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問題頻出 專家建議加快電商立法
事實上,有關網購問題的消費者投訴一直居高不下。據專業受理消費者投訴的消費者網統計,自2014年3月15日新《消法》實施至今,消費者網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096件次,其中有關網購方面的消費者投訴高達351件次,占到投訴總量的32%。
網購問題可謂五花八門
受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委托,消費者網和北京金鼎影響力市場調查中心針對網絡購物中存在的熱點問題,對京東商城、淘寶網、亞馬遜等18家購物網站進行了體驗調查。
體驗調查發現,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沒有明示經營者信息或明示不全的高達72.22%,網絡商品經營者沒有提供有效發票的占55.88%,還有部分網站甚至對“7天無理由退貨”設置人為障礙。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有:
部分購物網站涉嫌宣傳與實際不符。聚美優品網站在醒目位置以加粗字體等形式宣稱:“開封后可以退、使用后可以退”,“30天內無任何條件退貨”。而在后面的具體條款中又規定:“對于高價值商品、食品類商品、貼身衣物,售出后無質量問題恕不支持退貨”,“部分高價值的商品,聚美會掛上印有"聚美優品"字樣的安全封條,若剪斷后再涉及退款,將不能辦理退貨”。這種一方面醒目宣傳“30天內無任何條件退貨”,另一方面又通過具體條款設置退貨條件的做法,涉嫌進行誤導。
部分購物網站設置最低消費額度。體驗人員在優購網上選中了一條89元的男士短褲,準備提交訂單時,頁面突然彈出一個提示:“網站最低成單金額為99元,您還需要購買10元商品,請繼續選購。”體驗人員要再選購23元商品后,才會成功提交訂單。經營者這種單方面設置最低消費金額的做法,明顯違背了《消法》公平、自愿、誠信的原則。
部分購物網站人為設置退貨障礙。體驗人員通過網銀支付38元,在拍拍網上購買了一個汽車雨刷器。當體驗人員從網上申請退貨時,網站提示“如需申請退款,請激活財付通賬戶”。拍拍網客服的解釋是:如果不激活財付通,就沒有辦法辦理退款。
部分經營者要求先給好評再退貨。體驗人員在淘寶網購買了一只158元的女士提包,收到商品后以不喜歡為由申請退貨,沒想到經營者的答復卻是:退貨沒有問題,但必須先在其網店對該商品填寫好評。
網購售假重創行業信譽
如果說網購中的虛假宣傳和混亂售后只是讓消費者備感質疑的話,那么,網購售假問題就像給了消費者當頭一盆冷水,直接把消費者澆了一個透心涼。
今年7月,某網絡媒體刊出了一篇題為《暗訪電商假貨鏈條:聚美等平臺涉嫌知假售假》的深度報道,引起社會一片嘩然。在被曝光售假之后,聚美優品第一時間進行了回應,一方面對消費者致歉,另一方面宣布將假貨下架,并且將會對商家進行更嚴格的調查。對于聚美優品發表的聲明,不少消費者并不買賬。有消費者表示,聚美優品等電商對第三方的“寬宏大量”就是對消費者的不負責。早在去年7月,聚美優品推出“真品聯盟”化妝品防偽碼體系時,聚美優品高管就曾夸下海口:“我們從不賣假貨,但是我們不厭其煩地被質疑。必須要想出一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僅僅一年之后,聚美優品卻再度陷入售假風波。
近段時間以來,有關電商平臺售假的消息一直沒有停止過。除了國家工商總局“雙11”抽檢假冒商品占到36.4%外,國家質檢總局對網絡銷售的兒童玩具、服裝、鞋類、背提包和小家電等抽檢合格率也只有73.9%,而中國羽絨工業協會在天貓、淘寶上匿名購買了銷量排名比較靠前的羽絨服38件,僅9個樣品合格,合格率為23.7%。
一次次售假被曝光,不僅對電商行業的信譽是一個重創,同時也給消費者的網購熱情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盡快完善網購法律法規
對于電商行業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認為,除了加強監管外,主要是盡快建立和完善一部專門規范網絡購物的法律法規。因為目前涉及到的網絡購物方面的糾紛,主要是參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保護法》、《合同法》等法律,這些法律對規范網絡購物而言存在針對性差、適用性不強的弊端,顯然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國網絡購物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就賠償責任承擔主體、合同模式、釋明權、權利與義務、糾紛處理機制、賠付途徑等作出規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學教授吳景明則認為,對于電商不誠信或售假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必須要建立一套普遍的社會信用體系,才能讓這項制度真正發揮作用。很多時候,不是法律本身的問題,而是這項制度的背后有好多倫理、道德、規范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消費者網有關負責人表示,建議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所在地的相關部門建立綜合管理和信息溝通聯動機制。一旦發現不法經營或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立即啟動聯動機制,快速反應,分工處理。(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