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品牌轉型遭遇瓶頸 跌下“冠軍領獎臺”
【中國鞋網-品牌觀察】據報道外媒稱,2010年的時候,中國前體操運動員李寧掌控著一家如日中天的運動服飾企業,這種商業上的巨大成就與他在1984年奧運會上的成功形成呼應。近日,題為《李寧從冠軍領獎臺跌至無人區》的文章稱,如今,李寧公司的境況更能讓人回想起這名前體育運動員在1988年奧運會上顆粒無收、黯然離場時的情景。
該公司制定了轉型計劃,將目光對準在中國迅速流行起來的時尚體育領域,例如籃球。李寧希望通過中端定價策略來吸引年輕消費者。但企業觀察人士擔心,李寧想要拓展的中端市場也許只是“無人區”,同時,李寧專注于面向年輕人的產品,可能導致仍然忠實該品牌的年長消費者的流失。
中國市場研究集團的高級分析師詹姆斯·羅伊說:“他們試圖年輕化,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失去了大批30歲以上的消費者,而這些人往往是更忠實的消費者群體。”
此外,許多年輕消費者對李寧的策略也不買賬。
22歲的學生丁家楠說:“似乎(李寧的)產品主要面向十三四歲的學生。我買得起質量更好的西方品牌的產品。在大學里,大家喜歡攀比衣服,同學的壓力會迫使我們買耐克或阿迪達斯的產品。”
從產品設計和高調使用西方體育明星進行市場營銷的情況可以明顯看出,李寧希望通過吸引年輕人來重塑輝煌。
絢麗的顏色,包括艷粉色的籃球鞋和亮綠色圓點紋的跑鞋,日益取代了李寧本人鐘愛的經典紅白色。紅白色是李寧品牌全盛時期傳統市場的主打色。
從價格角度看,李寧的自身定位是,高于本土競爭者如安踏和匹克,但略低于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外國對手。
這種策略尚未取得成效。李寧公司財富縮水與本土競爭對手的良好勢頭形成鮮明對比。
李寧耗資數百萬美元展開營銷攻勢,以圖重振品牌影響力,其中包括與美國全國籃球協會(NBA)巨星德韋恩·韋德簽約。
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用于宣傳和廣告的開支占收入的19.4%,相比之下,安踏是10.8%。
總部設在上海的斯密街商務咨詢公司的主管詹姆斯·巴頓說,在李寧投巨資試圖打造品牌的同時,該公司仍面臨可能影響聲譽的庫存問題。
他說:“他們試圖告訴大家李寧是優質品牌,和外國品牌處于同一水平,但同時很明顯他們在低價處理庫存。”
李寧公司說,它準備將李寧打造為代表“中國夢”的運動服飾品牌。(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