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者保護神夏爾巴人:用生命丈量極限
【中國鞋網-登山名人】試想一下,在海拔4900米的高度,清晨的陽光還沒有照射到落滿冰霜的球形帳篷上,此時帳篷外有人輕輕地說了一句“打擾了”,你拉開帳篷,外面半蹲著一個膚色黝黑、滿臉笑容的小伙子。
他先是給你遞上熱毛巾,然后再來一杯熱熱的紅茶,你的睡意全無,這是一個美妙的早晨,尤其是在如此高度。
這個小伙子,就是夏爾巴人中的大本營服務人員。
夏爾巴人不僅負責探路、開鑿階梯和鋪設繩索,還要為登山者提供后勤保障。當登山者在山頂激動地展開國旗時,夏爾巴人只是平靜地站在一旁。
如果不是這次史上最慘烈的珠峰登山傷亡事件,夏爾巴人還會繼續藏在幕后。作為特派記者,我與能夠接觸到的夏爾巴人暢談,記錄下這個隱藏在雪山中的群體。
1993年珠峰首次開啟8000米商業登山大幕后,喜馬拉雅山麓一個僅有5萬人口的民族—夏爾巴人逐漸受到登山者的歡迎,也因此造就了一個名詞—“保姆式登山”。
“只要有錢,夏爾巴人就能把你抬上珠峰”。在這種商業登山大潮下,夏爾巴人除了要運輸物資、建設營地、修通線路、帶領攀登、兼顧救援外,還要給登山客戶們燒水、做飯、鋪床、佩戴氧氣,有時甚至還要為登山客戶提供穿衣服、系鞋帶、上廁所等服務。在夏爾巴人面前,大多數登山客戶如同“低能兒”。
有人曾經開玩笑說,如果夏爾巴人的牦牛在珠峰丟失,他可以到珠峰頂上去尋找。
夏爾巴人是高山民族,他們與雪山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根據我的觀察,目前尼泊爾夏爾巴人分成了三種工作模式:處于最底層的是夏爾巴背夫,接著是大本營后勤人員和雪山建路的夏爾巴人,處在最高層的是夏爾巴高山協作。
在這三種工作中,最受尊重的當屬高山協作,他們是登山隊員的生命保障。但是雪山建路的夏爾巴人則是最危險的,前段時間珠峰發生有史以來最大的雪崩,因此死亡的夏爾巴人當屬這一類。這一類人多半年輕,登山經驗需要依靠建路來鍛煉,隨后才可以成為高山協作。
一路走來,我感受到最多的是夏爾巴背夫的艱辛。在路上遇到一個十七八歲的夏爾巴背夫,在令外來登山者頭痛、惡心的三四千米海拔上,他一個人背起超過五十公斤的裝備,而他的收入則是按照所背東西的輕重來決定。正是因為這類人的存在,珠峰大本營(南坡)猶如一個小村鎮,啤酒、可樂、席夢思床墊等一應俱全。
而更多的夏爾巴高山協作,在加德滿都置業,開戶外用品店,上大學,碩士、博士學歷比比皆是,他們已經擺脫了父輩們那種依靠登山來存活的生命歷程。
面對珠峰有史以來最大的山難,夏爾巴人很憤怒,他們的憤怒來源于生命的不值錢。此次遇難的夏爾巴人,每人僅獲得政府400美金的補償,而保險公司的補償也才10000美金,這對于一個夏爾巴家庭來說是杯水車薪。
所以夏爾巴人聯合起來罷工,開始和政府談判,希望通過談判爭取更多的權益,這也得到了世界各國登山隊的支持。
然而,對于一個國民年均收入500多美金的國家而言,一個珠峰登山季一個夏爾巴人可以獲得2000~3000美金的收入,這次罷工可謂影響一年的收入。
在50多歲的夏爾巴向導諾布策林看來,夏爾巴人天生的這種登山能力,使這個族群沒有選擇的余地,而且經過60年的發展,夏爾巴人名聲在外,登山傳統已經形成,這就好像上下班一樣,登山已經成為夏爾巴人的一部分。
珠穆朗瑪峰的登山史便是一部夏爾巴人與外界接觸的事業史。夏爾巴的意思是“東方人”,許多人類學家認為,夏爾巴人的先民曾經居住在西藏,靠放牧牦牛為生,每年在尼泊爾過冬。
從第一位登頂珠峰的新西蘭人希拉里爵士開始,到現在,已經登頂珠峰的人數達到六七千人,基本上每個珠峰登山者背后都有一到五位不等的夏爾巴人為他服務。
隊伍里的夏爾巴人說,尼泊爾夏爾巴人主要生活在昆布河谷、諾沃林山谷、安娜普爾納山谷等地,主要依靠旅游業為生。
夏爾巴人淳樸、吃苦耐勞。在珠峰大本營(南坡),人們經常開玩笑說,你在這里隨便遇到一個膚色黝黑、戴太陽鏡的小伙子,說不定他就曾登頂珠峰五六次以上。比如,本次女子隊的協作普爾巴·夏爾巴,他已經九次登頂珠峰,曾經創造過兩天登頂珠峰的奇跡,而他的哥哥創造了八小時登頂珠峰的世界最快紀錄。
隊伍中另一位夏爾巴人多爾吉·夏爾巴,他幸運地趕在雪崩前下到安全地帶。19歲的他有兩個女兒,雖然經歷了雪崩的危險,但是他此次依然要求跟隨隊伍登頂珠峰,而登頂成功,對他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
隊伍里的尼瑪·夏爾巴,則屬于那種教練級別的,他是尼泊爾政府下設的登山協會的總教練,一路上可以看到他和帶著各種膚色隊伍的夏爾巴協作打招呼,那些夏爾巴協作都是他的學生。
每當夜晚降臨,天空月明星稀,眼前的雪山隱藏進黑夜里,夏爾巴協作們會圍攏到廚房帳里,或喝茶或喝咖啡,然后開心地聊天,笑聲由近及遠,傳遞著一個民族與雪山共存的歡樂與悲傷。(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