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制革業證明:治污和發展可以齊頭并進
【中國鞋網-節能環保】平陽縣水頭鎮南湖社區的黃益安,2000年大學畢業后在鰲江找了工作安了新家,2007年之前很少回水頭老家,但這兩年開始頻繁回來并打算在鎮上開個服飾專賣店搞個副業,因為他發現現在的水頭不僅沒了惡臭味,而且鎮上的小河和旁邊的鰲江也逐漸恢復原貌“活”了過來。
通常情況下,經濟發展都會伴隨著環境問題,水頭的經濟近些年仍然平穩發展,但環境問題卻得到了有效緩解,水頭怎樣做到讓治污和經濟發展齊頭并進?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可以借鑒和參考的門道呢?
鰲江“死而復生”
黃益安親眼目睹了鰲江的由“生”到“死”和“死而復生”。“鰲江的上游在水頭,小時候還能清晰地看到江里的魚。但到我十幾歲時,鰲江就不成樣子了,上游又黑又臭,中下游更是不用說了。”
2003年浙江環保聯合檢查組的檢查報告也描述了這個過程:1992年,鰲江水系還屬于二類水質,1994年降到四類,1995年之后發展到劣五類。已經是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極限,基本失去功能。
“但2007、2008年后我看到的鰲江又‘活’過來了,上游的水已經和我小時候差不多了,中下游雖然渾濁,但水看起來已經正常了。”黃益安說,此前有媒體報道說如今江中發現了江豚,“我還沒看到,但希望是真的”。
平陽縣環保局這幾年一直保持對鰲江流域的監測,2007年后,流域氨氮指數從2007年的4.22一路下降到2009年的1.42,再到目前的1,達到考核標準,去年水質已提升到三類。因水頭制革污染而“死”,又因其“死”而加速水頭制革污染治理的鰲江,終于宣告基本治理成功。
治水的關鍵在治企
平陽縣環保局辦公室主任肖達蓋、水頭皮革基地管委會負責人等人士認為,污染如此嚴重的鰲江“復活”,治水的關鍵是抓住了污染的根源,從源頭上進行整治。
在水頭制革業10年的治污治水中,其實走過彎路。出于對GDP、財政收入和各自利益的考慮,整治初期,政府部門和行業只是按照片區整合,企業數量劇減但總產能不減,希望通過管理減少污染排放,隨后在污染和整改的壓力下,又實行過“輪片限產”,還是希望保住企業,不影響當地經濟發展。但事實證明,這些舉措對治污治水的效果微乎其微。
溫懷杰、吳亦謙等業內人士說,政府部門和行業企業想了很多辦法,但污染治理仍然進程緩慢,而成為全國反面典型的“黑帽”帶來的關注、壓力越來越大,2007年又是能否摘“帽”的大限,否則行業就將直接面對生死問題,大家這才真慌了。2006年政府部門“壯士斷腕”,決定真正動手削減轉鼓、重組企業。原先還各自打著小算盤的大大小小企業,也終于服從安排,完成了企業的整治,企業數量少了,規模上去了,有實力進行污染控制,又通過集聚實現污水統一處理,從治企實現治污,進而實現治水。
治污和轉型發展可以齊頭并進
通常來說,力度如此之大地整頓重組一個當地支柱產業、削減產能,將對當地經濟增長帶來嚴重影響,當年水頭制革業年產值劇降20多億元,稅收銳減1.3億元。但政府部門和行業的擔心過了一二年就轉為驚喜,水頭的經濟很快恢復到了制革業整治前,近兩年仍然穩步前行。平陽縣經信局企業科科長毛建軍等人士認為,治污和產業轉型發展齊頭并進之道,首先在于國家和省、市給予的生死壓力,其次是水頭制革業治污整頓中實行了靈活有效的各種退出機制、整合機制,而溫州人的創業精神又推動著整個行業實現轉型升級。
據水頭皮革基地管委會負責人介紹,2006年和2012年這兩輪的整頓重組中,分別先后投入2.63億元和1.07億,收購轉鼓,補償原轉鼓業主,2012年這一次整頓重組中,每只轉鼓的收購補償價格甚至達到了30萬元,很多從業者因此相當愉快地退出了整個行業。而在幾次整頓整合中,又為新企業設置了靈活重組方式,按轉鼓確定股份,保證了新企業的快速成型運轉,創匯、五杰等8家新重組而來的企業即是如此。
早已意識到制革業大變革及從退出機制中受益的溫州僑信皮革公司董事長陳欽雄、溫州奮起皮件公司總裁黃兆進等人,在退出制革業后迅速轉入了污染控制和賺錢兩不誤的皮件、皮具、寵物用品等輕污染行業,短短幾年內就發展得風生水起,從而成為水頭經濟新的支柱和增長點。“水頭人體現了溫州人的轉型升級意識、新的發展意識,這也是水頭制革業有效治污治水和經濟發展齊頭并進的主要原因。”毛建軍等人說。
>>>記者手記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十年前,水頭引發媒體的關注,是因為這里是制革產業發展導致嚴重環境污染的典型。
十年后,水頭再次引發媒體的關注,是因為這里成了治污治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典型。
從水頭十年整治的歷程看,治污治水和產業轉型升級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謂“水環境污染,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可以說,是水頭制革產業的轉型升級換來了“中國皮都”的生機和綠意。
在平陽水頭走訪期間,在回顧這場歷時十年的治污戰時,記者想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精辟論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這句話放在水頭“中國皮都”的發展歷史中是再貼切不過的。
過去,水頭發展制革業時,是以犧牲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后來轉變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現在平陽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水頭治污十年間,平陽對治水的認識逐漸升華:從只是摘帽壓力之下的無奈被動之舉,到政府主動出擊,再到民間積極參與。
在水頭,我們聽到該鎮占江村全民治水的故事,也聽到皮革企業帶頭捐錢治水的消息,還了解到原本因環境問題而不在水頭居住的一些大學畢業生,如今正逐漸回歸;在水頭,我們看到當地的河水變清的事實,也看到曾經的制革污染小作坊如今變為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皮帶大企業的轉型力量。
水頭十年治污改變了河水的顏色,讓產業轉型新生,成績有目共睹。但比這更重要的應該是這場治污戰改變了當地官員、企業家、老百姓的思維,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應該徹底摒棄過去“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上生態發展之路,讓水頭的山水長青。(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 上一篇:環保法修訂草案將提交審議擬細化霧霾治理
- 下一篇: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從以下二十條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