收購海外版權。不過隨著該產業的多元演變,這兩個領域的分界正逐漸模糊。去年年末,國務院頒布了“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46號文件,隨即,“體育產業”成為了2015年國內最引人關注的“藍海”——半年以來,僅僅是以體育產業作為報道主題的微信公眾號,就猛增了十幾個。這樣的風潮,也勢必引來了更多“新人”的加入:阿里巴巴在購股廣州恒大后,又將新的目標鎖定為新浪體育的股權;而此前專注媒體業務的樂視體育,也在今年夏天轉變為賽事運營商,把國際冠軍杯搬到了中國。如此看來,目前徜徉在中國體育產業界的公司,都在逐漸向“一專多能”的模式演變——智美競價盈方以及萬達買下世界鐵人公司也是如此。
不過,就像本世紀初國內的互聯網市場一樣,發展過熱的局面勢必會引來泡沫,雖然我國體育產業市場的前景值得期待,但在現階段,有能力、有經驗且能讓這些項目和賽事落地的團隊仍然少之又少——在那些知名公司相繼在體育產業領域砸出大手筆的背后,這個小細節卻是不得不關注的問題。除此之外,各個參與者對于行業的認知也是千差萬別,一旦有太多毫無經驗的投機者涌入,這個市場的發展勢必會失去穩定性,一些機遇更是失不再來——看看兩三年前,歐洲豪門訪華商業賽面臨的窘境,“皮包公司”、“欠錢不給”的亂象,一度令那些球隊對中國市場敬而遠之。
任天表示:“體育產業發展過熱之后會導致的結果,我覺得是非常可怕的,第一輪投資過后,一定會在兩到三年之內引爆泡沫。而破完之后真正成長起來的,才是這個行業真正優秀的企業。”那么,目前中國體育產業領域,是否已經滋生泡沫了?“肯定有”。任天斬釘截鐵地說道。(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