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無法滿足實踐需要 人才缺乏制約零售業發展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輕商,在中國經濟史上綿遠不斷,有著古老的傳統。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流通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自然相對滯后。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國從“輕流通”到“重流通”,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服務”,仍然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理論滯后無法滿足實踐需要
21世紀,流通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順利運行,提升經濟總量、提高經濟效率、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致使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流通理論研究逐步進入低谷狀態。直到目前,流通研究方向分散,研究力量薄弱,研究缺乏系統性。
在去年年底中國商報社和中國商界雜志社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商業創新大會”上,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張志剛就指出,“在流通業加快發展當中,確實有一個蒼白的理論研究在支撐。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在討論流通業的核心到底在哪?到底是商流、物流還是人流?認識上的不統一,也反映出我們理論上的蒼白!
張志剛說,馬克思提出剩余價值的理論,那是他的創造。但勞動價值的理論,馬克思只強調了制造環節創造價值,他認為流通環節只是在加工當中有一些些小的附加值。事實上,現在美國80%左右是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其他發達國家也差不多。
怎么看待勞動價值理論?現在看來不僅僅是在制造環節,而且在流通環節,在服務領域也產生了大量的國內生產總值,實際上是勞動創造價值,體力勞動也創造,腦力勞動也創造,各種生產要素也起著極大的作用,包括資本的投入。
現在西方經濟學的一些傳統理論,已經不能解釋當前世界和中國發生的現象。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也要加快中國化的進程。張志剛建議,“我們流通業也期待著加強理論研究。如果沒有理論的突破,認識上的統一,仍將是混亂的!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荊林波也認為,在實踐中,流通業已經成為能夠帶動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遇到的很多問題急需流通理論進行研究,對流通理論有著迫切需求?墒牵F有貧乏的流通理論不足以解釋流通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
當前,快速發展的流通實踐與相對滯后的流通理論之間的矛盾,成為制約我國流通業進一步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障礙。因此,荊林波也建議今后在政策上加強對流通理論研究的支持力度,通過理論的創新引導我國流通產業的健康發展。
人才缺乏制約零售業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原本培養出的流通經濟人才原本就有限,但最后真正從事該行業的則更是鳳毛麟角。
武漢應該算是全國的一個高等教育重鎮,坐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名校。但時至今日,居然沒有一個專門從事流通經濟研究的機構。記者曾多次去武漢采訪當地商業問題,也很難找到一個專業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專家。
武漢尚且如此,放諸全國問題可能會更嚴重。
這種狀況傳導至流通企業,則更是驚心。全國這么多所謂的“商學院”,每年畢業生倒是不少,但真正到流通企業工作的不多;即便是有少部分到流通企業的工作的,也不一定都是專業對口的;而專業對口的,最后能留下來的則更是沒幾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所長任興洲早就表示,高端人才缺乏正是零售業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據調查顯示,包括零售業在內的第三產業用人需求占整個社會勞動力市場的八成以上。但零售業長期面臨從業人員整體學歷低、素質不高的困境,其中大專以上文憑的人員僅占3%,中高層管理人才更是嚴重缺乏,由此導致了高薪挖角在業內司空見慣,人員流動比例高達20%。
所以企業要想發展,人才只有自己想辦法了。要么同行挖人,可以解決一部分高端人才匱乏問題,但總體來看付出的經濟、管理成本更大;要么企業自主培養中高端人才,短期看來成本比較高。
所以,有業內人士建議,擴大“人才基地”建設,效仿日本零售企業直接到大學中選“青苗”,與定點大學建立合作機制培養人才。同時,將企業的培訓理念向大學課堂進行滲透,從而保障對口大學的學生一出校門就擁有一定的專業實戰知識。當人才基數達到一個數量級后,企業就有了血液更新的余地,員工間也有了相互競爭的良好氛圍;蛘呓ⅰ傲闶劢叹殹睓C制“師父帶徒弟”的模式,可以將實戰的精髓迅速傳播。所有的領導都應從“教練”做起,自己帶出的徒弟越多,自己升遷的機會就越大。在企業內部也應該樹立“育人光榮”的氛圍,防止老員工不愿意將自己的本領教給新入職的員工。
力推零售人才長期培養制度
當然,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流通人才缺乏、流通理論研究滯后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是轉變“輕商”的理念,然后再系統考量。
荊林波認為,流通經濟學是中國經濟學界尤其是流通理論界一直致力創建的一門應用經濟學,應該得到大發展。然而,流通經濟學并未能向其他學科一樣隨著形勢的發展和變化進入一個繁榮時期,反而日益走向邊緣化。
1998年教育部進行學科調整,將流通經濟學劃為應用經濟學下的三級學科,流通經濟學學科在很多高校被砍掉或者轉成其他學科。盡管最近調整學科目錄,將恢復貿易經濟專業,但是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全國大部分高校砍掉了流通經濟學專業,如今,保留流通經濟學專業(貿易經濟)的只有16家,流通經濟學的博士點只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幾個單位。
流通學科的發展滯后致使流通業人才匱乏,成為制約流通業發展升級的重要瓶頸因素。在經濟社會大發展的時代,流通經濟學卻被社會遺忘是當前擴大內需政策背景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
客觀上,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為流通業發展和流通理論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建議在國家層面上重視并加強流通學科建設,借這次學科調整之際恢復貿易經濟學二級學科的地位;鼓勵高校恢復流通經濟學的學科設置;支持高校和研究機構增加設立流通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培養點。
同時,加大流通經濟學研究的科研投入和期刊雜志增設,提高流通經濟學學科在經濟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力。通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向流通企業提供高層次的流通人才,為流通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持;同時,加強流通理論研究,為流通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決策支撐,促進流通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