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企業的“電傷”路:錢與人之痛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傷”與“商”之間,是一條怎樣的路?
從“看不起、看不清、看不懂”,到害怕“趕不上”,面對電商的崛起,后起之秀的沖擊,傳統企業都被互聯網焦慮所煎熬。為了治愈這種焦慮,近兩年,N多傳統企業奮不顧身地投入到電商大潮當中。
的確,大變局已經開始。常有海爾、蘇寧等巨頭占據報端、電視、新媒體,各種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展現著“電商變革傳統”帶來的美好圖景。
但更多人忽略的是,眾星捧月之外,傳統企業轉型的艱辛。對它們而言,不做電商,必然等死,做了電商,可能作死,但也有可能破繭重生。為了這一線希望,它們不斷在“電傷”的路上尋求電商的正解,它們要面對的,是各種嘗新所引發的矛盾。
毫無疑問,踏上電商路,就是開始一場艱辛又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受傷了,治好它,繼續上路,希望還在前面;若徹底倒地不起,那就意味著一切的終結。電商路也是“電傷”路,適者生存,逝者已矣,物競天擇,本來如此。
賺了還是虧了
幾乎所有傳統商家“觸電”,最基本、最原始的渴求仍是流量的紅利,用比特世界的信息通兌,跨越原子世界時間、空間上的鴻溝。
“要么是老板太厲害,有戰略眼光,很早開始布局電商;要么是迫于無奈,庫存壓力太大了,被迫上馬電商。”王琪安這樣告訴記者,她負責操盤A公司的線上買賣,該公司品牌服飾已在線下經營十多年,有上萬個布點——加盟或自營的專賣店,百貨商場或購物中心的專柜……各種線下形態齊備,擁有相當的品牌勢能。
最初,王琪安的老板就是迫于線下庫存太大,不得不開始了電商之路,在淘寶上試水“下水道”(專清庫存)網店。
2010年末,淘寶一次秋裝大促,A公司的淘寶店單日銷售額突破120萬元,將近平時出貨量的3倍,突破全國線下單日銷售記錄。這樣的結果震驚了老板,他拿著蛋糕、香檳與王琪安的電商團隊一起慶祝“奇跡”,也更加堅定其“下水道”的電商思路。
于是,A公司電商開始規模導向,大力投入人員、資金,電商銷售額不斷攀升。2011年的“雙11”購物節,電商的單日銷售記錄已經超過2000萬元。
但到了年終結賬,“流量”、“轉化率”、“客單價”等指標都要轉化為“收入”、“費用”、“利潤”、“產銷率”,用錢算效益的時候,卻發現電商部門虧得一塌糊涂。
平均下來,A公司一個月的電商銷售額約2000萬元,毛利率差不多40%,約合800萬元,去稅后,也有600多萬元,可是,算上人工、各種硬件折舊、倉儲物流費平攤,月成本卻高達到700萬元, 表面經營盈利的背后,卻是財務每月虧損近百萬元。
如此報表下,老板的臉色自然難看起來,應驗了那句老話:“任何不能賺錢的電商,最終都是耍流氓。”后來,老板與王琪安、財務負責人一起商討下來,決定終結只拼規模的電商模式,尋求盈利,將電商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挖據出來。
所以,從2012年末至今, A公司的電商規模增長不過20%。原先1.6萬平米的倉儲只提升到2萬平米,倉管人員從100多變為200,因此,倉儲成本僅是略有增加。同時,通過供應鏈整合,讓代工廠與公司品牌一起成長,更無縫地配合。如此,便可精細地規劃新貨、存貨,提高產銷率,減少積壓,減小電商“下水道”的壓力。
此外,在老板的力促下,王琪安還獲得獨立的新電商品牌B,走“中高端、高毛利”路線,通過調集線上流量資源為其倒流,聘請明星團隊為之策劃品牌,目前B的銷售已超過電商總份額的25%。
如此綜合作用下,2013年,A公司總體電商虧損較2011年末縮小了50%。
可見,從“喜”到“傷”,再到“悟”,傳統的內貿品牌商家,有充分的“品牌商”基因,更懂得在解構、重構之間,從“虧”到“賺”,尋找便于獲利的平衡點,進而將電商送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但不幸的是,并非所有傳統企業都能如此幸運,缺乏“品牌商”基因的企業沒有充分積淀,它們的電商路注定更加艱辛。
轉型的二次方
“電商是颶風,但還不足以讓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寧波某外貿企業的電商負責人李亮如此說道,對于傳統外貿企業而言,電商是一條充滿想象力的路徑,一開始,更多的外貿者,期待借電商走通“內貿品牌”之路,可惜的是,品牌基因的匱乏,讓這種轉型舉步維艱。
2011年,有志于電商的李亮主動請纓,向做了20年鞋業外貿的老板申請,為公司開辟內貿電商市場。此前,該公司已經營了兩個內貿品牌,主推女鞋、童鞋,它們在江浙的商場、購物中心售賣,積累了一定的品牌勢能,只是,每年仍要近千萬元虧損為其埋單。
在老板的許可下,李亮將兩個品牌搬上天貓,也通過多年積累的關系,讓產品多次登上聚劃算、唯品會。然而,電商戰場價格戰此起彼伏,不斷地打亂他的計劃。營銷費用節節攀升,獲得客戶的成本不斷提高,利潤率卻不見上漲,老板看見淘寶直通車、鉆展、坑位費的高價碼,越發心有余悸,害怕賺來不易的錢打了水漂,遲遲不肯大手筆投入。
結果,品牌不能快速積聚、爆發,溫吞中,逐漸被湮沒于紅海。兩年的時間下來,即便電商虧損從300萬元縮減到100萬元,老板的耐心還是被消磨殆盡。去年,因為躋身寧波外貿出口百強,老板索性連原來做了多年的兩個品牌一起撤去,結束了公司內的電商計劃。
在李亮看來,歸根結底,還是老板的個性決定了電商的命運。本質上,江浙很多商就有“錢貨兩訖”的傳統,一手交貨,一手拿錢,一手好貨,還要接連虧損來做,他們很難容忍,畢竟傳統外貿還是“產品”思維,而現在的電商是“品牌”思維。
至于外界所言,傳統品牌觸電,讓新的電商品牌毫無出頭之日,李亮認為更是無稽之談。“的確,出頭的難度會越來越大,但不代表毫無希望。”他解釋道,當年,與他一同出道的“”,如今已經做到淘寶母嬰品類前五,“雙11”童鞋第一,也不過1年多的時間,除了大手筆的投入,更有其老板慧眼識珠,挖掘和培養了一支很厲害的電商品牌團隊,能將“引流”、“駐流”、“轉化”、“復購”玩轉于鼓掌之間。
當然,李亮的老板還沒有完全對電商關上大門,他與李亮合股成立了一家新的電商公司,掛靠于企業之下,從陳舊的框架中脫出,李亮得以內部創業,尋求“轉型的二次方”。
二嘗電商,李亮變換了思路,開始轉戰阿里速賣通、eBay等平臺,嘗試外貿電商。“目標客戶主要在俄羅斯、巴西,如果還做鞋服類,不容易把握尺碼,備貨、揀貨成本高,退換貨壓力極大。所以,這次要轉向皮包、飾品一類。”李亮解釋道,淘寶找貨,對接外貿電商的平臺服務,看上去更有“錢景”。
最近,李亮正在密集拜訪外貿電商領域的“高手”們,期望從他們手中學得“秘笈”,盡可能在“二次創業”中能更少被“電傷”。不過,他也明白,實際上,有些傷痛著實難以避免。
錢與人之痛
比如“錢與人”之痛,在近兩年的電商大變局中變得越發突出。
王琪安算過一筆賬,她做電商,每年的營收不夠支付費用和貨款,每年要拖欠供應商1000多萬元貨款,只能通過“滾賬”(來新貨,還舊賬)的方式舒緩,對她而言,多虧了老板鼎力支持,靠著銀行的融資和集團收益的輸血,才能讓電商資金鏈“緊而不斷”,即便這樣有靠山,她還得學會應對各種突發。
就像今年,王琪安在凡客平臺做庫存甩貨。之前,對方各種苦口婆心地說服她“加量不加價”,后來眼看著銷量節節攀升,王也應允保證供應量。可到了結款的時候,王琪安卻遇到百般阻撓,一開始凡客方面說“發票有問題”,后來說“公司搬家,財務核銷需要時間”,她仔細一打聽,才得知凡客內部人員動蕩,資金匱乏,300多萬元的貨款就只能被拖欠。無奈,王琪安一邊向老板求救,一邊找業內老友東拼西湊,融得資金,維持運營,才沒讓資金鏈斷裂。
好在,后來,凡客拿到新一筆融資,拖欠了小半年的300多萬元到賬,王琪安才真正輕松下來,“不然,我的職業生涯真就因此斷送了。”她最后告訴記者,此事之后,王琪安在挑選電商平臺時變得更加小心。
表面上,元的生意,數千萬元的資金流轉,風光無限;背地里,到處求融資,生怕出現呆壞賬,資金流斷裂,每一步運營都如履薄冰。這就是傳統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金錢”現實,更是他們從“電傷”到“電商”,吃一塹長一智的經驗沉淀。
而在另一方面,人才是傳統企業做電商“更短的短板”。用李亮的話說,他加入的所有電商QQ群、微信群,幾乎每天都有招聘刷屏,卻鮮有人能招到稱手的人才。“太多企業需要電商人才,就連只有半年淘寶店經驗的人都可以叫出天價薪酬。”李亮解釋道。
李亮就曾經招聘過一個倉庫主管,各種漂亮履歷,面試時候也頭頭是道,可到了實操階段卻處處紕漏,繡花枕頭一個,他只好一點點地再去“教、幫、帶”。隨之半年后,這個小伙子剛有點本事,又被同行直接2倍薪資挖走。
“沒辦法,電商大潮,誘惑太多。”李亮如此總結道,新人難培養,老人留不住,招聘不給力,有實操經驗的人少之又少,所有電商管理者都不得不準備一些“備胎”,雖然他們注定不如“主胎”好用,但總比“崗位真空”要好許多。
用錢與用人讓經理人鬧心,轉型方向和賬目盈虧讓大老板擔心,傳統企業“電傷”的故事背后,都展現著行為和結果之間穿越時間的因果關系。
只愿王琪安、李亮們不要做了希臘神話中的伊卡洛斯,擁有斑斕絢爛的飛天美夢,卻以蜜蠟粘成的翅膀向陽而飛,終究,飛得太高。陽光融化了封蠟,猝然摔入萬頃碧波。更明智的辦法是,飛一段,停一會,仔細地檢視自己,改善、調整自己,如此,方能飛得更高、更遠。(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