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自提模式升級 破局“最后一公里”
【中國鞋網-電商頻道】借助網點眾多和靠近社區的優勢,便利店很早之前就將包裹自提作為增值服務的重要部分。但在京東撤掉地鐵便利店自提點后,如何平衡規模與效率成為電商自提模式的待破難題。不過,在企業的探索和政府的引導下,既有質量又有規模的自提模式“2.0”版本出現,為后來者提供了借鑒的可能性。
自提成功案例出現
近年來,絕大多數電商與便利店的合作僅止于試水,并未形成常態。但亞馬遜與全家便利店的成功合作卻打破了這一行業魔咒,成為目前既有規模又有質量的一次合作。
去年3月,亞馬遜攜手全家便利店在上海推出了近百家自提店。時隔一年后,其自提點已經拓展到300多家,占到了全家在上海總店鋪數的一半。
此前,亞馬遜中國運輸配送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范睿透露,自提服務開展以來,他們的自提訂單量呈現倍速增長,網站自提幫助中心的客戶訪問量也有大幅增長。許多客戶發郵件建議在全國其他城市開設自提點。
在業界看來,亞馬遜和全家的成功合作并非偶然。首先,便利店規模到位。全家目前有300家門店可提供自提,豐厚的門店總量也可以提供充足的后備自提點。此前北京好鄰居與京東的自提點僅有13家,絕大多數消費者并不知道有自提點的存在。最終合作以失敗告終;其次,亞馬遜對自提的商品體積和重量有明確要求,這就避免了占用便利店過多面積的麻煩;最后,雖然亞馬遜與全家便利店的傭金分成尚不清楚,但全家方面曾透露,雙方在拓展速度上做過多次協商,全家還特意升級了數據系統以方便與亞馬遜對接。這體現了雙方對等的地位,傭金分成也會如雙方所愿。
收益難以高過成本
電商很早之前就開始嘗試與便利店合作自提包裹,但至今成功案例依然寥寥。此前,京東曾經與北京的地鐵便利店和好鄰居便利店進行過自提服務合作,但現在均難形成規模發展。在業界看來,從根本上說,便利店從代收快遞服務中獲取的利潤有限。
京東O2O項目負責人、首席物流規劃師侯毅曾透露,在與便利店的合作中,同城每單快件給便利店的分成在1-2元之間。但受制于有限的自提單量,這一兩元也成為了便利店的雞肋。“如果要提高便利店的分成,電商對其訂單量會有要求,可現有條件下,便利店若提高自提件的數量,要么增加面積,要么增加人手。”言外之意,便利店需要計算提供門店自提服務的投資回報問題。
四川便利超市紅旗連鎖與天貓也曾進行過幾次商談,但都沒有達成合作。紅旗連鎖方面認為,主要原因是傭金太少,便利店幫助電商解決落地問題,然而電商付給紅旗連鎖的費用還不足以覆蓋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大型B2C電商多采取滿額包郵的策略,對于自提服務沒有優惠,難以吸引足夠的消費者選擇自提。甚至如果要在當當網進行自提,消費不滿29元還需支付5元運費。
政策利好帶來新契機
便利店對于配送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顯。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提到,郵政部門正與商務部門積極溝通,探索在社區商店和便利店等代投快遞,依靠社會力量解決快遞“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這無疑也為電商與便利店的合作提供了新機遇。大型社區、商業區、校區和綜合辦公區的不斷涌現,對快遞末端投遞服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馬軍勝也認為,目前城市規劃沒有安排這方面的配套設施,大中城市還普遍存在著快遞車輛進城難、通行難和停靠難等問題。而上述地點正是便利店容易進駐的選址。
在發展便民商業的大背景下,便利店也需要借助電商自提來實現自身的轉型和升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2012-2013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提到,目前中國便利店正在迎來第二次擴張,面臨業態創新、功能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多重考驗。便利店的發展應該緊緊圍繞“便利”二字做文章,加強與其他服務部門和行業的聯合。(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