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漲電商沖擊 百麗如何破困局?
【中國鞋網-品牌觀察】中國最大的鞋業生產和零售公司百麗國際最近公布了本財政年度第一季度的零售業績。其在中國內地零售網點數目凈減少167家,鞋類銷售同比下降7.8%。而與此同時,星期六、達芙妮等鞋業品牌業績也并不理想。隨著成本上漲、電商沖擊,鞋業陷入疲軟狀態,渠道改革及轉型迫在眉睫。
數據
旗下13個品牌曾經瘋狂擴張
最新公布本財政年度第一季度(3月至5月)的零售營運數據。其在內地零售網點數目凈減少167家,而其鞋類業務銷售同比下降7.8%。截至2015 年 5 月 31 日,國內共設零售店鋪20390家,其中13933家為鞋類店,6457家為運動、服飾店鋪,全部店鋪均由集團直接運營管理。
在過去的幾年間,這家國內最大的鞋業生產和零售公司一直“瘋狂”擴張。2009年,新增門店400多家,從2010年開始,百麗每年新增店鋪數都超過2000家。2011年開店數量達到了2983家,接近3000家,也就是說平均每天都有百麗店開門。不過從2012年開始,百麗門店的增速就有所放緩了。在2014年第二財季報告上,百麗門店數量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在2014年6月到8月,內地零售網點數量凈減少56家,也就是每兩三天就有一家門店關門。
對于市民來說,百麗門店之多逛商場時最有感受,同一個商場里大多數的鞋業專柜都屬于百麗。根據百麗官方網站公布的信息,百麗旗下共自主經營13個鞋類品牌:除了同名的Belle(百麗),我們在各大商場可以看見的Teenmix(天美意)、Tata(他她)、Staccato(思加圖)、Joy&Peace(真美詩)、Millie’s(妙麗)、Senda(森達)、Innet(茵奈兒)、Basto(百思圖)等,同時還代理經營7個品牌Bata、Clarks、CAT、HushPuppies等。
調查
實體店淪為“試鞋店”
業績下滑,不僅僅是表現在百麗集團一家。作為鞋業第二梯隊的星期六鞋業集團2015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減少8.9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比去年同期減少27.36%。而達芙妮鞋業的第一季度財報也不理想,其核心品牌銷售點總數凈減14個至6388個,當中包括凈增加24家直營店及凈減少38家加盟店,集團核心品牌業務的同店銷售按年下跌15.9%。達芙妮將原因歸結于天氣飄忽反常、不利于季節性商品的銷售,但多家大行均唱淡達芙妮國際的股票。如此看來,整個鞋業在今年的第一季度都業績不佳,不再是門店迅速擴張的狀態,出現了銷售疲軟。
在北京一家百貨商場,本在一層的鞋類專柜都被移到了面積較小的地下一層,品牌也少了好幾個。百麗品牌的售貨員介紹,最近這一兩年實體店銷售業績確實不好,一方面店租在不斷上漲,另一方面電商沖擊影響較大。現在實體店大多淪為試鞋店。很多顧客在店里試完鞋子后并不買,而是到天貓旗艦店購買或是淘寶代購。以某一款高跟鞋為例,剛上市價格是1080元,新品店內最多打9折,折扣價是980元左右。而新品在天貓店折扣是5折,一些新款在網上買能比店里便宜一半。電商不定時會做促銷,大的就是雙十一、雙十二,平常還有聚劃算等促銷活動,活動價比商場購買要合適得多。另外,淘寶代購也比較火,沒有促銷的時候,找代購也能比實體店里便宜一半左右。所以實體店每逢節假日打折的時候,生意能好點,但不打折生意就比較冷清。 而且門店的業績也取決于地理位置,一些五環外的店面銷售業績就不太好。商業中心雖然店租高,但客流量高,銷售成績也不錯。
前景
鞋業已告別黃金期
對于業績放緩的原因,百麗國際首席執行官盛百椒指出,公司鞋類銷售表現減弱主要因為結構性問題,而非周期性問題。他表示,這一現象在短期內不會改善。盛百椒預期,今年鞋類利潤率或有所下滑。銷售類人士表示,鞋類行業現在整體面臨著零售渠道變革問題,不能再盲目地大規模擴張。在爆發性的開店后,市場已經趨于飽和,比如一個商場里10家店鋪有8家都是一個公司,這已經是一個信號。另外,隨著房租、廣告等成本的上漲、電商的沖擊,鞋業已經不是前兩年的黃金期了,放慢腳步是一定的,關店或將成為常態。如果不考慮轉型,未來幾年業績仍將面臨很大壓力。
雖然百麗鞋業業績下滑,但運動服飾業績有所上漲,百麗的運動服飾業務今年首季業績增長12.4%。盛百椒稱,運動裝業務由于過去幾年已經歷低迷,市場已完成去庫存,表現較佳,利潤率趨勢良性。另外,百麗也開始了跨界轉型。2013年8月,百麗以7.33億港元收購巴羅克日本公司31.96%股權。僅隔一周,其又與意大利高端時尚品牌藍諾(LNUOI)簽訂收購協議。該公司希望通過轉型擺脫目前的困境。(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