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的聰明閃避:抽身硬件 抓住重點比拼
事實上,耐克作為最早投身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的企業,在感知行業風向標方面還是頗有頭腦的。從2012年首次推出fuelband運動手環,再到后來fuelband se問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改變對耐克的傳統印象:保守的運動產品制造商也要走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路線了!因此,很多人都認為,耐克一定會借著可穿戴設備的這股“東風”熱潮,再借機火一把。然而,耐克卻不干了。
這是為什么呢?
初看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耐克以“犧牲小我”的方式在向可穿戴技術的控訴——畢竟,谷歌、蘋果及三星等巨頭的出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決定了其它企業掙扎的徒勞。耐克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才能既保證了設備的時尚美觀,又能讓消費者一直保持新鮮感,而不是玩幾個月,就把買來的健康監測設備棄之角落。為此,耐克選擇了抽身硬件“戰場”,巧妙地避開了一場不久將打響的“惡斗”。
避其鋒芒
眾所周知,先是谷歌提出android wear項目發力可穿戴設備,后又有大咖蘋果的iwatch今年躍躍欲試,可穿戴設備的時代呼之欲來。
而耐克雖然作為一家市值600億美元、年出貨量1.2億,僅2013年單年營收總額就達250億美元的國際性企業,但在時尚科技領域,有誰愿意直接迎戰谷歌和蘋果呢?況且,這倆巨頭又都極為關注健康監測這一領域。在谷歌和蘋果雙重擠壓下,日子會不會好過,耐克最心知肚明。
與此同時,蘋果與耐克的關系一直不錯,這一點從此前庫克曾戴著fuelband手環出席公共活動就能看出。耐克是否想要借力蘋果“曲線救國”,當下只能算是一種猜測,但根據cnet消息,耐克發力軟件市場,其實質正是要以iwatch這個相較自家fuelband更為廣闊的硬件平臺,更好地推廣自己的產品。
對此,精品投行rutberg&co公司董事總經理rajeev chand指出,可穿戴市場的競爭空間越來越小,每個人都在等著蘋果“放大招”。在這種情況下,連canalys research公司可穿戴設備行業分析師daniel matte也認為:“講句實話,我從不認為耐克想過要跟蘋果在硬件市場硬碰硬”。
抓住重點
當涉及到科技、產業鏈還有市場時,耐克很清楚,做鞋的那套模式完全不適用于做健康監測了。畢竟,可穿戴領域更多強調的是軟件、用戶界面以及專屬的數據管理。
在這一點,fitbit就成功實現了數據從檢測設備到電腦導出,也因此受到了企業用戶的喜愛。盡管耐克在這一方面做的不如fibit好,但旗下nike+running毋庸置疑屬于運動人士最為喜愛的運動app軟件之一。
據了解,2013年nike+running單在中國區的下載量就已超300萬次,全球下載量也逾2000萬次。對于一家意在推廣全民運動的運動品牌,nike+running似乎比fuelband更好地詮釋了耐克對可穿戴技術及運動關系的含義。對于當下主打健康牌的可穿戴設備市場,第三方應用商早已看好了健康數據這一寶貴資源,而“手握一堆‘財富’卻不知如何是好”的耐克呢?
科技媒體re/code 評論說,耐克“還沒能充分挖掘市場”。可到底是沒能充分挖掘,還是之前關注錯了重點呢?
轉戰軟件市場——耐克似乎已經抓住了自己的重心。
“我們有很多概念上將很有吸引力的產品,但它們在吸引消費者以及消費體驗方面還有待改善。對于耐克而言,讓別人去蹚這攤日益激烈的競爭渾水,似乎是最明智的。”(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