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多品牌選擇將成戶外行業趨勢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2014 ISPO BEIJING展會期間COCA發布中國戶外用品市場2013年度調查報告,2013年從總體看依然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戶外行業零售額180.5億。
2013年年度品牌數量891個,同比增長8.26%,國內品牌458個,同比增長13.09%,國外品牌433個,同比增長3.59%。增長速度相對2012年有所減緩,說明經歷2012年的震蕩之后,盲目進入戶外行業的品牌有所減少,國內增長的品牌主要是OEM轉型的品牌,網絡品牌為主,這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競爭,另外在一些品牌進入市場的同時也有一些表現不佳的品牌退出市場。
按產品類別分,服裝類品牌數量81個,同比增長11.73%,鞋類品牌數量113個,同比增長17.39%,背包類品牌數量53個,同比增長9.71%,裝備類品牌數量86個,同比增長10.42%,配件及器材類品牌數量248個,同比增長13.16%。
一方面是ARCTERYX、Haglof、Osprey等頂級戶外品牌陸續登陸中國,另一方面是國內戶外產業已經由專業化市場逐步轉變為大眾需求市場(這說明戶外運動已經普及到了大眾,是個好的開端)。在國內獨有的“泛戶外”主導下,國內品牌價格混戰局面持續展開,一些國內戶外品牌已經才呈現出依據市場需求且生產且銷售的模式,戶外用品的專業度和技術創新持續低迷。在未來,戶外運動的普及促使大眾需求轉變為專業需求時國內品牌如何生存?
就這一現象筆者走訪了國內諸多戶外用品廠家,在不同企業的產品研發設計中心見到許多用于借鑒和模仿的國外知名戶外品牌產品,同時每一個戶外用品品類研發設計人員不足5人。也就是說一款背包的設計往往是1-2人完成,這其中產品專業性論證、產品測評幾乎為零。作為任何一位資深戶外人士都明白戶外運動中裝備類技術含量大于鞋服技術含量,而諸多國內品牌設計師除了借鑒國外知名品牌技術優勢外自身還有很長的專業性培訓和實踐要走。
在未來更多是期望國內品牌做到“別人沒有,我有的”技術優勢,一味的迎合市場和借鑒國外知名品牌只會埋沒在技術創新不停步的企業腳步下。
消費者多品牌選擇成為趨勢 一站式購物將是幻想
戶外用品發展至今已不下1千個品類,就筆者調查發現消費者多品牌著裝的現象大于單一品牌著裝現象。這也不難看出專業性、價位決定了未來很多品牌的市場份額,筆者建議一些國內小品牌以“做得多,不如做的精”為主。好的產品使消費者記住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各有所長的大環境下守好一個品類的市場份額已不容易。
戶外用品未來的持續增量市場,水平擴張、細分市場和品牌逐漸明朗。中低端產品雖然會迅速搶占市場份額,但在垂直增長期將不可避免有被高端技術型品牌滲透的趨勢,技術創新將是國內品牌任重而道遠的課題。而目前專業與功能性的市場需求還是以國外知名品牌為主。(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