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百麗真的不能光賣鞋了!
【中國鞋網-品牌觀察】幾乎所有的傳統零售實體店都經歷著一場考驗,中國最大的鞋履生產和零售商百麗也不例外。
百麗最近發布的2015/2016財年第一季度(2015年3至5月)財報顯示,百麗鞋履業務同店銷售額下降7.8%,門店凈減少167家,相當于每兩天就要關閉一家門店。
這并不是第一份不盡人意的財報。去年,百麗鞋履業務的同店銷售額每一季度都在下滑。百麗國際的CEO盛百椒在一次公開場合中表示,公司高速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
之前,百麗一路向上的發展軌跡是由規模生產、零售網點擴張和數十筆收購堆砌而成的。它通過為香港客戶做OEM生產商起家,但很快便意識到掌握品牌和產品的零售流通環節能帶來高附加值。
1993年百麗進軍內地零售市場,1998年開始陸續引入和收購思加圖(Staccato)、真美詩(Joy&Peace)、天美意(Teenmix)等品牌。如今,它在鞋類業務上一共有13個自主經營品牌和7個代理品牌,這讓它在設計、生產、物流、管理等方面形成規模效應。
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在各地的興建也曾給百麗提供了機會。百麗將它手中的品牌盡可能地鋪滿了從一線到低線城市的各個商場中,在門店擴張最迅速的2011年,它的新開店速度達到了每天8家。
其最新財報顯示,百麗在國內共有零售網點1.97萬家,密集的門店和柜臺數量讓它能高頻率地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然而和其他零售商面臨的問題一樣,消費者不再那么鐘愛線下購物了。百麗從單一的生產商發展成零售商和代理商,以此獲取產業鏈下游的附加值,如今電商的發展卻給了一些小生產商機會。它們能夠省去中間環節、以更低的價格直面消費者,小批量的生產也讓它們能更快地跟隨時尚潮流,不斷推出新品和定制化產品。這分流走了一部分百麗的顧客,再加上物流、人工、租金成本上升,百麗原先的線下門店拓展策略不再是個劃算的商業模式了。
消費者對“快時尚”理念的接受讓用戶逐漸疏遠百麗這樣的鞋履“老牌”。百麗旗下品牌的鞋履單價多在300至800元之間,高于不少快時尚和新興品牌。而年輕一代的購買者也正在養成新的消費方式—花更多的錢買一雙鞋穿到底已經過時了,他們更傾向于買幾雙價格便宜、不同款式的鞋,并且迅速更新。
當然,百麗也在對它那已顯得笨重的商業模式進行調整。它在2011年成立優購網售賣鞋履和服裝,公司2014年收入達到20億元,盈虧基本平衡。不過這個垂直電商網站的名氣仍十分有限,這讓它在今年與天貓合作,共同“深掘大數據價值”。天美意的一位負責人稱,該品牌今年會在天貓和淘寶眾籌平臺啟動“潮品眾籌”。這個項目聲稱會讓顧客不再只是消費者,而是眾籌鞋品的合伙人,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
在這些改變真正起作用之前,百麗還做了另一項策略調整:增加對服裝業務的投入。它在2013年收購了日本服裝零售商巴洛克(Baroque Japan)31.96%的股權—已經在國內一線城市購物中心中嶄露頭腳的Moussy正是巴洛克旗下的品牌。在收購巴洛克一周后,百麗又與意大利的高端服裝品牌藍諾(LNUOI)簽訂了收購協議。
目前,巴洛克的業務已從收購前的北京、上海拓展到了廣州、深圳、武漢、成都和杭州。但目前,這些轉型舉動尚沒有讓年收入400億元的“中國鞋王”的業績再次變得“百麗”。(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