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質量門背后:“優勢”成主因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甲醛超標、pH值不合格、色牢度有問題、纖維含量不達標……這些往往都是服裝品牌登上質量黑榜的主要因素。服裝質量問題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特別是近年來一些快時尚品牌頻陷“質量門”,成為消費者吐槽的話題。如ZARA、H&M等,其一味追求“新”和“快”,在質量方面往往有所疏忽。快時尚品牌近些年能大行其道,筆者對他們也是又愛又恨,愛它款式獨特、品種更新快、價格合理;恨它質量不穩定,往往造成“一次性”。
眾所周知,快時尚品牌采用全球統一物流模式和買手制度,這樣的方式缺少嚴格的質量控制環節,以及針對我國標準的檢測。部分快時尚從需求調研到設計、生產再到上架銷售僅有14天,再加之需要控制成本,質量不理想可想而知。
盡管快時尚品牌表示對其供應商建立了嚴苛的標準,并會定期審查他們的執行情況,但是仍有代工企業表示,這些品牌只關注加工成本,對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不高。他們經常會選擇多家代工廠,代工競相壓價,價低者中標。
更有代工企業表示,他們對國際快時尚品牌依賴程度大,與其合作的過程中,這些代工企業幾乎沒有議價能力。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整個代工行業利潤非常低,而近兩年隨著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升,為攤銷風險,只能控制產品成本。
對質量的檢查,快時尚品牌方一般只在交貨驗收階段對產品按一定比例抽查。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筆者,通常服裝檢測一次需要3~5天,如果不合格,重檢需要7~10天,對于快時尚品牌來說,耽誤一天時間就可能導致產品無法上架,影響銷售,所以檢測員也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由此可見,快品牌的“優勢”成為了制約產品質量的一個主因。
然而,快時尚品牌為何敢無視我國法律法規“重復作案”?筆者認為處罰力度弱、違法成本低是一些企業“無所畏懼”的重要原因。依據現行的《產品質量法》,對違法違規企業僅處以貨值3倍以下罰款,處罰力度過低,且操作上仍有較大的彈性空間。依據最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購買到不合格產品,對商家主要的處罰措施就是退貨,有欺詐行為的,增加貨款3倍的懲罰性賠償。在歐美國家,對于產品質量問題,相關的消費者保護組織有權力組織仲裁,違法企業可能會面臨“天價”賠償,拒不履行義務的企業有可能面臨“市場禁入”的嚴懲。相比之下,我們對質量問題的追究僅僅是“毛毛雨”而已。(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