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再現質量問題 企業不誠信黑名單亟需建立
【中國鞋網-品牌觀察】北京市工商局近日公布無印良品、H&M、VERO MODA、ZARA)等“快時尚”品牌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服裝的纖維含量、染色牢度、pH值等不符合相關標準。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并非這些品牌首次上“黑榜”。近年來,伴隨著“快時尚”品牌的擴張,“不合格”問題一直如影相隨。然而,每次曝光后,產品下架、罰款等舉措都沒有促使這些品牌提高質量。專家建議設立“黑名單”制度,讓這些不誠信企業付出更大的代價。
質量問題頻被曝光
在北京的西單、王府井步行街,不少實體店門可羅雀,而ZARA、H&M、VERO MODA等專賣店卻人頭攢動。因為款式更新換代迅速,深受年輕人喜歡,這些品牌被稱為“快時尚”。
中國消費者協會去年公布70款“快時尚”服裝比較試驗結果,合格率僅64%。纖維成分含量名實不符、甲醛含量和pH值超標、色牢度不達標是三大類最集中的問題。
中消協表示,甲醛含量、pH值項目關系人體健康。pH值超標可能會導致皮膚表層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壞,產生灼傷感,滋生細菌,易引起疾病;色牢度不合格,直接影響紡織品的質量和正常穿用,如和其他衣物混洗,極易沾色,給消費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求快求便宜 審核管理不嚴
據了解,“快時尚”品牌在國內的生產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工廠負責設計、制作、開發新興原料等環節,品牌商從工廠采購;另一種是品牌商委托代工,品牌商負責設計、給工廠制定生產的面料,由工廠完成面料采購和生產。
“這類品牌從設計到上架的時間快則半個月,慢則一兩個月,時間要求緊。出于節省成本等考慮,不會選擇好的面料,也可能是來不及精挑細選,導致某一批次的面料有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說,公司內部的質量控制也沒有做到位,沒有科學合理的質量監測。
在低價的要求之下,“快時尚”品牌上游的加工也面臨著極大的成本壓力。一位知情人透露,“快時尚”品牌對上游加工工廠價格壓得特別厲害,但是勞動力成本很高。“快時尚”經常曝出質量問題,很多都是上游面料的問題。
“這暴露出品牌商以及工廠質量審核和管理不嚴,內部質量監控環節出現漏洞。如果內檢發現了質量問題就不應該出廠,肯定是失職或者是有意為之。”邱寶昌說。
北京市某ZARA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現在公司對質量要求也嚴格了很多,如果入庫檢驗不及格,會以不付款等方式約束供貨商。
呼吁建立企業不誠信“黑名單”
目前針對不合格的服裝類產品,主要的處罰措施是產品下架、沒收違法所得。同時,按照新消法規定,銷售不合格產品要處以銷售額1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然而,罰款并沒有對這些品牌起到約束作用,質量問題一再被曝出,誰給了他們屢罰不改的牛氣?
“經濟處罰意義不大,罰金對于這些品牌來說也是小菜一碟。”邱寶昌說,應該設立企業“黑名單”,將誠信記錄在案,向社會公布,推進企業誠信體系建立。
對于經常出現質量問題的品牌,再上新品,應該用更嚴格的質量監督標準;加大監管抽查,不能僅僅是結果監管,更要從程序上、過程上全鏈條進行監管,從海關、生產、銷售等環節加大日常的抽查檢查。
“消費者不要過分迷信洋品牌,洋品牌不是沒有問題,選擇上還是要充分比較。”邱寶昌說,近些年,洋品牌質量問題屢屢出現。以衣服為例,有的洋品牌是在國內委托加工,比如合同內約定該批次加工5000件,但是加工了5500件,那么余下的500件就不能出口,也不能貼標。工廠就將500件“出口轉內銷”對外銷售。于是有不法商販就打著洋品牌的旗號,做仿造或者以次充好,這些衣服往往都有瑕疵、不過關。
北京市消協表示,消費者如果購買了不合格產品,可以和商家商量退貨、換貨或賠償,建議消費者在購買貼身衣物時,應將衣服質量放在首位,而不要盲目追求款式和潮流。
名詞解釋:快時尚
時尚界以“快、狠、準”為主要特征的快時尚迅速興起,帶動全球的時尚潮流。快時尚服飾始終追隨當季潮流,新品到店的速度奇快,櫥窗陳列的變換頻率更是一周兩次。與速食年代“求速”的特點如出一轍。流行的快時尚品牌包括ZARA、H& M、UNIQLO(優衣庫)等等。(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