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體育產業新政掘開“大金礦”
【中國鞋網-行業政策法規】昨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此輪體育產業振興與之前有本質區別,體育產業首次被定位于拉動內需和經濟轉型升級的“特殊”產業,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培育扶持。同時優化轉播收益分配機制、放寬轉播權限制等長期困擾體育發展的問題也將迎來空前利好。
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
意見稱,為積極擴大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體育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促進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并推動形成投資健康的消費理念和充滿活力的體育消費市場,要努力營造重視體育、支持體育、參與體育的社會氛圍,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培育扶持,破除行業壁壘、掃清政策障礙,形成有利于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政策體系。
目前,我國雖然已成為“金牌大國”,但距離“體育大國”尚有較大距離。據統計,2013年我國體育年度總產值為9000億元,僅占GDP的0.6%,與發達國家超2%的占比差距很大。意見稱,到2025年,要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群眾體育健身和消費意識顯著增強”、“人均體育消費支出明顯提高”之外,屆時還將實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億、體育公共服務基本覆蓋全民等明確目標。
發力全民“體驗經濟”
北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系主任張健認為,發展體育產業,需要對競賽和訓練制度進行大力改革,從金牌戰略向全民體育轉移。張健表示,各級主管部門的體育經費中,目前有不低于90%用于競技體育,即用在少數專業運動員身上,如果把這些經費用在全民體育上,換回的社會效益將遠遠大于拿回幾塊金牌。以游泳為例,中國注冊的專業游泳運動員只有900人,而在美國,僅是游泳俱樂部就有幾萬個之多,注冊人數更是達到100萬人之多。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人在體育產業和健康行業的消費不斷提高,這就要求體育產業從業者提供更好的產品。未來中國職業體育和全民健身的邊界會逐漸模糊,一批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全新形態的體育產業模式將會應運而生。張健表示,國內體育產業發展滯后,目前體育產業的上市公司雖然有將近20家,但大多是體育服裝公司或器材公司,沒有一個是以體育為本體的。他表示,體育經濟是“體驗經濟”,更多地強調親身參與,發展前景廣闊,而政策利好將對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利好轉播權舉辦權下放
意見提出“優化市場環境,按市場原則確立體育賽事轉播收益分配機制,放寬轉播權限制,完善安保服務標準”。上海網球大師賽主辦方、上海久事賽事公司總經理姜瀾對于體育轉播權的改革充滿期待。據他介紹,目前上海大師賽贊助商的份額達到了六成,票房約占三成,其他衍生品消費等約占一成。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國外頂級賽事由于本身商業價值較高,再加上媒體之間競爭激烈,因此能得到較高的轉播權收入,以英超為例,轉播權收入占到其總收入的52%之多,而國內賽事的轉播收入卻少之又少,大多數賽事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之所以國內賽事賣不到高價,一方面是賽事本身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央視的自然壟斷地位又使得媒體之間競爭不足。陳少峰表示,由于央視的壟斷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雖然此次意見中提出轉播權放開,但賽事轉播的大格局不會很快發生變化。
陳少峰同時表示,與放開轉播權相比,賽事舉辦權下放的意義更大。他表示,以往的體育賽事不僅要先進行申報,知識產權還要歸體育總局所有,導致民間舉辦賽事的積極性不高。由于轉播賽事不需要再提前申報,大大增加了電視臺的靈活性。以足球為例,如果電視臺給予足夠的重視,僅是中小學足球聯賽就可能是一個非常廣闊的。(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