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戶外用品市場 李寧等運動品牌集體“遷徙”
【中國鞋網-品牌觀察】每當旱季來臨,角馬、斑馬等非洲的食草動物都會集體遷徙去尋找水源和食物。現在,體育品牌也正在做這種嘗試。今年2月,在北京舉辦的“ISPO BEIJING亞洲運動用品與時尚展”上,出現了李寧、阿迪達斯的影子。要知道,這個展覽往年都是吸引來自全球600多家戶外、冬季、極限運動方面的品牌參加。
李寧、阿迪達斯都不是首次參加這樣的展覽。“當時中國還沒有一家戶外品牌,不管是本土的還是國際的,沒有一家過十個億的規模。我們為什么不能做一個?”李寧探索總經理胡南說,2012年底李寧的首家戶外直營店就開始正式營業。
當時李寧公司將其戶外產品線定位為“打造戶外品牌新高標準,延伸李寧體育的現有業務”。這一年,李寧巨虧19.79億元,這也是挽回敗局的其中一個嘗試。
在此之前的2011年,阿迪達斯的首家戶外專營店已經落戶哈爾濱,而此后在北部的戶外店數量已超過30家。
“中國這個領域不像體育用品競爭那么激烈,但戶外生活可能是人們未來追求的。”胡南說,“當時歐洲戶外裝備市場很成熟,所以這是個機會。”
不僅是李寧看中了這個機會,其他國內體育品牌同樣開始進軍戶外領域。
去年10月,361°與北歐著名運動品牌One Way Sport成立了中蘭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合資公司。而且361°持有70%股權,One Way Sport僅擁有30%股權。合作之后,361°推出了戶外品牌“ONEWAY”,產品主要在大中華區銷售,整個研發設計的團隊主要來自北歐。
與此同時,安踏也在自己的店鋪里試水戶外系列產品。一直專注籃球的匹克則推出了戶外生活系列。
也就是說,在繼續清理庫存、業績下滑的情況下,各大體育品牌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已經是必然趨勢,而戶外成為他們必爭的領地。
來自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戶外用品分會數據顯示這個市場正在快速增長。2012年,中國戶外用品零售總額為145.2億元,2013年達到 180.5億元,同比增長24.3%。更關鍵的是,由于中國戶外處于起步階段,其市場空間依然巨大,如果體育品牌現在布局,未來或許能成為其業務的主要增長點。
不過,一個事實是,戶外產品制造成本高就造成了其價格昂貴。以著名戶外品牌哥侖比亞為例,它的每件產品均在500元以上,高值沖鋒衣2000至3000元,一套完整鞋服要花費3000元至5000元。但國內體育品牌為了迅速占領市場,就在價格上做了讓步。
體育品牌們大多選擇從低端切入。在京東商城銷售的安踏戶外產品,不管是沖鋒衣還是戶外登山鞋,其價格均在200元至300元之間,甚至有些促銷的產品還在200元以下。這難免讓人擔憂產品的功能性,難怪有驢友認為,運動Logo的戶外產品不入流。
而且,在國內體育品牌進入戶外領域后,均有將其演變成時尚、生活、運動特質的傾向。也就是說,他們還是嘗試將運動與戶外融合,而非真正意義的戶外產品。也許,對以二三線城市為主要市場陣地的國內體育品牌來說,這樣做戶外或許能是個機會。
“我個人覺得做戶外產品的不宜像體育用品那樣的速度去擴張。戶外你要是用這種方式可能會出問題,可能從山崖上掉下來,可能是欲速則不達。”盡管進軍戶外,但李寧探索總經理胡南還是非常謹慎。(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