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足聯的“錢進”之路:商業化運作改革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當商品經濟的大潮席卷全球時,懷揣著理想主義和騎士精神的FIFA也不得不順應時勢做出改變。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足聯開始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開創了國際足聯商業化運作的先例,并影響至今。
當阿維蘭熱擔任國際足聯主席之后,他運用早年積累的商業經驗,大刀闊斧地對國際足聯進行了改革,阿維蘭熱把足球運動變成了一種產業,努力向世界推銷。關于足球,阿維蘭熱曾說過一句知名的話:“我出賣一種叫足球的產品”
巴西圣保羅科林蒂安球場,當地時間6月12日17點整,伴隨著現場超過6萬名球迷的歡呼聲,2014年巴西世界杯正式開幕。
首場比賽由東道主巴西對陣克羅地亞。按照慣例,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本應該面對全場觀眾發表講話,但他只是安靜地站在主席臺上觀戰,面無表情。陪伴在他身邊的人,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巴西總統羅塞夫。
布拉特為何取消講話?根據布拉特自己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出現“聯合會杯時的尷尬”。在2013年的聯合會杯開幕式上,布拉特的發言遭到了全場球迷的噓聲。巴西球迷不滿政府動用國庫資金承辦大型體育賽事,認為這是政府勞民傷財的表現。有些人還將矛頭指向了國際足聯,譴責它把足球變為了商業活動。
更讓布拉特煩心的,是近期關于FIFA的受賄丑聞—雖然這并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世界杯開賽前,有媒體報道稱卡塔爾在申辦2022年世界杯主辦權的過程中,時任亞足聯主席哈曼與非洲、拉丁美洲的各國各地區足協大佬們私下交易,通過金錢賄賂收買對方的支持。
腐敗、賄賂、專制……作為世界上最受歡迎運動的管理組織,國際足聯的聲譽卻與此并不相符。奇怪的是,盡管近年來丑聞纏身,但是國際足聯卻像一個“水潑不進,針扎不進”的獨立王國,絲毫不為外界所動搖。
1904年,FIFA成立。作為一個致力于發展足球運動的非盈利組織,早年的FIFA甚至帶著一絲歐洲貴族的理想主義氣質。百年的時間,FIFA是如何進化成為世界上最賺錢、也是最封閉的體育壟斷帝國呢?
純真年代
現代足球起源于英國。1863年,世界第一個足球協會—英格蘭足球總會在倫敦成立。隨后,歐洲大陸和南美洲的一些國家陸續開展足球運動,足球運動迎來了迅猛的發展期,亟需設立一個世界性的組織協調各國足球運動的發展。
為此,荷蘭足協秘書希斯霍曼寫信給英格蘭足協,希望由對方牽頭創立這一國際性的組織。然而英國足協的領導人卻遲遲不予回復。與此同時,法國人顧拜旦發起的現代奧運會卻取得了明顯的成就。目睹了奧運會產生的巨大影響力,法國足協秘書羅伯特·格林決定不再等待。
1904年5月1日,法國與比利時在布魯塞爾舉辦了一場正式的國際比賽。羅伯特·格林與比利時足協秘書長路易斯·米林格豪斯進行會談:“也許我們應該首先在歐洲成立一個國際足球組織”。兩個人就此問題歡快地達成了共識,并立即向各國足協發出了邀請。
1904年5月21日,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周六。閑適的法國人坐在大街上的咖啡館內,消磨著下午茶的時光。此時,在巴黎圣·奧諾雷大街229號,來自法國、比利時、丹麥、荷蘭、瑞典、瑞士、西班牙等七國的足協代表正在集會。在法國體育運動協會聯盟駐地的后樓,代表們紛紛簽字同意創建國際足聯。而根據法語發音縮寫而成的“FIFA”成為了國際足聯在今后一個世紀的標志。
國際足聯成立初期,其宗旨在于促進國際足球運動的發展,發展各國足球協會之間的友好聯系。1912年,南美球隊阿根廷加入國際足聯。次年,智利也成為了新的成員。由此,國際足聯突破了歐洲的界限,開始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正當國際足聯的發展蒸蒸日上之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從1914年到1918年,歐洲大陸飽經戰火的洗禮,國際足聯的發展也一度受到停滯。直到1921年,雷米特當選為第三任主席,國際足聯才得以改變現狀。
雷米特出生于法國東部的一個小鎮。大學畢業之后,雷米特和幾位好友在巴黎郊區組建了“紅星”體育俱樂部。正是在俱樂部中,雷米特注意到足球運動在歐洲的傳播,并組織了不少場次的足球比賽。這段經歷使得雷米特在接手國際足聯主席一職后,產生了推廣世界足球賽的念頭。
1928年,在荷蘭鹿特丹舉行的國際足聯大會上,代表們通過了每四年舉辦一次世界杯比賽的倡議。1930年,世界上第一屆世界杯賽正式在烏拉圭舉行。
早期的世界杯,還沒有贊助商的概念。舉辦世界杯的費用都由主辦國承擔,FIFA只是單純的賽事組織者。當時,從歐洲大陸前往南美洲的惟一交通方式是輪船。在浩瀚的大西洋(600558,股吧)上漂泊了三個星期后,雷米特和女兒跟隨法國國家隊踏上了烏拉圭的土地。
雷米特無疑是高興的,他夢寐以求的世界杯球賽終于實現了。出發之前,雷米特特意找到法國雕刻家阿貝爾,自掏腰包制作了一個獎杯,這就是后來被任命為“雷米特杯”的冠軍金杯。
在雷米特執政國際足聯時期,盡管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蕭條等多種不利因素,但憑借著對足球的熱情,雷米特將國際足聯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1954年雷米特離任時,國際足聯的會員數從20名增長到了85名,曾一度被戰爭中斷的世界杯比賽也重新在巴西舉行。
1956年,在即將走完自己人生旅程之前,雷米特預測,世界范圍內的足球運動將帶來古老騎士精神的回歸。雷米特的孫子評價自己的祖父是一位充滿人文關懷的理想主義者,“他相信足球能夠將全世界聯系起來,摒棄戰爭,實現和平。”
商業化革命
然而,當商品經濟的大潮席卷全球時,懷揣著理想主義和騎士精神的FIFA也不得不順應時勢做出改變。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足聯開始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開創了國際足聯商業化運作的先例,并影響至今。
領導這次“革命”的是國際足聯第七任主席喬·阿維蘭熱。
大名鼎鼎的阿維蘭熱是巴西人。1974年,阿維蘭熱在第39屆國際足聯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第一位非歐洲國籍的主席。
阿維蘭熱的父母都是比利時人。阿維蘭熱和哥哥在巴西讀完小學之后,就被父母送去法國繼續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大學畢業后,阿維蘭熱成為一名律師,隨后他經營了一家巴士公司,并擔任了一家信托銀行和化工公司的董事。
與此同時,阿維蘭熱非常喜歡體育,擅長游泳。阿維蘭熱作為巴西水球隊隊員參加了兩屆奧運會,并先后兩次擔任巴西奧運代表團團長。
因此,當阿維蘭熱擔任國際足聯主席之后,他運用早年積累的商業經驗,大刀闊斧地對國際足聯進行了改革,阿維蘭熱把足球運動變成了一種產業,努力向世界推銷。關于足球,阿維蘭熱曾說過一句知名的話:“我出賣一種叫足球的產品”。
1974年,當阿維蘭熱入主國際足聯時,他的手下只有一名年老的女接待員,一名秘書長和兩條看門狗。國際足聯的辦公面積不過600平方米。有報道稱,當時國際足聯的賬面上只有24美元,連僅有的兩項比賽—世界杯賽和奧運會足球賽—都難以維系。
盡管阿維蘭熱在之后的采訪中否認了“24美元”的說法,但他同時也用到了“極少”這個詞來描述當時國際足聯的經濟狀況。
阿維蘭熱首先要解決的是FIFA的生存問題。1975年,阿維蘭熱提議舉辦世界青年足球錦標賽,此舉遭到了不少保守委員的反對。他們提出,舉辦這項賽事不能動用國際足聯的一分錢,只能依靠阿維蘭熱自己籌集經費。
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阿維蘭熱怎么會被這件小事難倒?他東奔西走,到處尋找賽事的贊助商。無奈歐洲大陸國家都對阿維蘭熱的提議不感興趣。走投無路之際,阿維蘭熱想到了阿迪達斯體育用品公司創始人的兒子—霍斯頓·達斯勒。
達斯勒是阿維蘭熱的老朋友了。當年,就是阿維蘭熱力排眾議,與阿迪達斯簽署了史上第一個巨額體育銷售合同。達斯勒為國際足聯的訓練、培訓和比賽提供贊助,而達斯勒得到了在國際足聯舉辦的活動中展示商標和提供運動器材的專利權。
通過阿迪達斯公司,阿維蘭熱獲得了和可口可樂公司董事長直接對話的機會。阿維蘭熱獨自一人飛往亞特蘭大,他憑借著自己良好的商業口才,獲得了可口可樂公司高達700萬美元的贊助資金。作為交換,可口可樂公司獲得了這項賽事的冠名權,并擁有電視、廣告和推銷商品的權利。
嘗到了甜頭之后,阿維蘭熱的干勁更足了。他又接連提議舉辦女足世界杯錦標賽和16歲以下少年足球錦標賽,并都獲得了贊助商的支持。其中,日本JVC公司連續贊助了三屆16歲以下少年足球錦標賽。通過舉辦這些賽事,FIFA不僅擴大了足球的影響力,更是解決了財政拮據的問題。
阿維蘭熱的生意經
看到新設立的足球賽事辦得風生水起,精明的阿維蘭熱更是不會放過手中的王牌—世界杯球賽。作為全世界最頂級的足球比賽,世界杯球賽的商業價值不言而喻。從確定主辦國,到選擇贊助商,以及銷售商品的合作,阿維蘭熱治下的國際足聯都能從中分到一杯羹。
1994年的美國世界杯被認為是阿蘭維熱時代足球商業化的巔峰之作。早在申請階段,阿維蘭熱就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對美國的支持。阿維蘭熱說:“歐洲市場已經差不多飽和了,我們不得不尋找新的贊助商,新的收入來源,而為此邁出的第一步就是開辟北美市場!
而美國人也看到了阿維蘭熱的“弱點”—重視足球商業化。為此美國人開出了一份“美元清單”,以誘人的收入來爭取國際足聯的支持,其中門票收入計劃9000萬美元,出售電視轉播權收入9000萬美元。而財大氣粗的美國企業界更是將世界杯變成了一次成功的商業運作。
在美國世界杯賽事期間,國際足聯批準了8家贊助商,包括可口可樂、麥當勞、萬事達信用卡在內的公司,每家都花費了2000萬美元成為了國際足聯的官方贊助商。除此之外,更由50家公司的商品納入組委會的合作對象,有100家公司作為指定銷售商品。商業贊助的方式更是眼花繚亂,包括官方正式贊助商、世界杯商場伙伴、產品經銷權及服務、設備贊助及授權使用廠商等等。
除了商業贊助之外,阿維蘭熱還找到了一條更快“致富”的新路—出賣世界杯球賽的電視轉播權。
1954年,當電視首次轉播世界杯時,轉播權尚無需花錢購買。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足球影響力的擴大,一條發財路在國際足聯面前鋪陳開來。1986年,世界杯電視轉播權被賣出了4900萬瑞士法郎。
當時,一家注冊在列支敦士登的公司ISL(國際體育休閑公司)買斷了1990年、1994年和1998年三屆世界杯的電視轉播權,并支付給國際足聯3.4億美元的費用。這個價格在當時已經是天文數字。
ISL公司的推廣非常成功。1994年美國世界杯是迄今為止被收看次數最多的比賽。全球共有320億人次觀看了此屆世界杯。而在世界杯賽事期間,現場觀眾人數達到360萬人次,出售標志產品獲得了7350萬美元的收入,世界杯決賽期間的交易額更是高達40億美元。
阿維蘭熱對此非常滿意,他給予美國世界杯的全部評語是:“非常成功”。
這是阿維蘭熱任內的最后一屆世界杯。1998年法國世界杯開賽前三天,阿維蘭熱宣布卸任國際足聯主席的職務。在阿維蘭熱離開之時,國際足聯的賬面上擁有超過40億美元的資產,成為了世界上最賺錢的非盈利組織。
體育托拉斯帝國
阿維蘭熱的離開,標志著一段傳奇的結束。與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一樣,他們都是體育運動商業化的實踐者,利用商業贊助的力量來創造數十億美元的體育產業,從而改變了體育運動的屬性。
然而,在收獲贊譽的同時,外界也質疑足球運動是否走入了“過度商業化”的怪圈。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足球運動的規模和收入已經大大超出了管理層的預料。隨之而來的“腐敗”和“管理不善”問題困擾著阿維蘭熱的繼承者們。
1998年冬季的一天,在蘇黎世國際足聯總部,工作人員正在忙忙碌碌地收發信件和傳真。最新的賽況、球員轉會、各國足協人事更迭……這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工作日。
國際足聯財務總監歐文·施密德像往常那樣,興致勃勃地與收發室的同事們打招呼。他拿走了屬于自己的信件,悠閑地沖了一杯咖啡,慢慢地拆開了一封信—然后,施密德的臉刷地一下就白了。
這是一封來自瑞士聯合銀行寄來的付款通知。付款內容是ISL公司給國際足聯100萬瑞士法郎的轉賬,但是收款人的名字卻是一位足球界的重量級高官。毫無疑問,這是一筆“好處費”—是一筆寄錯了地方的“好處費”。
施密德拿著這份文件,慌慌張張地走過鋪著地毯的過道,來到新當選的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的辦公室門口。他進去之后,二話沒說,把信件遞給了布拉特。
“老天,這有問題啊!辈祭卣玖似饋怼!斑@不是我們的錢。”
施密德當然知道這筆錢的敏感性。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布拉特會如何處理這一事件?報警?還是向國際足聯執委會報告?布拉特都沒有選擇。他指示施密德悄悄地將這筆錢從國際足聯的賬戶轉給了收款人—按照法律規定,這次轉賬的紀錄至少要保留10年。于是,一顆定時炸彈便被埋了下來。
只是,還未等到十年,這顆定時炸彈就已經引爆。2002年韓日世界杯期間,鄭夢準、哈雅圖和魯菲南等一班國際足聯高官就利用“ISL丑聞”,差點掀翻布拉特的主席之位。2006年,英國記者詹寧斯通過近十年的調查,完整揭露了ISL公司與國際足聯的腐敗案。
盡管如此,布拉特依然不承認FIFA官員的腐敗行為。他甚至將詹寧斯所出版的調查報告列為國際足聯的“禁書”,詹寧斯本人也成為了“不受歡迎的人”。
直到2013年7月13日,國際足聯試圖遮蓋多年的“ISL丑聞”終于曝光天下。根據瑞士最高法院公布的材料,國際足聯前主席阿維蘭熱和巴西足協前主席特謝拉在1992至2000年期間共受賄2200萬瑞士法郎。他們受賄數字之大,在國際足球歷史上前所未有。
這起丑聞中傷了國際足聯的聲譽。然而當事人卻逃脫了懲罰。由于阿維蘭熱和特謝拉都非瑞士公民,瑞士司法機構無法深究,且當時瑞士法律規定:商業受賄不算犯法。最終兩人分別上繳了50萬和250萬瑞士法郎的賠償金。國際足聯因管理不善被罰款250萬瑞士法郎。
更讓人憤怒的是國際足聯強硬的態度。布拉特對此辯解稱:“你很難用今天的標準去評判以前的事,以前收取金錢是不違法的,這是基本事實!
國際足聯之所以如此強硬,與其作為“非盈利組織”的身份不無相關。在瑞士,法律規定“非盈利組織不適用貪污罪”,因此“腐敗”也就無法加之于其身。與此同時,FIFA更是祭出“不允許政治插手足球事務,否則將面臨全球禁賽”的殺手锏,以威脅各國政府。
如今的FIFA,不僅是世界上最賺錢的非盈利組織,更是跨國性的體育托拉斯—足球比賽具有天然的壟斷性—除非全球204個成員單位另立門戶,再造一個世界杯,否則FIFA就將繼續有恃無恐地存在下去。(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