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 :2014年中國十大“電商丑聞”
【中國鞋網-電商頻道】2014年,電商發展迅猛,但諸多弊病也暴露無遺。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顯示,過去一年,電商刷單、惡性競爭、信息泄露、假貨、盜版等事件層出不窮。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1.7%的用戶曾因網購、論壇、微信等遭遇過信息泄露,并且11.2%的用戶接到過疑似的詐騙電話;56.8%的用戶表示對互聯網信息安全擔憂,并會對需要填寫個人信息的互聯網游戲,注冊等保留一定的戒心,而仍有43.2%的用戶認為互聯網信息泄露與個人無關,不太關注。
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十大“電商丑聞”:
【案例一】凡客:非法購買用戶信息 抄襲同行宣傳手法
事件概述:自2011年起,凡客“盲目擴張”、“錯失IPO”、“裁員門”、“盜圖門”、“欠債門”、“離職門”,風波不斷,由盛轉衰。
2014年1月,凡客誠品被曝牽涉“泄密門”事件,支付寶前技術員工涉嫌將多達20G的用戶數據非法販賣他人,凡客花重金從涉案團伙手中購得支付寶用戶資料1000萬條。
1月9日,凡客又陷入“抄襲門”泥潭,大樸網CEO王治全發表微博,怒指凡客鴨絨被在宣傳口號、設計風格、理念上均有抄襲大樸網之嫌,并寫檄文直指凡客CEO陳年喝鴨絨水的做法如同“茹毛飲血”,令專業人士貽笑大方。
分析師點評: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分析師莫岱青認為,凡客“泄密門”、“抄襲門”,明顯觸及法律侵權底線。凡客一味追求“高銷售量”、“高市場份額”,用戶體驗差、資金鏈斷裂、用戶黏性缺失等危機暴露,令其失去商業道德準則,“走火入魔”。而所有風波的根本原因,在于凡客自身認識不清,搖擺于品牌商和平臺商之間,定位模糊。
【案例二】當當:用戶賬戶余額遭盜用 售賣假冒化妝品
事件概述:2014年3月,當當113位用戶賬戶余額被盜用,損失金額超過6萬元。不法分子在盜取用戶登錄信息后,利用手機當當WAP版本修改用戶綁定手機、郵箱地址等信息,從而盜用消費者賬戶購買貴重商品。
2014年3月,當當被曝光售賣的化妝品來自“天照天”批發市場,而當當方面提供不出任何能證明“正品”的進貨憑證。據雅詩蘭黛公司確認,當當以355元售賣的雅詩蘭黛精華紅石榴水與其官方渠道產品不符
此外,2014年7月,平臺第三方賣家“祥鵬恒業”奢侈品售假事件成行業“重磅炸彈”,聚美、京東、亞馬遜中國、1號店、國美在線、走秀網等一大批知名電商平臺牽涉其中。
分析師點評:當當用戶賬戶余額被盜,充分表明其交易系統存在風險,需承擔違約責任。當當在未經品牌商授權的情況下,以“正品”名義虛假承諾、虛假宣傳,公然售賣假冒偽劣化妝品,商業欺詐行為,平臺需承擔連帶責任。信息泄露、化妝品售假,根本原因在于當當平臺監管責任缺失。
【案例三】攜程:技術漏洞致信息泄露 避重就輕淡化責任
事件概述:2014年3月,烏云漏洞平臺曝光攜程系統存技術漏洞,可導致用戶個人信息、銀行卡信息等泄露。而攜程發布聲明稱,確認共93人賬戶存安全風險,已通知相關用戶更換信用卡,并表示給予這93名用戶每人500元任我行禮品卡作為補償。
分析師點評:信息泄露造成影響重大,而攜程此舉避重就輕,有意淡化了自身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州金鵬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詹朝霞認為,攜程信息泄露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攜程服務器安全配置不嚴格,且違反銀聯規定本地保存銀行卡信息,將用戶信息安全置于危險之地。
【案例四】小米:800萬用戶信息被盜竊 推卸責任質疑第三方
事件概述:2014年5月,小米被曝論壇被“脫褲”,800萬小米社區用戶數據泄漏,用戶遭受貨到付款的產品推銷及電話詐騙。小米公開回應確有部分論壇賬號信息被非法竊取,提示用戶盡快修改密碼,并推卸責任,質疑第三方開源程序。
分析師點評:違法成本低,法律監管缺失是“泄密”事件屢次出現的原因。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六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紅燕律師認為,小米用戶信息泄露而引起的詐騙問題,是網絡詐騙搭載新網絡媒體的表現形式。但小米有不可推卸責任和義務,應詳細公布漏洞產生的原因、時間,并提示用戶可能的風險,同時還應對已經有損失的用戶承擔賠償責任,而不是把責任轉嫁給第三方。
【案例五】美團:惡意“刷單”大眾點評 行業競爭“無底線”
事件概述:2014年5月,美團不忍市場被分,連夜召集員工,利用手機號大量注冊大眾點評網賬號進行刷單,并在購買后申請退款,直接致使大眾點評網的優惠團購活動無法觸及真正的消費者。美團COO干嘉偉認為,刷團購單不屬于價值觀和道德問題,而是競爭策略問題,引起了業內人士和團購用戶的質疑。
分析師點評: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助理分析師孫璐倩認為,BAT三巨頭涉足團購領域,行業“馬太效應”凸顯。美團網業務結構單一競爭力疲軟、讓利幅度低用戶黏度不高,為保霸主地位采取惡性競爭行為。美團網此次惡意“刷單”事件,涉嫌到了不正當競爭的法律“紅線”,是一種惡意利用法律規則和商家自定的退貨規則的行為。美團的畸形競爭亟待行業加強監管。
【案例六】我查查:虛構商品信息 有償改價涉嫌敲詐
事件概述:2014年6月,多家酒企投訴比價軟件“我查查”虛構商品信息,不少酒品的售價低得離譜,甚至還遠遠低于進貨價,并提供償改價服務,涉嫌敲詐。“我查查”回應稱央視報道失實,沒有虛構價格也沒有勒索,是央視把合作的修改條碼收費,剪接到我們花錢修改價格上面。
分析師點評: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特約研究員、浙江金道律師事務律師張延來認為,“我查查”隨意虛構商品信息,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所規定的誠信原則,而有償改價則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價格法》。“我查查”事件凸顯了互聯網誠信短板,任何以不正當方式忽悠用戶購買行為的舉措最終都將成為被用戶拋棄的根源。因此,監管部門也責無旁貸。
【案例七】阿里:員工盜版“翅膀衛衣” 與“抵制假貨”相悖
事件概述:2014年11月,原創計師吉承發布長微博,稱阿里園區員工集體穿其設計作品“翅膀衛衣”的盜版產品,質疑阿里公開支持盜版,擔憂其店鋪的正版銷售。對此,天貓回應稱與其無關,涉事衛衣實為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為員工購買。而菜鳥網絡也在官微發表了關于“翅膀衛衣”的事件說明,稱已封存涉事衛衣,并公開向設計師致歉。
分析師點評: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與權益部助理分析師姚建芳認為,設計師吉承對“天使翅膀”紅色衛衣依法享有知識產權,而天貓員工集體穿盜版“翅膀衛衣”的事件顯然已經侵犯了設計師享有的版權,這也和阿里一向抵制假貨的言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近年,電商企業盜版現象猖獗,阿里作為行業的領頭羊,更應該以身作則,無論是有心之為,還是無心之失,都應為此負責。
【案例八】蘑菇街:雙11瘋狂“刷單” 排擠誠信商家
事件概述:2014年11月,蘑菇街平臺大量商家惡意“刷單”,通過制造虛假成交將誠信商家擠出優質商戶名錄。某服裝類目商家指出,雖然“刷單”是業內眾所周知的操作手法,但從未像蘑菇街雙11期間如此夸張11月7日到11月10日短短三天時間,服裝類目銷量排行榜中40%不知名商家進入前十名。
分析師點評: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助理分析師孫璐倩認為,目前蘑菇街防備“刷單”機制還不夠健全,變相為多數企業刷單提供了便利,而蘑菇街又與被業界視為最方便快捷的“刷單神器”——支付寶達成合作,更是縱容了商家數據作假。平臺操作“刷單”,受害最大的是優質商家和消費者,既誠信商家構成侵害,又傷害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從而阻滯平臺健康長期發展。
【案例九】天貓:雙11高退貨率疑“刷單” 成交數據“注水”
事件概述:2014年12月,雙11后部分天貓大賣家退貨率驚人,其中韓都衣舍和杰克瓊斯這兩家分列女裝與男裝成交額第一位的品牌,退款率高達64.09%和38.25%,疑似“刷單”。當事方之一韓都衣舍CEO回應稱媒體所列舉數據的計算方法有誤差,但沒有透露該店鋪實際的退貨率。天貓則表示暫不予以回應。
分析師觀點:2014年雙11,阿里交易額突破571億元,盡管阿里巴巴官方一直宣稱,雙11不存在刷單的情況,但雙11后天貓大賣家退貨率奇高的真實情況,不難看出,與“刷單”有密切關聯。雙11天貓賣家為占領主場,靠“刷單”增加流量,使寶貝展示靠前。“刷單”行為是欺詐,不僅使成交數據“弄虛作假”,還失去了用戶信任,進而影響平臺整體的效益的發展。
【案例十】12306:6個子網站存高危漏洞 13萬用戶信息外泄
事件概述:2014年12月,中國鐵路購票網站12306的6個子網站存在高危漏洞,致131653條用戶數據外泄,并在互聯網上被瘋傳販售,泄露資料包括用戶賬號、明文密碼、身份證、郵箱等敏感信息。隨后,12306網站加入了補天漏洞響應平臺,并懸賞號召網友查找漏洞。截至29日,已有9位網友獲得50元到2000元不等的懸賞金額,累計達4850元。
分析師點評: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趙占領認為,網站泄露用戶數據的保障法律仍是空白,相關法律法規中也沒有設置任何信息泄露對應的處罰措施,違法成本極低。因此,對于信息保護的施力度很低。另外,因商家過失導致用戶信息泄露、丟失而造成經濟損失的,理應賠償。而且,在發生信息泄露事件之后,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提醒用戶,信息安全無小事,向任何網站提供個人信息時需提高警惕。(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